印度妥協並簽字,莫迪把它放在心裡
印度和馬爾地夫之間的軍事動態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馬爾地夫莫伊茲的強硬宣告促使印度做出決定。 據最新訊息,印度已正式接受從馬爾地夫撤軍的協議,該協議定於分別於3月10日和5月10日實施,標誌著印度在該國35年軍事存在的結束。
這種轉變的背後可能是更深層次的戰略考慮。
在COP28的背景下,馬爾地夫莫伊茲向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提出了乙個大膽的提議,但印度沒有立即做出回應。 由於印度與馬爾地夫的長期軍事關係,印度認為穆伊茲的舉動更像是一種鞏固權力的戰略。
然而,穆伊茲表現出堅韌和決心,無視常規,選擇土耳其進行首次訪問,其次是中國,在其他國家之前打破了印度的外交慣例。
更關鍵的是,穆伊茲公開宣稱:“馬爾地夫的主權是不可侵犯的,它不是別人的後院。 ”
不甘示弱,從馬爾地夫撤軍的果斷決定促使印度對拉克沙群島進行了一系列訪問。
莫迪此舉旨在以拉克沙群島的壯麗風景和文化遺產吸引遊客,間接對馬爾地夫的旅遊業構成潛在威脅。 旅遊業對馬爾地夫至關重要,2022 年佔該國經濟的一半(583%),並提供70%以上的就業崗位。
這場比賽激起了馬爾地夫政界人士的強烈反對,他們在社交媒體上毫不含糊地批評了莫迪,這場動盪立即點燃了印馬關係的緊張局勢。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展示了一種獨特的方法。 為了緩和馬爾地夫的緊張局勢,兩國在新德里舉行了一次重要會議。 然而,會後的宣告是嚴厲的:馬爾地夫明確表示,印度將在3月10日之後開始撤軍,並在5月10日之前全部撤軍,這表明了明確的承諾。
然而,印度的宣告含糊其辭,沒有提供具體的撤軍計畫,只是說雙方就“可行的選擇”達成了一致。 這揭示了在撤軍問題上的分歧及其背後的外交競爭。
印度在馬爾地夫的軍事存在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馬爾地夫**的要求實質上是對印度地區野心的挑戰和捍衛國家主權的決心。
莫迪的決定絕非簡單,撤軍也不容易。 儘管印度只有89名士兵駐紮,但撤退是謹慎和外交的。
印度和馬爾地夫之間的關係並不平靜,尤其是在穆伊茲要求強硬撤軍變得更加敏感之後。 印度將馬爾地夫視為乙個戰略要地,提供必需品和能源支援。
因此,新德里可能會在多個方面對莫伊茲施加壓力,以影響他的立場,並在他訪問期間找到妥協方案。
馬爾地夫莫伊茲面臨著國內政治的微妙轉變。 他的堅定立場觸動了反對派的神經,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分別採取行動,共和黨人要求他正式向莫迪道歉以修復印馬關係,民主黨人甚至提出了一項動議,表明他們在外交政策制定方面的分歧。
這揭示了莫伊茲在國內外交政策的挑戰,以及他迫切需要尋求國內外政策的和諧。 因此,印度的撤軍不僅僅是軍事層面的改變,而是一種觀望事態發展的深度戰略。
這場撤軍風波,其實是國際戰略博弈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