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985年春節過後不久,開國將軍許世友在南京被診斷出患有肝癌,已經是晚期,情況非常不容樂觀。 得知訊息後,他的兒女和老戰友勸他去北京**,那裡的醫療裝置和專家在全國名列前茅。 但許世友沒有聽從他們的勸告,仍然堅持要待在南京**。
老將軍為什麼不肯北上治病? 許世友最清楚自己的病情,知道就算去北京,也治不了病。 他沒有去北京,是擔心自己回不來了,死後也回老家安頓下來陪母親。
1905年,徐世友出生於河南新縣,小時候喪父,母親辛勤養育。 後來,由於家境貧寒,他進入少林寺練武,1928年加入紅軍,隨後在南北作戰數十年,逐漸成長為我軍高階將領,1955年被授予開國將軍銜。
從開始參加紅軍到新中國成立的20多年,許世友一直忠心耿耿,幾乎從未回過老家,更別說照顧母親了,為此他感到非常愧疚“生忠,死孝”。,決定在他死後葬在母親身邊,以示孝順。
1956年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實行火葬,在主席和總理的領導下,各位領導人和開國將軍簽署了關於實施火葬的《建議》,只有徐世友沒有簽字。 為此,他甚至直接找到董事長,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虧欠,以及“生忠、死後孝順”的想法。
對此,董事長並沒有勉強許世友,認為他才50多歲,離去世還有幾十年的時間,說不定以後會改變主意。 沒想到,三十年後,許世友不僅改變了主意,還為了履行孝順,回到了家鄉,葬在母親的墳墓旁。
因為沒有去京城,徐世友的病情開始迅速惡化,他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於是開始向**匯報,正式提出死後安葬的要求。 1985年10月22日,一代名將許世友在南京去世,臨終時,他依然不停地問著安葬報告是否已經批准。
當時,徐世友的報告送到**後,誰也做不了師傅,所以半天都沒批准,最後讓鄧公做決定,下達指示:“這樣做,而不是作為榜樣。 ”
1985年10月26日,許世友逝世四天後,開國將軍**親自趕到南京,轉達了上級關於許世友下葬的指示“徐世友是乙個特別的人,有著特別的個性、特殊的經歷和特殊的貢獻。 這是一張由酋長簽字的特殊通行證,特別特別。 ”
雖然安葬報告已經通過,但如何進行徐世友將軍作為我軍高階將領的安葬工作,仍然是乙個棘手的問題。 當時,火葬正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廣,如果徐世友將軍的葬禮處理不好,很可能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
就在許世友的妻子田璞不知所措的時候,許世友的兩位昔日戰友、心愛的將領伸出了援助之手,一位是南京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蕭永銀少將,另一位是時任廣東軍區司令員的遊太忠少將。
蕭永佑作為徐世友晚年的伴侶,與許世友關係很好,聽說老首長去世後,立即趕到南京幫忙籌備葬禮。 蕭永銀與田樸商量後,認為老首領作為新中國的開國將軍,應該有一場隆重的葬禮,但同時,為了減少對社會的影響,應該盡量保密。
最後,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靈車的出發和埋葬應該安排在晚上,這樣葬禮才能莊嚴保密。 為了順利將靈柩從南京運回徐世友的家鄉,蕭永銀特意找到了河南新縣縣委書記、縣長,將此事告知了他們,希望他們能配合。
在地方當局的配合下,南京軍區迅速派出乙個工程連前往新縣縣,在通往徐世友母親墓的山上修建了一條小路,以確保靈車能夠順利到達。
安排好路線和時間後,另一位許世友寵愛的將軍尤太忠將軍,運來了一口從廣西太古森林買來的上好的南木棺材。 出發當天,運送將軍遺體的靈車一大早就離開了南京,除了前來送行的親人、朋友和戰友外,沒有部隊、禮炮,甚至靈車的哀悼也按要求暫停,以盡可能減少影響。
車隊從南京一路出發,經過千山萬水,終於在半夜緩緩駛入徐世友將軍的故鄉大別山。 深山村里靜謐祥和,為了避免圍觀,縣里嚴密保密,周圍的人都不知道許世友將軍的屍體已經回老家安葬了。
凌晨三點,靈車抵達提前建好的墓地,不到乙個小時,名將許世友的靈柩就安放好了。
根據上級的指示,老將軍的墓非常簡陋,沒有任何裝飾,墓碑上也沒有銘文和位置,只有簡單的七個字:《徐世友同志墓》。
儘管如此,許世友將軍安葬在家鄉的訊息還是傳得很遠很遠,大別山的百姓和他的信徒紛紛前來祭拜,一時間香火四起。 時至今日,每年仍有絡繹不絕的遊客前來拜拜這位老將軍,或許這是對這位老將軍一生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