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會發現,結婚率每年都在持續上公升,但離婚率卻開始上公升。 至於結婚率的下降,Ben認為根本原因不是彩禮,而是男人的“消費能力”,而所謂的“消費能力”問題,在歷史上是可以找到的。
例如,許多人會想到 1929-1933 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當時資本家將牛奶倒入河中,而不是廉價出售。 當然,關於生產過剩,中學歷史課本是這樣解釋的:也就是所謂的生產過剩,其實並不是供過於求,而是因為生產出來的商品是大多數人消費不起的產品,所以生產出來的東西沒有那麼多的接受者,所以才會有過剩。
事實上,今天的結婚率**本質上也與生產過剩有關——至少可以與生產過剩相提並論。
對於婚姻來說,愛情是可有可無的。 婚姻的本質無非是男人覬覦女人的身體,需要女人的身體幫他解決慾望,而女人則找到一張長期的飯票,為自己提供經濟支援。 這就是婚姻的本質。 所以日本電影《王香》裡有一句台詞:婚姻只是長久的賣點(那又怎樣)。 當然,這可能看起來很粗俗,但現實確實如此。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現實中確實有人相信愛情,願意為愛情而戰,但畢竟這是乙個小概率事件,本文講的是主流情況。
如今,低結婚率歸結為女性的要求遠遠超過男性的承載能力。
比如在一些龜男的火爆下,再加上各種吹牛的氛圍,月薪三千的男人就不配活下去了(也就是說,小縣城裡的多數工資不也是三四千嗎? ),月薪12萬並不稀奇。我甚至認識一些貴州貧困農村的窮鬼,他們進城打工吃飯兩天,吹噓年收入35萬好不容易,做點小生意年收入就能超過1000萬元。 在這種吹牛的氛圍下,很多女人往往會誤判社會財富:很多女人覺得男人不僅要有車有房有存款,還要拿出兩三十萬的彩禮,還應該保證自己可以和乙個月一二十萬的新家庭生活在一起, 否則,這樣的男人就沒有資格娶老婆。
記得前年,聽過乙個身高一公尺四長得像猴子的安徽女人說,男朋友在北京一年掙了30多萬,但她不喜歡男朋友不好,而這個長得像猴子的安徽女人,就出生在農村, 而且她也是乙個非常低端的工人,所以根本沒有條件。
現實中,城裡月薪12萬元,其實需要很辛苦(對於主流工人來說),而在縣城,月薪3000、4000就算是主流了。 因此,絕大多數男人無法滿足女人提出的這些要求。 因此,男人沒有消費婚姻的消費能力,所以結婚率不斷上公升。
當然,這篇文章並不覺得現在的結婚率是小仙女們的責任。 畢竟小仙女之所以對男人要求太高,是因為小仙女處於資訊繭的狀態,而資訊繭的形成,絕大多數吹牛的龜男都要負責,這就是所謂的雪崩時,沒有雪花是無辜的。
因此,吹牛會傷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