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美國海軍部長德爾·托羅訪問了日本和南韓。
一落地,托羅就迫不及待地拜訪了南韓的兩家造船巨頭,HD現代集團(前身為現代重工)和韓華海事(前身為大宇造船)。
隨後,托羅在美國駐日本大使拉姆·伊曼紐爾的陪同下訪問了這家日本航運公司。
訪問期間,美國不僅與日韓討論了合作為美國船舶提供維修的可能性,還說服了日韓造船廠在美國投資,重啟了美國閒置的造船廠。
在這方面,托羅強調了一系列好處,例如幫助從化石燃料過渡到綠色能源、振興經濟、創造就業機會等。
但這與其說是勸說,不如說是懇求。
原因之一是美國急於重振其造船業,這是托羅此行的主要目的。
去年9月,托羅發起了“海上戰略”倡議,認為美國需要重振其作為綜合性海上強國的地位。
托羅認為,美國海運業與其他造船廠合作的時機已經成熟,並主張引入國際投資,以重啟閒置的美國造船廠,包括日本和南韓。
值得一提的是,Toro對日本和南韓的訪問也是這一倡議的一部分。
第二個原因是中國在全球造船業中處於主導地位。
今年早些時候,五角大樓發布了第乙份國防工業戰略,其中提到美國在生產能力方面的“快速、大規模”優勢正在縮小,部分原因是中國是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
在造船領域,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能力建造所有18種主要船型的國家。
據官方資料顯示,去年中國造船業新增訂單同比增長56%,其中昂貴的滾裝船訂單佔全球新增訂單的83%。
就連美國媒體都指出,去年中國佔全球商業造船產量的一半以上,而歐洲僅佔5%,美國幾乎沒有貢獻——這也是美國沒有向歐洲求助的原因。
自1981年里根取消商業造船補貼以來,美國造船業迅速衰落,後來又經歷了“去工業化”和冷戰,美國造船業的競爭力一落千丈。
因此,美國最初的13個公有造船廠中只有4個被改建為公園和貨櫃碼頭。
這也導致了美國造船效率的不足,據說美國過去一年能建造兩艘核潛艇,現在一年最多只能建造一艘3艘船。
隨著越來越多的造船廠閒置,更多的工作分配給現有工人,而工資沒有競爭力,因此可用的工人越來越少。
在托羅訪問日本期間,美國駐日本大使伊曼紐爾說:“造船廠在減少,但我們的工作量在增加,我們需要回到過去。
在地緣政治局勢極不穩定之際,美國的危機感越來越強烈,這進一步促成了這次訪問。
那麼,日本和南韓對此有何反應呢? 既沒有點頭,也沒有搖頭。
雖然日本和南韓沒有正面回應,但我們可以從美國和南韓的新聞稿中看到一些線索。
在美國海軍隨後發布的新聞稿中,提到兩家南韓造船廠對投資美國造船廠有“濃厚的興趣”,但在南韓的新聞稿中,他們只專注於為美國艦艇提供維修。
顯然,南韓不想購買美國賬戶。 更重要的是,投資美國造船廠仍然存在很大的法律風險。
根據美國法律,為了確保美國的就業和軍事機密,允許美國船隻在本國或本國進行維修和保養,這給外國投資帶來了一定的問題。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這是不可能的。 據了解,美國現有的七家私營造船廠中,有兩家來自國外,即義大利和澳大利亞,目前仍在為美國提供服務。
此外,經歷過“去工業化”的美國,其產業空心化嚴重,資金、技術專家和工人明顯短缺。 假設日本和南韓投資美國造船廠,這些問題可能是乙個很大的障礙。
坦率地說,隨著中國造船業的崛起,即使日韓有那顆心,恐怕也做不到。
據統計,南韓去年新訂單同比下降近40%,多家船企未能完成預期的造船目標; 日本去年的月度訂單量減半,日本和南韓已經照顧好了自己。
另一方面,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份額,去年的造船竣工數量超過了其他國家的總和。 對此,美國媒體評論稱,西方造船廠已成為“諸神黃昏”。
造船能力對於乙個國家來說非常重要,它關係到國防實力的提高。 雖然中美兩國的造船能力目前處於“一取橫流”的狀態,但現在美國已經開始行動了,我們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