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徵,即通過固定的結構形式和表達方式,表達一定的意義,解釋一定的真理。 成語大多來自古代經典、歷史故事、典故,當然也不可避免地與人有關。 而且人越老越有名,與之相關的成語就越多,如孔子、孟子、莊子等。
據說與孔子有關的成語有100多個,“天不生中尼,永恆長如黑夜”。
文人如此,武功也不遜色。 比如軍人家四聖之一的韓信,貢獻了胯下屈辱、破鍋沉船、一頓飯千金、民族無與倫比等30多句成語; 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一的連破也是成語高手,與之相關的成語故事都風靡一時,如求刺罪、一餐三箭、脖頸交情等; 馮毅,另一位相對不為人知的東漢開國將領,堪稱成語界的“隱老大”,貢獻了十幾句成語或典故,如坐在樹上一言不發、失東、收桑榆、敬畏天知命、安心待命等。
我們今天要講的南北朝著名將軍譚道基,其實和我們很熟悉的幾個成語有關,比如眼睛像火把、自毀長城、唱籌碼量沙等等。 就連軍書《三十六謀》也算是歷朝將士奸詐之道的巔峰之作,雖然連作者是誰都不清楚,但成語《三十六謀,上謀》早在這部著作寫成之前就已經出現過了,也與譚道基有關:
“東武侯府在東宮,商量叛亂,讓人上屋看,看到俘虜閣裡的火,恭敬的想要離開。 對那些遵守規則的人有乙個警告,尊重說:“譚公的三十六種策略,走路是最好的計畫。 你的父親和兒子只有緊急情況要走。 《南啟書》卷二十六,李傳七)。引文中的“譚公”是指譚道基。 這位南朝名將劉松善於判斷戰場上的形勢,哪怕是戰局對他一方極為不利,也能帶著全師撤退,這是非常難得的。 根據《上層攻略》中的“三十六種策略”,“敵人勝利了,我打不了。 然後:它必須倒下; 碧河; 必須去。 如果你倒下了,你就會被打敗,如果你是和平的,你就會被打敗一半,如果你走了,你就不會被打敗。 不敗,勝利的轉折點“,譚道基堪稱”好行者“,名將之稱。
“走在巔峰”不是教人逃跑,而是指出在逆境中避開敵人優勢、重整旗鼓或另闢蹊徑的策略。
後來的唐宋時期,有為歷朝名將建廟的傳統,譚道基就是其中之一,對於同時期的軍事將領來說,這是難得的榮耀。 在南北朝亂世,名將都是各大分裂政權都不要的寶,可是這個忠心耿耿、能幹的譚道吉,卻被宋朝溫帝劉一龍毫不猶豫地冤枉殺了,這是怎麼回事?
在南宋著名詩人辛啟基的傑作《永玉樂精口北古亭》中,被稱讚的主要人物是孫權和劉羽,後者的兒子、宋代溫帝劉一龍被罵了一頓。
虎父狗兒子不是別人,正是“如虎吞千里”的劉宇和“得了蒼皇北谷”的劉一龍。
歷史上的“虎父狗子”數不勝數,劉宇和劉一龍父子,應該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對。 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譚道基,在劉胡父親手下所向披靡,劉狗子只能一言不發地談“好走”,最後因為劉一龍擔心自己會因為“高功”被冤枉殺,實在是無語了。
譚道基是南北朝的頂級將領,尤其是在劉嵩,除了開國皇帝劉煜“如虎吞千里”之外,在戰鬥上沒有人敢和老譚爭辯。 所以,在譚道基被冤枉之後,以武力立國的劉松,已經沒有了能夠平時場面、穩定軍隊士氣的名將,只能平庸帶軍。 然而,野心勃勃、才華橫溢的劉一龍還是不知情,發動北伐,妄圖收復河南失地,卻慘敗。 尤其是在元甲二十七年(公元450年)第二次北伐戰爭中,收復中原、封泰山的戰略目的成為笑柄,也被北魏太武帝拓跋一路踢回江南。 辛七忌調侃他,“元甲草,封狼居,贏蒼皇北古”,這才是他所說的。
面對僅隔一河之隔的北魏軍,終於實現了喝長江的夙願,躲在建康城中心的劉一龍終於承認自己殺了譚道基犯了乙個大錯:
“上石頭城的時候,有一種憂鬱,江湛說:'同意北伐計畫的人很少。 今天,人們憤怒了,他們一定不能感到羞恥。 醫生的擔憂也被給出了。 他說:“如果譚道姬在這裡,他怎麼能把胡瑪帶到這裡來呢? 《資治通鑑》卷125冊《宋記》第七卷)。乙個潭道機能擋得住北魏的狼一樣大軍嗎? 更不用說,這是可能的。
譚道基最大的特點就是穩重,很少打出出人意料的勝利,但要徹底打敗他幾乎是不可能的。
譚道基出生於江門,叔譚是東晉將領,他的兩個兄弟譚紹和譚毅都曾跟隨劉羽,立下了許多功勳。 當時,東南半部還是東晉王朝的世界,譚道基自然要追隨叔兄的腳步,參軍侍奉劉宇。
天才就像布袋裡的錐子,只要有機會,總會“脫穎而出”。 譚道極是個天才,只要踏入戰場,天賦就會大放異彩,無論如何都瞞不住。恰巧東晉去年外患叢生,給了他不少用處。
從元興三年(公元404年)投降開始到奕溪十一年(公元415年),譚道基先後參加了桓玄、魯迅、郭吉生、司馬秀之等人的叛亂,橫掃東南,立下了巨大功勞; 在劉煜滅蜀之戰中,譚道基率兵一人擊敗了後秦前將軍苟林率領的援軍。 因能掌內外戰爭,先後被授予官安元護軍、武陵內史,並任命太尉參軍。 此時,早已身處東晉的劉煜更是松了一口氣,將“傳援”的重任託付給自己的**人——當長子劉義夫出鎮京口(今江蘇鎮江)時,譚道基擔任前者的司馬司馬(相當於現代軍隊的參謀長)。
劉宇一直要求譚道基協助大兒子劉義夫,但實際上,他被要求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傳教和接受因果報應。 看得出來,劉宇對他非常信任。
義羲十二年,劉禹發動北伐,企圖為自己篡奪皇位和皇帝奠定最後的基礎。 在這場戰鬥中,譚道基是不知疲倦的先鋒,一路上後秦軍隊害怕他的威望,紛紛投降,敢於反抗的都被他打倒,先後攻占了洛陽、潼關等大城關。 特別可貴的是,他沒有蕪湖之亂後殺生的壞習慣,南北不分,將領們都渴求殺戮。 比如攻洛陽後,他拒絕了殺俘虜築城威懾敵人的建議,而是將他們全部釋放,這使得譚道基在漢人和胡人中都非常受歡迎。
通關洞開通後,長安無險守,後秦滅亡在必無所望。 但此時,劉宇的主謀劉慕之在建康病逝,面對後院**的風險,劉宇迅速返回東方穩定大局,留下次子劉一真看守長安,長子劉一夫則被他派往江陵坐鎮。 按照舊規矩,譚道基繼續替劉宇帶孩子,去找劉義夫當參謀長,但這也讓他得以逃脫——12歲的黃口寡婦劉一珍根本鎮壓不了劉宇麾下的狂妄將領,結果長安出現了內訌, 沈天子、王振威、王玄等將領自相殘殺,赫連波波趁機趁金軍之機,將晉軍趕出關中,北伐戰的成果大半落空。
好在譚道基坐鎮靖鄉,穩如泰山,不然劉宇的篡位計畫可能會流產。
劉宋時期是南朝比北朝優勢最大的時期。 但劉煜死得太早,劉一龍屢屢毀長城,結果,他的優勢化為烏有。
劉宋晉朝後,譚道基因功功,被調任為護官,是騎兵的常僕,還管石軍事,獲准直接進宮。 他也當上了雍秀郡公,石義有2000戶,官吏是丹陽尹。 後來,他擔任各縣的軍事監督員,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客。
宋朝溫帝劉一龍登基後,譚道基為他平定了謝惠之亂。 第一次元甲北伐,志顏先贏後輸,形勢岌岌可危,譚道基奉命去營救他。 他在20多天內與北魏軍隊交戰30多次,擊敗了魏將龔義展,斬首了守昌龔習庫傑,幾乎力挽狂瀾。
然而,由於兵力懸殊,重鎮滑台的失守,以及丹道姬部糧食不足,他們最終只能撤退。 據說,在古代戰爭中,最困難的不是進攻或防禦,而是撤退。 尤其是北軍騎兵多,南軍步兵多的情況下,撤退淪為潰敗,最終變成一邊倒的**,簡直是正常。 不過,譚道基用“唱沙量沙”的招數,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道濟與魏軍打了三十多仗,大軍進荔城,京城疲憊不堪。 當時魏國人說糧食快用完了,士兵們都很擔心,沒有倔強的意志。 道姬夜唱量沙子,撒上剩下的一點公尺。 魏軍一說糧食綽綽有餘,就不追了。 投降的人是妄想,他們被斬首。 石道基虛弱無力,大軍驚恐萬分。 道姬吩咐軍士穿上鎧甲,他聽從了自己的話,走出了外圍。 魏軍怕埋伏,不敢強行,反而回國。 道濟雖然沒有控制河南,但全軍造反,名聲大增。 “(《南方史》第15卷第5卷)。
贏了可以立於不敗之地,輸了可以帶著全師撤退,這就是將領能力的體現。
至此,譚道基在官稱、功績、威望等各方面都達到了巔峰。 按照魏晉南北三代以來的傳統,他似乎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追隨老主劉禹的腳步,篡位,當帝。
古代以勇士著稱的帝王不在少數,如西楚霸主項羽、唐代太宗李世民、宋代太祖趙匡胤、明代朱棣等,都曾上過戰場,與至尊之身齊陣。 不過,項羽這一代天生貴族,哪怕他有重甲神兵護身,虎狼護身,但宋武帝劉宇卻不一樣。 他從小兵做起,直到殺了乙個大將,甚至殺了乙個王朝:
“(劉宇)遇到了成千上萬的盜賊,也就是說,為了迎合他們,所有的僕人都死了,宇掉到了岸邊。 賊人想下岸,餘奮的長刀在他背上砍了幾人,卻不得不上岸,但他還是喊著追他們,賊人全都走了,餘奮打死傷了不少人。 劉景軒責怪俞氏久久不歸,帶兵去找他,見俞氏獨自驅趕數千人,嘆了口氣。 “(《資治通鑑》卷111,金記33)。“禹人一人驅趕千人”——要知道,這是劉煜第一次上戰場殺敵,而且實力很強。 說此產品是古今帝王中首斬人之王,恐怕沒人不服氣。
劉煜治國之本事難說,但他的武力值絕對是歷朝皇帝中最好的高手之一。
就是這樣乙個看似可以與秦皇和韓武相提並論的兇猛之人,卻只當了兩年皇帝就死了,他永恆的成就成了一面鏡子。 更糟糕的是,劉煜死時雖然已經年事已大(60歲),但兒子們都沒有成年,只好把命令留給司空許先之、尚書僕人傅良、率領大將謝惠和護國大將譚道吉作為大臣,協助新皇帝劉義夫。
不過,宋明之後的文官政治制度下,顧明大臣還算靠譜,但在此之前,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很難說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命”,但他的命幾乎是板上釘釘的,而且通常是新皇帝的命。
更何況,劉義夫只是乙個16歲的少年,完全沒有做紳士的意識。 他喪禮粗魯,善於遊蕩,大臣對神馬的勸告無人理睬。 哪怕北魏王朝遭到重創,國家岌岌可危,他也絲毫不當真,一心一意做他幸福的皇帝。
於是,顧明的大臣許憲之與苻良、謝輝合謀廢黜劉義夫,徵求譚道吉的意見。 作為一名職業軍人,譚對這種政治陰謀有一種本能的厭惡,所以他堅決反對。 不過,在徐福等人發動政變之前,他們還是想把譚道基拉入水中,於是把他騙進了京城。 譚道基見事不可告,也不固執,在政變前夕,他如雷一樣睡在謝輝的府邸裡。 這種每次有重大事件時都能從容不迫的將軍風,讓憂心忡忡、失眠的謝輝深深佩服。
那些廢建甚至白宕君者,除非篡位國家,否則不會有好下場,但徐福,尤其是譚道基,似乎沒有這種意識。
景平二年(公元424年)5月,劉義夫被徐甫等人廢黜,當即去世。 本應按照頓康之命登基的劉一真,也因為與許先之不和而被殺,於是劉禹的第三個兒子劉一龍被稱帝,是宋溫帝。
可以說,如果沒有四大臣的“神助”,劉一龍根本就不是皇帝。 然而,這位宋溫帝對此毫無感激之情,對他們充滿了防範和殺意。
畢竟他們能殺乙個皇帝,誰敢保證殺不了第二個?
於是原本是荊州刺客的劉一龍,甚至在乘船前往建康登基的途中,也出動重兵,對徐仙之等人採取嚴密的防範措施。 登基後,他先是將自以為有大功臣之心的亢官加到安那幫的隊伍中,同時繼續把荊州舊部放在京城的重要位置上,從而掌握了禁軍的軍事力量。
元甲三年,準備就緒的劉一龍宣布,許先之、傅良、謝輝犯了殺害少帝劉義夫、劉奕珍的罪行,應該受到懲罰。 結果,許先之自殺,傅良被處死,謝輝造反,但隨即被譚道基平定,謝輝也被斬首。
譚道機一出現,謝輝的叛軍就被嚇得自行解散,堪稱不戰而降的士兵。
而劉一龍之所以能夠成功斬殺徐、傅、謝等權臣,最重要的招數就是選擇信任譚道基:
“將軍懲罰了徐仙之等人,召見道姬出西戰。 王華說:“沒有。 他說:“追隨別人的人不會有創造力,他們會無憂無慮。 “(《南方史》第15卷第5卷)。而譚道基果然沒有讓劉一龍失望,叛軍一見到這位戰績斐然的無敵名將就逃走了,謝輝的叛亂也毫無風雨的消失。
不過,徐羨之等幾位顯眼的大臣一死,劉一龍越是看向譚道基,就越是心煩意亂。 畢竟他看朝堂,除了浪費之外,沒有**官吏和武將平庸,但譚道極要能幹、功勳、威望,手下經驗豐富,忠心耿耿,他們的八子都是龍......鳳凰在人民中所以,劉一龍自然會認為,如果朝鮮再發生叛亂,有人覬覦他屁股下的皇位,那麼這個產品肯定是姓譚的,沒有跑。
將領們命性很強,要是幹不出本事,就會被敵人殺死,如果本事太本領,就會被懷疑是“功勳高,震師”,很容易被皇帝砍死。
尤其是元甲十三年(公元436年),劉一龍在兩次大病之後更加“開悟”,決定要反對譚道基。 於是他下詔宣布後者的“罪行”,其中大部分是猜測或任意指控,然後判定譚道基造反,下令將他斬首。
詔書最後,劉一龍也裝作仁慈,“止惡,別無求。 事實上,譚道基的8個兒子和心腹沒有乙個放過,都被他殺了。
而據說造反的譚道基,在**的時候一點反抗都沒有,而是給後人留下了兩句成語(眼睛如火把和長城的自毀)和一句給劉一龍的諺語:
看到莊稼,道驥怒了,眼睛像火把一樣,喝了一會兒。 他撲倒在地上,說:“這是中國的長城。 同上)。看得出來,譚道基根本就沒有造反,甚至連造反的念頭都沒有。 如果他對此有一點想法,他應該在徐仙之等人遭到伏擊時保持警惕。 只要他帶兵瓜地,劉一龍又能拿他做什麼? 打不過難免,當然也不敢勉強(畢竟怕自己“逃到北方去”),只要譚道基不聽話,劉一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逐漸成為第二個桓溫或者劉宇,劉松江山可以說天改天。
譚道基和岳飛很像,都是忠心耿耿,無雙無雙,都是死於“無緣無故”。
就算老譚腦子不好,他一開始也沒想到會這樣。 所以現在劉一龍的刀已經刺中了他的心臟,如果他有反感的話,就算他匆匆上陣,也不是王華和朱鎔子這個劉一龍所依靠的廢物能夠阻止的。 就算這個時候他殺不了建康,殺了劉一龍,至少逃到江北,加入北魏應該沒問題。
譚道機要是來投票,估計北魏太武帝拓跋濤能發瘋,怎麼能不歡迎他,送給他呢?
但譚道極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去赴死,這足以表明他的忠心耿耿,日月可見。
然而,讓人感嘆的是,在譚道基冤死之後,終於松了一口氣的劉一龍,不僅慶祝,甚至還赦免了天下。
劉一龍也與北魏同時慶祝。 “魏人聽了,都說:'道基死了,吳氏後人還不足以恢復'。 由於是頻繁的南征,所以有喝馬和長江的野心。 “(同上) 對此,劉一龍並不擔心,他認為只要拿出**侯璐作為誘餌,所謂的天賦,根本不是什麼稀罕事:
“溫帝問殷景仁:'誰能繼承道基?' 他回答說:“道姬積累了軍事功績,所以他成名了,但他沒有聽說過。 皇帝道:“不然,過去李廣在朝廷,匈奴不敢南下,繼任者也少。 同上)。在這件商品的眼中,明星們到處都是像秋天的白菜?
其實名將可是稀有物種,能不能遇見,基本上就看運氣了。
所謂“國災想好將”。 在中國為所欲為的劉一龍,此時的劉一龍,恐怕也想不到,十幾年後,他會後悔今天自毀長城,說出“如果譚道基在這裡,他怎麼能讓呼瑪來這裡”這句話?
劉一龍冤枉的不光是乙個譚道基,元甲中後期的名將裴方明也被他隨便一手砍死。 就連曾經被劉一龍稱為知己的芷言之也未能倖免,一度被他免職、關進監獄。
因此,難免有人會嘲笑劉一龍是典型的“寧願給洋人也不願給家奴”的失敗者,只有窩裡打仗的能力。
劉一龍的本事遠不如他老人家,但他肯定不是傻子。
但是,如果我們深入了解東晉和南北朝的歷史,就會發現劉一龍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因為司馬皇帝的無能,東晉東南角很快爆發了兩次王盾之亂,王盾這個擁有軍事力量的強臣,差點篡位,自力更生。不久之後,另一位強臣桓溫控制了軍權,通過北伐提公升了自己的威望,如果不是運氣不好,恐怕早就把司馬皇帝趕下台了。 即便如此,他的兒子桓玄發動的叛亂,甚至擄取了建康,聲稱皇帝篡位了國家,但幸運的是被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劉煜打敗了。 然而,被折騰到垂死之地的東晉王朝,再也壓制不住成功的劉繼奴,最終死在了他之手,東南半部改姓劉。
昔日,屢次派大臣出兵造亂,眼睜睜看著國兵不遠的尹劍,又有徐仙之等大臣顧著自己的性命,操縱廢制,殺王。 就算譚道基沒有表現出任何反叛的跡象,但百姓的心卻是分開了,他又怎麼能保證後者現在不造反,將來也不造反呢?
不管你反對與否,不管你是不是被冤枉,只要你提前排除任何可能的隱患,那麼就不會再有人真正反抗了。
這種預防性的不公正殺戮,不僅劉一龍所為,在南北朝也屢見不鮮。 光是南朝,就有宋帝劉子爺殺了沈清之,陳文帝陳倩殺了侯安都等等,有時間翻書的話,可以多找一些例子。
對於名將來說,死在床上是一種奢侈,白琦和韓信都是這樣,譚道極也不例外。
那麼,如果不進行這種預防性的不當殺戮,會發生什麼?
元甲三十年(公元453年),淮南太首沈沈當與太子劉少、石興王劉軍密謀,妄圖殺死劉一龍; 孝道元年(公元454年),大將臧智率領重兵造反,攻打建康; 永元元年(公元499年),南齊著名將領陳先達造反,企圖扶持建安王蕭寶銀為帝; 永元二年,剛剛平息陳先達叛亂的護國軍大將崔惠京造反,企圖支援江夏王蕭寶璇。 且不說南涼時期的侯京之亂,不僅餓死了梁蕭炎帝,還徹底摧毀了長江以南的繁榮富貴,南弱北強的局面再也無法扭轉。
當然,上面引用的這些將軍的叛亂例子都以失敗告終。 那麼你有沒有成功過?
不僅如此,而且太多了。
毋庸置疑,劉煜滅了晉國,建立了宋朝; 盛明三年(公元479年),大將蕭道成逼迫宋順帝劉準“登基”,然後稱帝為帝,改國名齊,史稱南齊; 23年後,中興二年(公元502年),偉大的司馬蕭炎封齊蕭寶榮皇帝、蕭寶榮帝為皇帝,改國名梁,史稱南涼; 又過了太平天國55年(公元557年),已經當上了丞相、百花總、九熙、王中王的陳霸賢實在提拔不了,只好接受了梁景蕭方之帝的“禪讓”,勉強當上了皇帝,改姓陳, 歷史上被稱為南辰。
南朝的宋啟良和陳氏都是強臣,他們以武力篡位,從這個角度來看,劉一龍似乎並沒有做錯什麼。
所以,在南北朝亂世,只要皇帝的警惕稍微放鬆一點,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乖乖給前朝臣“禪讓”的結果。 不但皇帝沒能做到,花華還改了姓,連保命都成了奢侈。
所以,對於劉一龍來說,北伐屢敗也無所謂,日後可以重整旗鼓,再戰一次; 被北朝的“洋人”堵在家門口狠狠地毆打也沒關係,畢竟有長江的危險,北方百分之八十的旱鴨子,在燒殺搶殺之後,最終都會捏著鼻子撤退。 但如果他被自己野心勃勃的朝臣,尤其是軍事力量搶走了他的權威,那真的是致命的。
所以,譚道基是不是真的想造反,對劉一龍來說根本不重要——只要後者覺得前者有一絲造反的可能,那麼他就必須先出手,消除隱患。
至於自毀長城什麼的,劉一龍還真不在乎。 別看這東西嘀咕著“如果譚道基在這裡,胡 馬怎麼會來這裡”,但如果給他再來一次機會,他還是會毫不猶豫地殺了譚道基。
面對江山的性命,誰在乎他有沒有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