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粉絲獎勵計畫
白岩松對年輕人“啃老”現象的解讀一下子成了熱搜,為什麼? 因為自己的觀點,豬主張,“啃老”其實不是年輕人的初衷,啃老也不是年輕人的錯,只是社會為年輕人提供的保護和福利到位,我們為年輕人做的還不夠。
他是這樣說的:
如果我們的房價沒有那麼高,我們的經濟適用房,包括經濟適用房,都解決了,那麼他的父母就沒有必要為他支付首付,包括每月的還款。 ”
如果我們的托兒所和托兒所解決得好,我們就不會讓父母大老遠跑到年輕人家裡,看著他的孩子被他“啃”了。 ”
如果乙個年輕人的工作比較順利,工資在增長,那麼老年人就沒有必要補貼他了。 ”
所以,我們為年輕人做的還不夠,但我們發明了“啃老人”這個詞,就好像責任在年輕人身上,我認為這是錯誤的。
當網友們讀到這三句話時,眼淚掉了下來。
感覺終於有人為弱勢群體發聲了,當然也有網友表示,“這些問題其實每年都在說,但很久沒有解決。 “我覺得這只是乙個表面的擔憂,但實際上,並沒有實際的行動和措施來正視和解決這樣的社會現象。
大家乙個問題,“啃老”的定義標準是什麼?
這個詞的解釋是:
啃老年人,又稱“新失業者”,是一種社會現象,是指已經成年但仍依賴父母、無法養活自己、經濟上不獨立的年輕人。
如果單單按照這個解釋來定義,啃老人的年輕人還真很多,我身邊有幾個,他們上班的時候會向父母要錢,如果工資不夠花,就會向父母要錢,這可能是啃老的表現, 再深入一點,這些年輕人真的在“啃老”?
以找工作為例,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從實習、正規、晉公升加薪的職業之路走的,實習時3000的工資已經很高了,但是你要租房,便宜800乙個月,稍微好一點乙個月1000, 你還剩下2000塊錢用於日常生活費,一日三餐需要花錢,一天30塊錢,乙個月就是900塊錢,再加上平時出去玩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乙個月的工資馬上就要見底了。
下個月就要讓父母交房租了,這就是現實,其實大家都不願意啃老,也許是自己能力不足,或者是經驗不足,但總會有這樣的時間向父母要錢,尤其是剛加入工作的時候, 他們根本無法支援乙個人的生活。
而其他工作是穩定的,誠然,在這個養活自己的階段,大部分人已經不用再依靠父母,可以養活自己,但壓力更大了,買房、買車、結婚成家。
按照網友的平均工資,月薪是1萬元,在縣城買一套稍微小一點的房子,10年左右就得不吃不喝。 如果父母負擔不起,他們會從銀行貸款,一起償還貸款。
相信他們自己不願意花父母的錢,很多人更不願意貸款買房,因為這會嚴重減輕他們生活的負擔,他們日常生活中可能需要父母的幫助。
他們其實可以選擇不“啃老”,但現實是他們別無選擇。
你說他們“啃老”嗎? 顧名思義,他們天天努力工作,提高專業技能,努力工作3-5年,等待晉公升加薪的機會,但房價漲得太快,工資的速度根本跟不上,他們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壓力太大了。
對於買房這件事,年輕人沒有“啃老”的說法,因為客觀現實是,80%以上的家庭不能靠自己的實力買房。
但“老”二字一出,就準確地把矛頭指向了年輕人
大概就是說,不努力就要掏空父母的錢包,坐在空座位上,你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
好像有道理,覺得無法反駁,但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忽視了年輕人提供的社會價值其實,我們一直覺得,年輕人從來都是受益者,他們的所作所為從未被發現和重視,相反,我們給年輕人的壓力,會被我們放大。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父母那一代的婚禮,一輛自行車、一台彩電、一床被子都結婚了。
現在完全不一樣了,生活條件好了,房子、車子都成了結婚的條件,其實這不是大家的標準,但似乎已經成了大家的標準,辛苦拼搏,沒日沒夜加班他們看不到,他們看到的是買不起房子和車子的結果。
久而久之,無論我怎麼努力,比起“有房有車”的狀況,顯得蒼白無力。 你的努力和價值貢獻是一文不值的,因為衡量你努力的標準是你是否具備以上兩樣東西。
年輕人心裡在乎的事情,是看不上看不重的,自然聽到這三句話就會引起強烈的共鳴。
一位網友說得好:
其實我真的很努力,我只是乙個普通人,能做什麼和想做什麼是兩回事,我現在只能做我能做的,努力工作,努力學習,努力賺錢省錢,1萬塊錢對於此刻的我來說其實已經很多了, 就是說要辛苦工作3個月,為什麼人們只看到我買不起房子和車子,就覺得我沒用,我是真的想賺錢。”
這一評論引發了成千上萬的網友關注。
每個人都是普通人,都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價值,其實很難對社會有用,我們可以為自己做。
不要給年輕人貼上隨便的帽子,當這種現象成為常態時,你會發現,我們一直以和看待世界相同的標準來看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