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朵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熟練手工捏花包,啟用歷史記憶

Mondo 文化 更新 2024-03-02

編者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結晶,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重要。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包括民間文學、傳統**、傳統舞蹈、傳統體育、技藝、民俗等,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 中央電視台內蒙古頻道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雲化欣賞”系列報道,聚焦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財經傳播優勢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傳承。

央視通遼3月2日報道,說到饅頭,生活中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人們平時吃的主食之一,蒸饅頭。 但說到花包子,就不那麼熟悉了。

花包,顧名思義,就是用各種形狀和顏色的包子做成的花包,又稱麵條花,不僅可食用,而且是國內外知名的民間藝術品,展現了樸素善良的農婦的巧思和藝術想象力。

記者了解到,花包主要在山西、陝西等地流行,其中山西文溪的花包更是出名。 2008年6月7日,麵條花(文溪花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編號-53。

在生活中,人們在過年假期時都會“蒸”花包,不同的花包也有不同的含義,比如把花包捏成布袋的形狀,表示每年糧食飽,收穫,花包捏成魚的形狀,意味著每年都有不止吉祥的慶祝活動。

隨著時代的發展,花包的製作技藝和款式逐漸傳遍全國。 住在內蒙古通遼市開路縣的楊國輝女士非常喜歡做花包的手藝,2022年,楊國輝自費到山東省一所職業院校學習花包製作。從那時起,她開始了她的創業之路。

楊國輝正在為龍年製作一系列花包(央視呂志民攝)。

一把小剪刀,一把筷子,一雙巧手,普通的麵糰,在通遼市開路縣非遺花包製作技藝專案傳承人楊國輝手中,變成了一件栩栩如生、別樣無異的花包藝術品。

楊國輝說:“乙個產品只能通過配料、麵糰混合、麵糰壓榨、成型、粘合輔料等十幾道工序來完成。 花包不僅造型靈巧,又不失民間藝術的樸素,各種麵糰形狀的動物表情自然,動作誇張,栩栩如生。 ”

楊國輝製作的龍年花包成品(央視呂志民攝)。

在楊國輝看來,每乙個花包都是乙個活生生的個體,乙個獨特的存在,她在製作的時候非常用心。 在製作工藝上,她將蔬菜、水果和麵條混合在一起,加入南瓜、紫薯等,豐富色澤,保證花包更健康、更有營養。

楊國輝製作的胡蘿蔔包(央視王家棟攝)。

楊國輝說,她想在傳承上創新,將內蒙古元素融入到她的花包製作中,如草原、蒙古包、牛羊等。 “我想將現代事物與傳統技術相結合,並在圖案和工藝方面進行創新。 ”

作為開路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楊國輝也多次深入社群和學校,傳授製作花包的技藝。 “賺多少錢都不重要,能夠找回自我價值是我退休後創業的最大收穫。 楊國輝說。

國輝製作的壽桃花包子成品(央視呂志民攝)。

從最初退休到從事旅遊業,再到創業、學習製作花包,楊國輝用巧思和巧手,將美好生活的資訊蒸出了普通人餐桌上,也蒸出了自己美好的人生。

作為饅頭的昇華,花饅頭體現了我國的麵條文化。 製作風格從鳥獸到花鳥蟲魚結合現代元素,其風格還在不斷變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花包的風格會更加驚豔。 在歷史的長河中,花包是一種閃亮的文化象徵,一種習俗,一種信仰,一種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楊國輝的水果系列花包(央視吳岳麗攝)。

如今,華包不再只是一門手藝,它以其獨特的藝術,在漫長的歲月中,也體現著人們心中美好的憧憬和期待。 楊國輝用靈巧的雙手把財富、幸福、未來揉成這個小花包子,讓好日子“蒸”出來,花包子“蒸”出來,帶出幸福的味道,花包子“蒸”出開路縣的大產業和致富之路。

製片人:朱日玲。

策展人:田鳳源。

記者:魏全權全.

*:CNR)。

更多精彩資訊請聯絡應用市場**“極目新聞”客戶,不予授權**,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並一經通過付費。

相關問題答案

    欣賞非遺燈籠,捏麵糰逛市場,古漪園元旦假期活動多多

    圖片說明 古一園年市集 受訪者提供 下同 新民晚報 記者 金敏義 寒冬告別舊年,熱烈迎接新年。隨著元旦假期的臨近,上海首個非遺主題公園古一園將舉辦一系列非遺和民族風情活動,邀市民告別舊,迎接新年。自貢元宵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於唐宋時期,形成於明清時期,從元宵節前後點燈 掛燈籠的傳統習俗,逐...

    北川非遺“造龍”過年

    四川新聞月日電 周永恆 張彥 近日,在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石邑區殘疾人創業創業基地,一塊件稻草龍作品在指尖漸漸成形,精緻令人驚嘆。這些稻草龍都是北川羌族自治縣的殘疾人手工製作的,每一件都充滿活力和創意。龍眼炯炯有神,龍鬚張力十足,整個造型十分強大,彷彿在向人們展示龍的威嚴和力量。稻草龍。照片由北川縣...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用巧手繡出繁榮之路

    月日,王國榮 後 在工作室指導刺繡。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王氏宮繡 的代表性傳承人王國榮,致力於刺繡研究餘年。近年來,王國榮在家鄉河北省龍華縣成立了工作室,加工高檔裝飾品,在傳承非遺技藝的同時,還帶動當地多名刺繡師發展 指尖經濟 年收入餘元。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月日,王國榮在工作室整理刺繡樣品。...

    金陵獵龍巧巧恭龍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新”。

    南京農曆新年的個精彩瞬間 龍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南京非遺傳承人巧妙地過年,推出了多款以龍年為主題的非遺作品 手工綁 龍頭 蜈蚣風箏,一筆一拓的銘文,龍紋烙印,寓意吉祥流暢這些精美的作品既體現了傳統傳承,又符合當下的審美,以民族風元素演繹最新潮潮的年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日常生活。近日,記者走進南京民...

    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丨巧妙繡織七色場景丨

    農曆新年第五,俗稱 破五 破五 有 送年 的意思,讓人滿懷期待,開始新的出發。月日,農曆新年第四天。開封邊刺繡無形傳承人馬玉玲早早來到位於龍庭湖畔半畝園林的工作室,開始了新年的創作。清晨的陽光為這個藝術空間增添了許多溫暖。馬玉玲挑選了一塊精美的繡布,然後拉伸,精心構思刺繡的圖案和線條,用刺繡傳達出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