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結晶,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重要。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包括民間文學、傳統**、傳統舞蹈、傳統體育、技藝、民俗等,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 中央電視台內蒙古頻道推出“非物質文化遺產雲化欣賞”系列報道,聚焦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財經傳播優勢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傳承。
央視通遼3月2日報道,說到饅頭,生活中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人們平時吃的主食之一,蒸饅頭。 但說到花包子,就不那麼熟悉了。
花包,顧名思義,就是用各種形狀和顏色的包子做成的花包,又稱麵條花,不僅可食用,而且是國內外知名的民間藝術品,展現了樸素善良的農婦的巧思和藝術想象力。
記者了解到,花包主要在山西、陝西等地流行,其中山西文溪的花包更是出名。 2008年6月7日,麵條花(文溪花包)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編號-53。
在生活中,人們在過年假期時都會“蒸”花包,不同的花包也有不同的含義,比如把花包捏成布袋的形狀,表示每年糧食飽,收穫,花包捏成魚的形狀,意味著每年都有不止吉祥的慶祝活動。
隨著時代的發展,花包的製作技藝和款式逐漸傳遍全國。 住在內蒙古通遼市開路縣的楊國輝女士非常喜歡做花包的手藝,2022年,楊國輝自費到山東省一所職業院校學習花包製作。從那時起,她開始了她的創業之路。
楊國輝正在為龍年製作一系列花包(央視呂志民攝)。
一把小剪刀,一把筷子,一雙巧手,普通的麵糰,在通遼市開路縣非遺花包製作技藝專案傳承人楊國輝手中,變成了一件栩栩如生、別樣無異的花包藝術品。
楊國輝說:“乙個產品只能通過配料、麵糰混合、麵糰壓榨、成型、粘合輔料等十幾道工序來完成。 花包不僅造型靈巧,又不失民間藝術的樸素,各種麵糰形狀的動物表情自然,動作誇張,栩栩如生。 ”
楊國輝製作的龍年花包成品(央視呂志民攝)。
在楊國輝看來,每乙個花包都是乙個活生生的個體,乙個獨特的存在,她在製作的時候非常用心。 在製作工藝上,她將蔬菜、水果和麵條混合在一起,加入南瓜、紫薯等,豐富色澤,保證花包更健康、更有營養。
楊國輝製作的胡蘿蔔包(央視王家棟攝)。
楊國輝說,她想在傳承上創新,將內蒙古元素融入到她的花包製作中,如草原、蒙古包、牛羊等。 “我想將現代事物與傳統技術相結合,並在圖案和工藝方面進行創新。 ”
作為開路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楊國輝也多次深入社群和學校,傳授製作花包的技藝。 “賺多少錢都不重要,能夠找回自我價值是我退休後創業的最大收穫。 楊國輝說。
國輝製作的壽桃花包子成品(央視呂志民攝)。
從最初退休到從事旅遊業,再到創業、學習製作花包,楊國輝用巧思和巧手,將美好生活的資訊蒸出了普通人餐桌上,也蒸出了自己美好的人生。
作為饅頭的昇華,花饅頭體現了我國的麵條文化。 製作風格從鳥獸到花鳥蟲魚結合現代元素,其風格還在不斷變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花包的風格會更加驚豔。 在歷史的長河中,花包是一種閃亮的文化象徵,一種習俗,一種信仰,一種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楊國輝的水果系列花包(央視吳岳麗攝)。
如今,華包不再只是一門手藝,它以其獨特的藝術,在漫長的歲月中,也體現著人們心中美好的憧憬和期待。 楊國輝用靈巧的雙手把財富、幸福、未來揉成這個小花包子,讓好日子“蒸”出來,花包子“蒸”出來,帶出幸福的味道,花包子“蒸”出開路縣的大產業和致富之路。
製片人:朱日玲。
策展人:田鳳源。
記者:魏全權全.
*:CNR)。
更多精彩資訊請聯絡應用市場**“極目新聞”客戶,不予授權**,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並一經通過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