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了一條訊息。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2)》,中國的單身人口約為239億人。 按照比例,中國還剩下1億多女性,這個數字可能驚人。
但在我們經常聽到的關於中國3000多萬男性單身人士的報道中,男性在婚姻市場上似乎處於更不利的地位。
現實情況是,中國有超過1億女性難以找到合適的伴侶。 大家可能好奇,為什麼**和資本很少觸及這種“剩女”現象?
這是回顧美國消費主義的歷史,我們會發現,面對長期滯脹和高儲蓄率,資本家通過改變消費觀念解決了利潤增長的問題。 自 80 年代以來,美國**和廣告促進了消費主義,鼓勵人們追求奢侈品,如名牌商品、豪華汽車和鑽石。 這種宣傳導致年輕人從節儉轉向過度依賴信用卡。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海外資本湧入中國市場,隨之而來的是消費主義風潮。 由於當時中國大多數人還面臨著衣食住行的問題,消費主義並沒有迅速蔓延開來。 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人們的財富水平才有了顯著的提高,資本才開始在中國推動消費主義。
資本最初試圖通過廣告引導男性和女性消費,但中國男性消費者相對理性,因此資本將注意力轉向了女性市場。 自2010年代初以來,白色情人節、女神節等各種新節日層出不窮,旨在激發女性購物慾望,帶動消費增長,為資本帶來巨額利潤。
然而,中國女性消費者的經濟資源有限,頻繁的節日**可能會讓她們陷入財務困境。 資本深知男性手中的財富對消費市場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通過宣傳讓男性為女性消費,間接帶動了消費市場的增長。
然而,中國男人並不那麼容易被誘導消費,所以資本通過**宣傳和道德壓力來貶低那些不願意消費的男人,迫使他們參與消費,從而形成了乙個完美的收割閉環。 通過這一系列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資本是如何利用消費主義和宣傳來影響社會的,同時也反映了中國社會性別和消費觀念的變化。
平心而論,這1億女人真的嫁不了婚嗎? 當然不是,在男人多女人少的環境裡,只要女人願意,總能找到歸宿。 她們之所以保持單身,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標準太高,符合她們要求的男人很少。
所以從表面上看,確實男的多了,女的少了,但實際上,不管是相親市場還是網上相親**,女的往往比男的多。
熱點引擎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