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個標題,可能會有人笑:曾國藩是清代人,張舉是明代人,年代相差甚遠,兩者有什麼可比性?
雖然兩人是不同朝代的人,前者比後者晚出生兩百多年,但作為同樣做得最好的人,兩人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
他們倆從小就很聰明好學。 曾國藩從小勤奮好學,六歲考私塾,八歲能讀四書背五經,十四能讀《週曆》和《史記》; 張居正五歲識字,七歲能及六經,十二歲考入秀才,十三歲參加鄉考,十六歲公升職。 (編者注:張居正確實從小就是個神童,處處有名; 但曾國藩是個不折不扣的“傻孩子”,他的成功全靠勤奮好學。 )
他們倆在踏入職業生涯後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曾國藩是中國現代政治家、物理學家和作家。 他與李鴻章、左宗堂、張志東一起,被稱為晚清“四大名臣”。 他對晚清的政治、軍事、文化和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曾國藩的倡議下,清朝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軍事工程學校,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並安排了第一批學生赴美學習。 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先行者。
而張舉是明朝中後期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是萬曆時期的內閣第一助手。 他協助萬曆皇帝朱義君制定“萬曆新政”。 在他擔任內閣部長的10年任期內,他實施了一系列改革。 實行“一鞭法”,一般的稟賦、服侍,都是白銀支付的,使朝廷“太倉蘇能養十年,周廟積金,到四百萬多”。
在軍事上,他任命戚繼光、李成良等名將到城北,並利用凌雲義、尹正茂平息西南叛亂。在官員的行政上,他採用“考核法”對各級官員進行考核,使朝廷下令“雖遠千里,卻要自下而上”。
然而,兩者的結局卻大相徑庭。 曾國藩一生修身修行,以德求官,為人為官。 曾任兩江巡撫、直隸巡撫、武英典大學學者,被封為一等侯,綽號“文正”,後稱“曾文正”。
而張居正則在23歲時考入了金石。 隆慶元年(1567年),任官部左侍、東閣大學學者。 後來,他被調任內閣第二助理,擔任該部秘書。 龍慶六年(1572年),萬曆帝即位後,張居正代高公擔任第一助手。 當時,明神宗朱義軍年紀輕輕,一切重大軍政事務都由張居正主持。 張居正卒於萬曆十年(1582年),年僅五十八歲,死後,他的家被搜查,差點被挖出來鞭打,可謂慘遭落場。
為什麼兩個人會有如此不同的結局? 我覺得和兩個人面對權力的態度有關係。 在**侯璐面前,曾國藩總是頭腦清醒。 他不僅做事謹慎、低調、認真,而且要求家人低調。
曾國藩的父親叫曾林書,為人正直,但兒子在京城當大官後,因為各種訴求,越來越多的親戚朋友來到家鄉。 老爺子有點虛榮心,二是戀愛了,難免有些想試試。
曾國藩知道後,寫信勸說父親,說你是個正派鄉紳,不要和家鄉的小官、官吏接觸太多,也不要經常碰到衙門。 低調,不要隨便,這扇門一開,求你的人就會陸陸續續來,你怎麼能管得了? 最好全部拒絕。
父親接受了兒子的勸說,杜門向他道謝。 而張居正則不一樣。 作為掌權的第一助手,他固執己見,敵人多,對家人也放任自流。 他知道父親在家鄉行事魯莽,專橫跋扈,但他仍然無原則地為父親辯護,“兒子瞞著父親”。
張居正的父親名叫張文明,因為兒子當了大官,在家鄉很生氣。 他是乙個非常高調的人,壓迫人民,干涉司法,做各種違法和無紀律的事情。 讓你想要的人進監獄,你可以得到任何你想要的人。
更離譜的是,當地**為了討好張居正,主動給張家蓋了一座宅邸,居然讓明朝的皇室**——金衣衛當了建築工人。 這是一大禁忌,但張文明對自己感覺很好。
於是,“做不義之事,就要自殺”,張居正生前曾掌權一段時間,死後卻被搶走了家,甚至差點被挖出來鞭打。 當然,這與張居正生前過於刻板自私、樹敵太多有關,但也與他桀驁不馴的父親密不可分。
俗話說:“銅是鏡子,才能穿得體; 以古為鏡,我們可以知道興衰; 以人為鏡子,可以看到得與失。 ”曾國藩只是乙個封建官員,卻一輩子修身修行,以德求官,父親也能聽勸誡做個低調的人,很值得今天的人學習。
手稿** 精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