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30年的探索和發展,敦煌書院文物數位化已經形成了一套適合石窟寺壁畫數位化的工藝方法和裝置體系。 全國人大副主任、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研究部副主任王萬福指出,隨著網際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數字技術為文物的長期儲存和文化傳承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萬福介紹,近年來,敦煌研究院“數字敦煌”資源庫和開放資料庫陸續上線,首次將敦煌石窟30個洞窟的高畫質影象和全景漫遊免費分享給全球,使用者足不出戶即可享受高畫質敦煌文化數字資源。 不僅如此,在數字賦能的幫助下,敦煌研究院實施了“全面掌控、線上預訂、數字展示、洞窟體驗”的全新旅遊開放模式,確保了遊客的滿意,也為洞窟保護發揮了積極作用,真正實現了保護開放的雙贏。
同時,王萬福也關注了其他文物博物館單位在文物數位化領域的嘗試,“數位化助力習城牆文物保護與文物傳承,龍門石窟智慧文旅數字孿生平台專案,'格局'扛路——紫禁城騰訊沉浸式數字體驗展, 而'8K+AR+5G'技術助力全球博物館藏品雲智慧型通訊等,文物數位化創新實踐案例不斷湧現。 ”
各級文化機構在實施文化數位化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文物數字資源資料,也建立了大量的資料庫或媒體資料庫。 王萬福表示,但由於這些文物缺乏統一的數字標準,形成了許多“資料孤島”,導致行業內分散的數字資源無法互聯互通、充分共享,浪費了資源、財力和數字資源,導致文物數位化無法規範化、科學化發展。
為破解“資料孤島”,進一步加強文物數字標準建設和資源共享,今年兩會期間,他建議加強文物數字標準建設,從國家層面規範文物數字標準體系,將數字文物納入收藏全過程, 分類、儲存、加工和使用都納入標準規範,從而形成標準的文物數字資源。
同時,推動文物數字資源共享,加強文物資源、資料、資訊的開放共享和開發應用,提高行業內數字資源的互動性,實現文物公開資料資源共享,為文物數位化保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從而推動我國文物數位化產業創新可持續發展,滿足新時代文物數位化保護需求。
作者通過: Li Rui.
*:國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