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唐子胡同和石湖胡同之間,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大宅。 三百年前,這裡是清朝一位貴族公主的居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富麗堂皇,偶爾有客人上門來打來。 然而,隨著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亂”的爆發,一夜之間,這座京城著名的公主府就成了人人津津樂道的“是非之地”。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府邸裡的人被乙個個押送上刑場,被判上了明朝,只剩下公主乙個人在府邸裡悲痛欲絕,最後帶著憂鬱和孤獨的離去。 或許是公主傷心欲絕,直到公主去世多年後,附近人才聲稱能夠聽到“怨詩之聲”,這也讓這座曾經繁華的公主府,成為許多老北京人口中的“殺人屋”和“鬼屋”。 這位命中可憐的公主,是皇太極歷史上的第十四個女兒,也是朔克春的長公主阿吉格,她的另乙個頭銜更為人所知,那就是“建寧公主”。
縱觀建寧公主的一生,這可以被評價為被政治遊戲“毀掉”的一生。 為了皇治的穩固,她犧牲了一生的幸福,被指派嫁給平溪王吳三桂的長子吳英雄; 吳三桂造反了,卻在近乎“茫然”的境地失去了丈夫和所有的孩子,從而失去了一切; 而20多年來,她不僅要忍受失去親人的悲痛,還要獨自承受心中的巨大痛苦,直到生命的盡頭。 然而,這也是她作為皇室女兒這輩子無法逃脫的“命運”。
嫁給吳英雄後,建寧公主成了政治博弈中的“棋子”和“工具”。 建寧公主生於清朝崇德六年(1641年),是黃太極的第十四個女兒,也是黃太極最小的女兒。 當時正值“滿蒙聯姻”的鼎盛時期,皇太極本人的五位宮嬪都是蒙古部落,滿洲其他權貴也都娶了蒙古出生的福晉,同時,皇太極的十三個女兒無一例外都嫁給了蒙古部落首領或部落貴族。 當然,除了滿族和蒙古族的結盟和聯姻之外,滿洲八旗與漢族**、將領先於將軍的聯姻也很常見。 可以說,在後晉時期和清朝初期,“聯姻”成為維持統治集團內部團結、贏得內外聯盟的最重要方式和手段。
清朝入關後,這一措施得以延續和發揚光大,尤其在對待漢族將領吳三桂這個重兵上,政治聯姻成為朝廷“恩權”的重要衡量標準。 清舜治元年(1644年),明朝原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在“山海關戰爭”前向清朝投降。 但對於吳三桂來說,清朝並不放心,早在順治五年(1648年),在留在京城的路上,吳三桂的長子吳英雄被壓在北京,被當作“人質”牽制吳三桂。
順治十年(1653年),在孝莊太后的主持下,吳映雄娶了此時年僅十二歲的建寧公主,這種安排可以說是十分“聰明”。 首先,吳英雄可以說是簡單粗暴的簡單“劫持”,利用他作為“人質”的意圖太明顯了,讓吳英雄娶建寧公主,就是要找乙個非常“正當”的理由和藉口在京城控制他。 畢竟這一舉動,就是要把吳英雄提公升到“額頭附”的位置,這給了朝廷乙個優勢,平息了某些反對。 其次,讓吳英雄娶建寧公主可以說是通婚,朝廷和吳三桂會有一定的束縛,然後再拉攏吳三桂,這樣他就可以繼續為清朝服務,帶兵攻打南明朝廷,沒有別的想法。 再說一次,招收吳英雄為額頭附,其實是對投降的漢**漢將,進而讓朝廷在安撫被降職的官吏和將領的同時,進一步鞏固了新興政權的政治統治基礎,可謂是極其美麗和溫柔的舉動。
事實上,不僅吳三桂的長子吳英雄娶了建寧公主,早在“武橋兵變”時就投降的“三順王”也得到了同樣的“待遇”。 接替耿仲明為靖南王的耿繼茂和他的三個兒子都成為了藩子。 其中,長子耿景忠娶了蘇浩歌太子的女兒,並附有爵位和朔; 次子耿昭忠娶了貝子蘇布圖的女兒,被授予道羅額頭爵位,後來晉公升為和碩額頭爵位; 三子耿居忠娶了安君王月樂的女兒何碩柔甲公主,也成為了和碩的額頭。 至於平南王尚克西的兒子尚志龍,也娶了承澤禹太子朔賽的女兒和碩公主,成為了和碩的額頭。 可以說,朝廷通過這一系列聯姻,很好地控制了統帥軍隊的漢族將領,讓他們在感恩朝廷的同時,也有所謂的後顧之憂,這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對促進和促進清朝朝廷與“三藩”的關係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藩之亂”的爆發,讓建寧公主見識到了帝王統治的殘酷無情。 建寧公主嫁給吳英雄,按照傳統觀點,她會認為自己是在犧牲一生的幸福來為國家和王朝的利益服務,但實際上,建寧公主的“幸福”並沒有被犧牲,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她確實收穫了“幸福”。 首先,她和吳英雄雖然在政治上結婚,但夫妻情有親,感情很深,婚後又有了好幾個孩子。 第二,隨著吳三桂大軍一路行軍,徹底平定了南明王朝的最後乙個政權——永曆政權,並親自絞死了永曆皇帝朱友郎,吳三桂被加冕為平溪太子,獲得了開封藩立府、讓雲桂留在天下的資格。 在吳三桂不斷晉公升的過程中,吳英雄也多次被朝廷封印,直到他被掛上一級少爺和太子的頭銜,為了配合吳英雄的官銜和地位,原本是妾室的建寧公主也屢屢被封印, 而宮廷禮儀和賞賜也更加豐富。
然而,隨著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亂”的爆發,一切都破滅了。 早在吳三桂正式造反之前,他就安排親信前往京城,打算將兒子吳英雄和孫子們接到南方,但吳英雄拒絕了。 隨後,這位親信偷偷帶著吳英雄的兒子吳世凡南下,回到了昆明。 吳三桂看到孫子來了,大喜過望,完全沒有後顧之憂,於是反叛了。 此時的吳三桂可以說不僅把王妃和兒媳婦給置之不理,就連兒子吳英雄等孫輩也選擇放棄,毫不猶豫地舉兵對抗清朝。
這樣一來,吳三桂的叛亂,給吳英雄和建寧公主全家帶來了災難。 吳英雄被康熙帝直接抓走,在吳三桂出軍的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他被下令處以絞刑,同時處死了吳應雄和建寧公主所生的另乙個兒子吳士林,建寧公主本人和其他家庭成員,全都囚禁在府中。
然而,康熙皇帝對吳三桂的報復並沒有就此結束。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軍攻克昆明,“三藩之亂”徹底平息,康熙皇帝再次下令:“(吳三桂)二小孫絞死,孫子斬首棄城。 結果,建寧公主的整個家族,包括她的丈夫、自己的兒子,以及家裡其他妃子所生的吳英雄的兒子,都被康熙帝屠殺了,曾經熱鬧的公主府只剩下建寧公主,直到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建寧公主才寂寞而死。 在她死後,整個葬禮的規格和水平並沒有完全按照和碩公主應有的“待遇”進行,這說明康熙皇帝雖然本人對她的處境有一絲同情,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對吳三桂的恨意”,然後帶著強烈的怨恨和不滿, 這也讓人覺得在皇權的統治下更加殘酷無情。
建寧公主的“悲劇”在清代歷史上並非“孤例”。 縱觀清朝歷史,她和建寧公主一樣,被當成政治統治的“工具”和“棋子”,執行政治聯姻“任務”的皇室媳女不在少數,其中,以悲劇收場的不少。 除了建寧公主之外,嫁給耿景忠的昊歌之女,也在“三藩之亂”後被康熙處死,只能在孤獨中度過餘生。 相應地,努爾哈赤的兩個女兒穆庫什公主和曼古吉公主,是典型的“不幸婚姻”。 努爾哈赤的第四個女兒穆庫什公主,因為女真部落之間的婚姻,她第一次嫁給了烏拉布人。 後來,努爾哈赤以維護建州女真統治階級的團結為由,娶了比她年長許多的“五大臣”之一的億一都。 艾伊都死後,努爾哈赤要求艾伊都的兒子圖爾格娶穆庫什。 而穆庫什一直和圖爾格關係不好,最後只能以離婚分居收場,最終孤身一人。 至於努爾哈赤的三女兒曼古吉,結局就更是悲慘了。 她先是在努爾哈赤的安排下嫁給了哈達部落的武二古,後來又被皇太極逼迫嫁給了蒙古部落的貝爾·佐諾木·杜林。 而這個宗木都陵不僅與莽古吉夫婦關係十分不和,甚至還與冷增基等人合作,控告莽古吉造反,然後讓想要除掉莽古吉控制正蘭旗的黃太極,殺死了自己的妹妹**,判處凌遲死刑。 由此可見,努爾哈赤的兩個女兒,無一例外都成了“婚姻不幸”的犧牲品。
事實上,這些皇室女兒不僅為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付出了代價,還冒著巨大的風險。 因為在皇權面前,他們只有“付出”的義務,卻沒有任何“索要”的權力,如果朝廷的需要和政治統治的需要發生了變化,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放棄,這是皇治的無情和殘酷的體現,同時也表現了皇室女兒們的無奈和無奈。
一部《鹿與丁姬》,讓建寧公主家喻戶曉,她的性格和敢愛敢恨的作風,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尤其是她敢於反抗政治聯姻的包辦,進而追求愛情夢想的樂觀,也得到了廣為的讚譽和認可,她自己也算是收穫了自己想要的幸福。 不過,這只是文學和影視作品的演繹,歷史上劍寧公主的經歷和結局,確實是另一番景象。 面對嫁給吳英雄,她沒有反對的權利; 面對岳父吳三桂的造反,她無力阻止; 面對康熙帝對家人的屠殺,她更是無能為力。 最終,她只能在孤獨和悲傷中結束自己的生命。
她所在的建寧公主府,見證了她家族的繁華,也見證了突如其來的變故的開始和結束。 而府邸中倖存的所謂“怨聲”,或許是建寧公主寂寞寂寞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怨恨和指責“狠人最是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