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劉鄧軍”貫穿了兩個歷史時期:全面抗戰階段和解放戰爭階段。 抗日戰爭時期,該部的正式名稱是八路軍第129師,其主體是紅軍時期的第四方面軍,實力十分強大,在解放戰爭中發展為中原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 其實,在劉鄧的軍隊中,有很多來自原**紅軍和紅二方面軍的將領。 比如二爺的參謀長李達,是紅軍時期**元帥的參謀長,後來在劉鄧的軍隊中地位很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評為將軍; 但要說,二爺真正的“三號頭目”真的不是李達,而是張繼春同志。
張紀春擔任二業副政委、政治部主任,略高於李達將軍的級別,僅次於***元帥和小平同志。 二業的政治工作由鄧公統籌控制,張紀春主要負責實際的實施和推進。 詭異的一點是:解放戰爭後期,劉鄧的軍隊規模有幾十萬人,實力不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帥被評為元帥,為什麼鄧和張濟春沒有軍銜? 1952年,小平同志調到第一,擔任副總理,但實際上他基本上脫離了部隊的工作,所以他沒有參加考核,張繼春的情況也差不多。
1949年,二業主力進軍西南後,張紀春像鄧公一樣留在四川,兩人繼續合作。 張繼春曾任西南軍區副政委、西南局第二副書記,如果順著這個發展脈絡,張紀春可以參加55年的授銜,以軍歷被評為上將很有希望; 不過,考慮到戰功顯赫的陳庚必然被授予將軍軍銜,二爺未必有兩位將軍,所以張吉春獲得將軍軍銜也情理之中。
不過,張繼春沒有參加頒獎。 1954年,在獲獎前,張繼春被親手選中,離開西南前往北京,擔任中宣部副部長。 因此,張繼春的處境與老二業最重要的兩位政治幹部鄧公相似,都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離開軍隊,前往北京擔任黨政職務。 60年代、70年代,小平同志雖然經歷了兩波三折,但最終成為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領導了改革開放事業。
張繼春遺憾地表示,他在北京的發展並不順利,早逝。 張繼春晚年的處境,與他自己的特點和時代背景有很大關係。 作為軍隊的老政治幹部,張吉春黨性、品德高尚,在紅軍時負責紀檢工作。 他的妻子羅平受丈夫的影響,向組織揭露了一些人的歷史,後來這些人在六十年代掌權,對張繼春的家人進行惡意報復。 1966年,張濟春專注於文化教育領域,而文化素質恰恰是那些人攻擊的焦點,而張濟春則處於劣勢。
1967年初,當政治局常委陶柱同志遭到攻擊陷害時,正直的張繼春為自己的正義發聲,於是被進一步打壓,撤職批評,張濟春病不治,最後於1968年初去世。 如果不是這些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張繼春的才能和品德本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地位更高,為黨和國家做更多的工作。 國情逐漸穩定後,1979年,張繼春同志正式平反,老上司鄧政委親自主持追悼會,深深緬懷這位相識多年的好戰友。
優質作者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