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村鎮銀行職工劉先生向**報到,在明確拒絕了銀行領導上門拜訪的請求後,對方私下聯絡了父母,劉先生對此行為非常不滿。 報道發布後,該行要求員工進行家訪,引發了廣泛的熱議。 不過,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員工家訪早已是銀行業常見的日常操作,從大型國有銀行到村鎮小銀行; 從管理幹部到基層出納員,他們都“躲不住”。 除了家訪外,許多銀行還定期要求員工家屬來銀行參加“家長會”。 多位銀行業業內人士對北青日報記者表示,無論是家訪還是家事會議,都是為了落實監管要求,了解員工在工作時間之外的個人動向,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防止員工“八小時以外”的風險,二是關愛員工,讓員工感受到組織的關懷。
監管要求規範員工在八小時內的行為
我也知道,一些員工拒絕家訪和與家人聯絡的要求,認為這是對個人私隱的侵犯,對他們個人生活的干擾。 然而,銀行業是乙個特殊的行業,監管要求是了解員工的生活條件,尤其是一些重要職位的員工。 山東某大型國有銀行分行行長梁先生說,他的分行每年至少對每位員工進行一次家訪,並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家訪制度。
據了解,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原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多年前就發文要求銀行對員工在八小時以外的行為進行規範,防範操作風險。
例如,2022年5月印發的《關於深化銀保監會系統廉潔金融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試行)》第七條要求基層黨組織、工會、共青團等群眾組織積極開展家訪,深入了解黨員幹部家庭情況和“八小時路外”生活狀況; 邀請黨員幹部家屬參與誠信共建,倡導良好家風理念,注重從優秀的傳統家訓和家庭規律中汲取營養,實施紅色家風傳承活動,開展家族廉潔舉措。建立反腐防線,清廉家庭。
2007年6月,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指引》第17條第8項要求,商業銀行應當加強內部控制,將其作為操作風險管理的有效手段,相關內部措施至少應包括對重要崗位或敏感環節員工在8小時內的行為準則。
2005年3月施行的《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加強防範操作風險的通知》第七條要求,要嚴格規範重要崗位和敏感環節工作人員八小時內的行為,建立相應的不當行為監管制度。
北青日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不少銀行因員工行為管理不力而受到監管處罰。 部分涉案員工因長期賭博成癮而誤入歧途; 有的超支、償還大額貸款、挪用客戶資金; 其他人則以銀行雇員為幌子進行非法集資。 銀行員工的個人佣金不僅會給銀行和客戶帶來經濟損失,還會直接影響銀行的聲譽。 有銀行業人士表示,家人最熟悉和了解員工八小時之外的生活,通過家人,可以快速發現員工異常行為的跡象,而家人也是抵禦腐敗和墮落的重要防線。 八小時之外對員工的監督離不開家庭成員的配合,這也是銀行家訪和家人會議召開的原因。 據了解,部分銀行會要求員工的上級領導與員工家屬建立**和微信聯絡。
銀行家訪是例行的
執行方式因銀行而異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雖然銀行家訪已成為行業慣例,但各機構的實施情況差異很大。 很多銀行比較重視這項工作,會有專門的制度規定,必須按照規定執行,也有對相關領導的考核; 也有一些銀行對此不怎麼重視,或者只是走過場,甚至根本不上門,只讓員工隨意填寫表格來忽悠事情。
據了解,在家訪頻率方面,很多銀行規定每年一次,也有三年一次、半年一次或每季度一次。 家訪時需要家屬在場,因此通常會提前告知時間,以便員工家屬提前做好準備。 如果員工的家人不在當地,家訪也將通過**連線進行。 因為銀行家訪也有照顧員工的任務,很多領導不會“空手而歸”,會帶上慰問金或慰問金。
在家訪期間,你會談論什麼? 據了解,大多數銀行對家訪的內容也有詳細的規定,需要問的問題一般包括: 員工的信用報告有無異常; 員工的房地產、車輛、住房貸款和汽車貸款; 是否有賭博等賭博行為,大量購買彩票等; 是否參與社會理財公司、擔保公司、互助合作社等社會機構的高息貸款、融資、集資等行為; 家族是否從事經商或經營,或家庭成員是否從事類似郵政金融業務的行業; 個人收入有否顯著減少; 家庭財務狀況、家庭收支、是否存在過度負債、資不抵債(重點關注服裝、配飾(手錶、包包、手飾、手機等)、面部化妝等外在形象,是否存在高消費行為); 是否有銀行貸款或參與銀行貸款擔保; 與親戚和朋友是否存在債權關係; 無論是大額投資**還是大額採購**; 是否有沉迷於網路遊戲或直播技巧等; 你每天的愛好是什麼?
除了提出這些問題外,探訪者還應該注意員工居住的房屋的位置和裝修是否與家庭收入相匹配; 家庭場景是否混亂,是否有正常的生活氛圍,是否是永久居留,已婚人士是否分居; 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否和諧等。
許多銀行規定,每次家訪後,相關人員必須填寫家訪記錄表,並當場拍照記錄。 有分行員工嘆了口氣; “我們的領導真的很認真,每年分行的會長都會帶著負責的副會長挨家挨戶走訪。 有人說:“我快40歲了,下個月我會像我兒子和其他老師一樣等待領導的家訪。 關鍵是領導很認真,根本不走手續,每次都聊了很久,最後和家人合影留念。 ”
北青日報記者了解到,部分銀行沒有實行家訪制,或者一過一道工序,做事敷衍了事。
一些銀行員工表示,他們入職後多年沒有遇到過一次家訪; 有人說有家訪制度,但一般是發表格,員工自己填寫上交工作,甚至有人說“我們全部門的家訪記錄表都是我自己填寫的”。 ”
為了滿足上級拍照的要求,每年全部門都會去離單位最近的同事家裡,在不同的角落找幾張照片。 另一位銀行員工說,他部門的人數不多,家訪類似團建,領導每天安排走遍每個人的家裡,每個家庭停留10分鐘,基本上是拍照,送慰問就走了,然後大家一起吃飯。
家訪也可能很尷尬
雖然銀行對家訪有嚴格的要求,但在實踐中,大多數銀行家訪並不是在輕鬆的氛圍中進行的。
廣東某銀行分行負責人張先生說,他去家裡時,總是帶著自費買的水果籃開車,把路線時間安排好,儘量減少打擾。 每個家庭一般1小時,盡量不吃飯,“還有一頓飯,等員工父母留下來吃飯,我看大家都不嫌棄我上門拜訪。 我主要檢查員工的家庭是否和睦,以及員工本身是否有不良習慣。 ”
當然,也有員工和銀行領導表示,在家訪期間難免會出現尷尬的場面。
有銀行員工表示,當領導到他家拜訪時,他直接“穩紮穩打”地問父母,“他有網路賭博嗎? 有現場小費嗎? 有大額網貸嗎? 這三個問題一出來,我就覺得自己被當成了“犯罪嫌疑人”。
尷尬的不僅僅是員工和他們的家人,有時也無法處理的銀行領導也是如此。 在北京一家銀行工作的李女士回憶說; “五年前,我的領導到他家做客時,遇到了我父親的'靈魂的三個問題':1.為什麼我女兒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早上8點和晚上8點擺攤來推銷它? 2. 為什麼我女兒的腰椎突出醫生命令她休息四個星期,僅僅十天後就被催促去上班,沒有人來探望? 3.我家買了很多你們銀行推廣的產品,為什麼賣不出去就要買呢? ”
更多銀行領導表示,家訪時最頭疼的是,員工家屬在向銀行談及意見和建議時,會當場說“希望少加班”、“營銷任務少一點”、“收入高”。
北青日報記者注意到,一些銀行員工抵制家訪,主要是因為不喜歡領導在家人面前“吐槽”。 大學畢業後剛進入一家大型國有銀行的齊飛(化名)說,在家訪時,領導告訴父母,他工作情緒激動,容易和銀行惹上麻煩。 後來,我問自己是否內向,怕影響與客戶的溝通。 那天,齊飛因為領導沒有事先把這些話告訴她,感到非常難過。 她認為,領導的做法讓她很不露面,讓父母無緣無故地擔心,其實這些工作問題可以單獨跟自己說,沒必要在父母面前。
除了家訪,銀行還舉辦“家長會”。
什麼是家訪,我們還定期舉行“家長會”。 我媽媽說,她以為高中畢業後不會有家長會了,沒想到我工作後還要為我辦家長會。 在浙江某市某商業銀行工作的李女士說,她的銀行定期把家人叫到銀行開會交流,已婚員工會約配偶或子女來,未婚者會打電話給父母。 據悉,有不少銀行召開了家屬會議,包括大型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等。
一位銀行員工表示,她和丈夫在同一家銀行的不同分行工作,兩家網點恰好在同一天開家庭會議,幸好家裡有兩個孩子,所以其中一人帶著乙個孩子去開會,“這也充分說明了生二胎的好處。 也有50多歲的單身員工,還邀請年近八十歲的母親舉辦“家長會”。
據了解,銀行的“家長會”一般是介紹銀行的最新發展,感謝家人的支援和理解,希望家人繼續支援銀行的工作。 和家訪一樣,“家長會”的乙個重要環節就是拍照。 有的銀行會當場送慰問,但有銀行員工抱怨說,給家屬的慰問,其實是從他們的年終獎金中扣除的,他們覺得銀行“太挑剔了”。
銀行家如何看待家訪?
一些幹部員工有牴觸情緒
北青日報記者發現,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有銀行家抱怨家訪,有人認為這侵犯了個人私隱,也有人認為家訪很有意義,但他們希望在實施細節上更加人性化,儘量減少對銀行員工及其家人正常生活的干擾。
2021年7月,上海某大型國有銀行二級分行對其轄下33家基層網點進行監管調查,出具匿名問卷159份。
調查資料顯示,58%的支部會長和紀委委員每月進行一次推心置腹的談話,43%的支部會長和紀委委員每半年上門一次。 同時,超過67%的幹部職工認為,主席和紀委的談心應保持半年或一次以上,甚至20次的頻率百分之七十五的幹部職工認為,主席和紀委不需要進行家訪。 可以看出,一些幹部職工對談心、家訪等形式有一定程度的牴觸情緒。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有6918%的幹部和員工表示,他們願意與同事分享工作之外的生活,而這一比例為6%。92%的幹部職工明確表示不願意。
調查還發現,有 4591%的幹部職工願意與家人一起參加單位組織的集體活動,只有11人32%的幹部職工不希望家人參加單位的集體活動。 同時,還發現只有15,72%的總裁紀委委員新增了員工家屬的微信,只有1887%的員工及其家屬願意新增分公司行長和紀委的微信,有36個48% 的員工及其家人表示他們不想新增,881%的人表示厭惡。
調研報告指出,每個員工對現有的監督管理方法都有不同的認識,通過之前的座談會和員工訪談,大部分員工對於現有的監督管理方法都是可以接受的,但也有一些員工對於監督工作之外的時間存在分歧, 認為“八小時外”的監督是對私生活的窺視,不願意與他人分享,他們更喜歡以“團建”的方式開展活動。
調研報告建議,要以“家庭日”、家庭座談會、家庭團建等方式,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加強與員工家屬的聯絡和互動,讓家屬在輕鬆自然的環境中參與單位的集體活動,增加與員工家屬溝通的機會, 也增加了幹部員工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專家:銀行應完善家訪制度,減少糾紛
你如何處理銀行家訪和部分銀行員工的抵制所引發的爭議?
著名學者潘和林表示,監管要求銀行規範員工“八小時以外”的行為是合理的,但銀行應該採取員工及其家屬更能接受的方式和方法,更何況監管不需要使用家訪。 在現實中,家訪者往往是上級,員工一般不會在不合時宜的時候拒絕來訪者。 不過,潘林認為,是否接受家訪應遵循自願原則,如果員工不願意,銀行不應影響員工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而應另闢蹊徑了解員工“八小時之外”的生活動向,或制定更人性化的家訪制度。
兆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銀行是金融企業,對員工行為管理的要求高於普通企業。 了解和掌握員工行為動態有助於加強財務風險防範。 一般情況下,員工應按照監管部門的要求,支援和配合銀行的員工行為調查。
董希淼還指出,銀行開展員工行為調查要有明確的制度依據。 例如,我們已將家訪制度納入我們的內部系統,例如《員工行為準則》,以減少可能因此而產生的糾紛數量。
【版權宣告】本文版權(含資訊網路傳播權)歸北京青年報所有,未經授權不得**
文字:北京青年報記者 程杰
編輯:範巨集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