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是她和吳三桂之間深厚的愛情所致,也有人乾脆說陳媛媛是“紅臉”。 歷史上的吳三桂之所以選擇投降清朝,是因為陳媛媛被李自成的部下劉宗民占領,難道是嗎,明朝滅亡後陳媛的人生經歷和最後的結局,在這裡給大家解讀介紹一下。
陳媛媛的早年經歷可謂是坎坷至極。 明齊三年(1623年)所生的陳媛媛,原本姓邢,但家境貧寒,從小由姑姑撫養長大,於是他順著叔叔的姓氏,改名為“陳媛媛”。 陳媛媛從小就非常聰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容貌也越來越漂亮,在鎮上可以說是驚豔有名,於是忘正的舅舅把他賣到了梨園,陳媛媛的慘境開始了。
在一些民間歷史中,陳媛媛被記載為“世界的聲音,世界的顏色”,吸引了無數政要和文人對它的熱愛和追求,包括當時的江南名人。 而陳媛媛也對毛碧江一見鐘情,兩人立刻墜入愛河。 然而,邊疆的幾次不露面,讓陳媛媛並沒有等到他想要的愛情和安定的生活,而是因為被困在梨園裡很久了,被崇禎寵妃田貴妃的父親田紅玉認識,隨後被流放到北京。 因為女兒田貴妃已經去世,田紅玉非常擔心自己在朝廷中的權力和地位會受到影響,於是他把陳媛媛等美女從江南地區帶到了北京,目的就是獻給崇禎帝,希望能保住自己。 可是,此時明朝已經陷入了嚴重的內外患,崇禎對美貌毫無意思,於是拒絕了田紅玉的“恩情”。
不過,田紅宇非常渴望找到乙個“靠山”,於是田紅玉愛上了當時在遼東戰場上已經聲名鵲起的吳三桂,希望利用吳家的力量來保住自己的地位。 就這樣,田紅玉把吳三桂請到自己家裡,讓陳媛媛以的身份為吳三桂表演。 吳三桂早就聽說過“秦淮巴彥”之一的陳媛媛,見到真人,吳三桂瞬間愛上了陳媛媛,無法自拔。 "在姬調絲竹群中,個個都很漂亮。 乙個化著淡妝的人,所有的美麗和第一聲音,迷人而精緻。 "就這樣,田紅玉將陳媛媛送到了吳三桂的府邸,陳媛媛在經歷了早年的一系列風風雨雨後,終於有了乙個安居樂業的家。 但好景不長,隨著李自成率軍攻克北京,一切都徹底破碎了。
吳三桂向清朝投降,真的是“怒皇紅臉”?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農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煤山上吊死,正統的明朝滅亡。 占領北京後,李自成立即對吳三貴展開了積極的勸說工作,不僅答應了**侯魯,還送了他4萬兩軍餉以示誠意,此外,吳三桂本人也從李自成那裡額外收到了**1萬兩。 於是,吳三桂選擇接受李自成的投降,率領大軍前往北京,準備迎接“新主人”。 然而,就在部隊行軍到永平的西沙河站時,吳三桂遇到了乙個成功逃出京城的僕人,同時收到了三條令他無比憤怒的訊息:他的家被搜查了,全家都被關起來了; 他的父親吳湘被劉宗民狠狠地“折磨”,他早已遍體鱗傷,奄奄一息; 他心愛的妃子陳媛媛也被劉宗民占領。 吳三桂聞言,直接怒斥了一句“李賊自發了腦袋”,轉而與李自成作對,轉而與當時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多爾貢聯絡。 就這樣,吳三桂在“山海關之戰”前選擇了“剃光頭發換衣服”,正式向清軍投降,率領清軍入關,擊敗了李自成。
在很多民間史料和文學作品中,都有這樣描述吳三桂“衝上皇冠,紅臉怒氣”,當他聽說自己的家被搜查,父親吳湘被折磨時,他只表現出憤怒,但當他聽說自己的妃子陳媛媛被李子誠的將軍劉宗民占領時, 他接過案子,大喊:“大夫保護不了女人,怎麼能見人”,然後決定投靠清朝。而陳媛媛也因此被貼上了“紅臉惹麻煩”的標籤。 然而,這些荒誕的史料和文學作品,大多出自“反清明”之手,他們想藉此諷刺吳三桂,發洩不滿,於是大力貶低吳三桂,讓陳媛媛也頗為無奈地背負著這口“黑鍋”。 其實,在吳三桂看來,他對李自成的“投降造反”,其實是歷史的必然。
李自成攻占北京後,一方面安撫百姓,另一方面組織對**和富家的“折磨”,這不僅是李自成長期補充軍需和糧食、薪俸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也是整個大順農民軍政權的階級性質和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所決定的和房東。反觀吳三桂,他代表的是明朝官僚和地主的利益,更何況他的家族遭受了災難,就算他看到了前明朝的命運,吳三桂也難免會尊重李自成而遠離。 畢竟今天是想用吳三貴的客氣話投降,那麼明天當吳三桂沒有價值或不再構成威脅的時候,他會不會想像對待前明朝那樣對待吳三桂,到時候就是“人是刀,我是魚肉”, 吳三桂沒有反擊的餘地。而且,李自成還沒完全投降,就已經開始對吳三桂的家人下手了,這讓吳三桂更加慌亂。 所以這就是吳三桂對李自成的“投降造反”。 可見雙方處於不同階層,矛盾不可調和,再加上李自成**為整個吳家及其部下搶奪吳三桂的妃子陳媛媛,無疑進一步激化了雙方的矛盾,加速了反叛的程序,也更加堅定了吳三貴與李自成作戰的決心。
三藩叛亂後,陳媛媛隱姓埋名。 李自成在“山海關之戰”中戰敗後,匆匆逃回京城,匆匆舉行登基儀式,然後拋棄所有包袱和掠奪的美女,連夜撤離。 緊接著,吳三桂率領清軍進入北京城,找到了陳媛媛,兩人團聚。 之後,陳媛媛跟著吳三桂一路南下,最後吳三桂被封為“平溪王”,在雲南開了一處藩子立府,陳媛媛也定居在雲南昆明的平溪宮,繼續受到吳三桂的寵愛。 但隨著陳媛媛年紀漸大,漸漸老老,吳三桂開始“感同身受,說再見”,他與吳三桂妻子的關係一直不融洽,這也讓她真正“看透紅塵”,選擇“衣食菜食,拜佛拜佛一輩子”。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殷滇雲南都督朱國志,發動了對滿清王朝的十字軍東征,開始造反,“三藩之亂”爆發。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六十七歲的吳三桂在衡州登基為帝,國號為衡陽都城大周,修築昭武。 然而,吳三桂的當帝之夢只持續了五個月,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吳三桂病逝。 就在吳三桂病逝之前,他安排孫子吳世凡繼位,同時,他還將自己在昆明的所有家都託付給了他的心腹馬寶。
而馬寶也沒有辜負吳三桂臨終的託付,在清軍即將攻克昆明之前,他成功與吳三桂一家逃了出來,隱居在貴州山區,隱姓埋名。 這其中就包括吳三桂僅存的血脈,他的兒子吳英奇,以及當年讓他“怒皇冠”的陳媛媛。 因此,倖存的吳三桂家族和後代將這個姓吳的村莊命名為“馬家寨”,以感謝和紀念馬寶的忠誠和奉獻。 而陳媛媛也一直住在這裡,直到去世。
2010年6月,貴州仕東南州有一則訊息,人們在岑公縣馬家寨發現了一座清代陵墓,墓碑上刻有“已故祖先吳門聶墓座”字樣。 訊息一經傳出,就有人斷定這是陳媛媛的陵墓。 “聶”取了“兩隻耳朵”的意思,即取了陳媛媛兩個姓“邢”和“陳”的一邊,所以可以斷定陳媛媛到貴州隱居時改姓“聶”,這陵自然算是陳媛媛的陵墓。 但是,“聶”字應該是用清代繁體字“聶”寫的,而不是我們熟悉的簡體字“聶”。 不過,有人說這個“聶”的意思是“四耳”,即“兩對”,再取繁體字“雙”的“雙”,於是用“美”的“佳”來代表“陳媛媛”的“園林”,這個原因也被確定為陳媛媛的墓。 不過,這些都只是後人的猜測和一些評論家的意見,還不得而知陳媛媛離開昆明後的生活是怎樣的,他去世的時間和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