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突破
1946年6月26日拂曉,國民黨軍隊以30多萬點、4條路線對中原解放區發動大規模圍攻,目標為宣化殿。 同日傍晚,中原軍區部隊按照中共批准的戰略轉移計畫,分路突破包圍圈。
至此,以中原突圍為開端的第三次內戰,也就是解放戰爭拉開了帷幕。
中原突圍戰役開始後,京山部分縣區幹部和武裝部隊奉命迅速趕往綏縣柳印第安人集結,分別編入江漢軍區警衛團和幹部旅,與江漢軍區主力突圍。
張先昊、曲草、唐有章、徐東生、張定義等20餘人編入幹部大隊,張先昊擔任幹部大隊副隊長。 江漢軍區警衛團也是由江漢縣旅組建的,原京北、靜安、京中、天靖前三縣的軍隊中有許多指揮員和戰士。
這是京山首批參加突圍的幹部和武裝力量。 部隊集結完畢後,江漢軍區副政委李仁林宣布了警衛團團團、營級幹部名單,講了這次戰略轉移的意義,然後率領部隊從柳印第安出發,經忠鄉到宜城,在湘河兩岸的流溝中渡過湘河。
與此同時,江漢軍區直屬機關和主力部隊6000餘人,在江漢軍區司令員羅厚福、政委溫民生的帶領下,從安陸桑樹店、景山大山頭、應城楊家河等地出發,向湘河挺進。 7月6日,江漢軍區部隊渡過湘河後,在浦和源召開領導幹部會議,決定向湖北西北挺進,在川、鄂、陝三邊地區建立游擊根據地。
會後,部隊從北翼和南翼向武當山進軍,一路攻克了宜城、南張、寶康、竹山等縣城。 攻克竹山縣城後,靖山所有幹部奉命留守,就地開闢乙個根據地。 在湖北省西北部的深山密林中,他們開始了極其艱苦的游擊鬥爭。
原位安全殼
在景山各地部分幹部武裝人員與主力部隊突圍後,堅守就地的地方武裝立即展開游擊戰。 中共江漢中央縣委率領江漢支隊從安陸桑樹店向石板河、八字門地區推進,在大洪山南麓的山地掩護下進行山地游擊戰。 部署在各地堅守山區的地方武裝力量也按計畫上山。 6月底,國民黨出動大批部隊,在石板河、定家衝前線進行“清理”。
堅持在這一地區作戰的陳維祥率領的石板河區中隊30餘人遭遇國民黨軍隊,被國民黨軍隊驅散。 隨後,分散的人員在楊家灣匯合,加入了範作才率領的應城手槍隊和李有為率領的京北縣大隊。 到了晚上,駐軍再次遭到國民黨軍隊的襲擊。 這支武裝力量與國民黨軍隊激戰,但最終由於寡敵寡敵,石板河區中隊人員大部分陣亡,部分手槍隊被拆散,其餘被調往王家樓子。
國民黨軍隊四面包抄,部隊向敵軍總部所在源頭附近移動,這一帶的敵軍相對空曠,這支武裝力量終於跳出了敵軍的包圍圈。
鄭先德等人率領的曹武區、鄉幹部和武裝人員50餘人,在楊家衝被敵人分五路包圍。 憑藉熟悉地形的優勢,他們衝出了包圍圈。 在靖北縣西北地區,曹保國率領乙個30多人的中隊堅持鬥爭。 這支小部隊與國民黨正規軍一起盤旋,迷惑牽制敵人。 該中隊在華士衝、樟官與國民黨第75師連續兩次遭遇戰,陣亡1人,被俘10餘人。
在靜安地區,國民黨整編第75師,向尋甸推進,靜安縣委及其駐紮在那裡的武裝力量被迫轉移到景山與安路交界處的茅草仁、底甸地區。
靜安縣的五個武裝連與敵正規軍繞圈,在距靜安方圓百里以內的地區作戰。 部隊夜間行軍至今東明西小蘇,在唐塘樹、懷淮甸、定家衝等地與敵正規軍交戰。 在敵我實力懸殊的可怕形勢下,靜安軍依舊在村里畫標語、開會,揭露國民黨的背信棄義行徑,號召群眾起來抗糧、抗捐、抗丁,並及時鎮壓了10多名國民黨鄉保安人員。
在南山,國民黨東橋鄉長張兆華與國民黨正規軍合作,占領了靖中羅家橋地區。 金鐸、魏寶祥率領的武巖嶺區中隊在南山堅持鬥爭,與敵人展開游擊,先後向張、吳家衝、裴家衝等地發起進攻,後向荊山北山轉移。 8月初,國民黨地方武裝300餘人向靖中縣旅駐紮的黃土坡發起三路進攻,靖中縣旅兩個連奮起反擊,打死打傷敵軍30餘人,活捉副旅長以下10餘人,繳獲輕機槍3挺, 從而贏得反擊。縣旅連夜遷往長灘。
在中原突圍戰役中,靖山各地頑強的部隊發動了一系列戰鬥,對國民黨部隊造成了打擊,在大洪山地區迷惑和牽制了大量國民黨正規軍和安全部隊,從而減輕了突圍部隊的壓力,有效配合中原主力部隊勝利突圍。
第二批突圍變相轉移
1946年8月初,國民黨軍隊開始集中精力“圍剿”大洪山區的共產黨武裝力量。 江漢區委向江漢中央縣委下達了關於第二批突破的電報命令。 江漢中央縣委接到電報命令後,立即召開會議,決定立即採取行動,要求各縣幹部部隊三天內集合,準備渡湘河西渡。 除少數地方幹部和精銳武裝在同一地堅持鬥爭外,各縣地方幹部支隊要調到湘河以西的荊門、當陽、元安、南丈、義城等地區進行游擊戰,建立根據地。
為了堅持鄂中和大紅山地區的鬥爭,決定讓彭有德等20多人留在北京北紅山地區堅持鬥爭; 饒玉清等人率領靖中縣武裝部隊,堅守京中南山; 饒敏泰等20餘人留在雲(孟)蕭(甘)地區堅持鬥爭; 楊森堂等20餘人留在應城堅持鬥爭; 董朝章等10餘人留在大山頭地區堅持鬥爭; 楊竹三負責地下黨在湖北中部和北京安營地區的工作。 周凱若、鄧倫凱、程紹康、吳憲澤、劉友軍、金鐸、韋寶祥、吳克超、劉金凱等一大批景山幹部及其地方武裝隨江漢中央縣委、江漢支隊調往湖西北。 這是第二批奉命衝破圍困,轉移到湖北省西北部的幹部和地方武裝力量。
8月6日,江漢中央縣委、江漢支隊分兩條路線西渡湘河。 一路,楊洪憲率領第一大隊從景山多寶灣以南渡過湘河,向當陽、元安方向推進; 一條路線由黃敏偉和孫宗林領導。
2、三旅幹部、機關從多寶灣以北渡湘江,向荊門北山推進。 吳天成率領的京、安、英、隋地方幹部和軍隊沒有按時到達集結地點,自走各路。 在定家衝,吳天成將京、安、應、遂四百多名地方幹部和軍隊整編為4個連1個幹部大隊。 部隊一上路輕裝,就發現了國民黨軍隊的追擊,當晚,這支武裝迅速向湘河方向移動。
8月10日,部隊抵達景山與忠鄉交界的九里衝,遇見因阻擊敵人而未能渡過湘河的景中中中隊和江漢軍區5名士兵。 隨後,部隊連夜趕到孫家臺,渡過湘江,擺脫了追擊的敵人。 部隊繼續向西推進,在南漳縣重陽平,與江漢支隊和一大批從荊山調來的幹部會合,這些幹部已經提前調到這裡。 這次大轉運,前後僅用了7天,從荊山出發,途經忠鄉、荊門、當陽、元安、南張等地,突破敵人的封鎖和包圍圈,行進了250多公里,終於到達了目的地。 他們將在這裡開闢新的游擊隊基地。
在武裝突圍轉移的同時,中共荊山原湘北縣委一批主要領導也被命令通過各種渠道變相轉移。 在進步士紳楊明清的幫助下,謝偉從京山(撣)肥皂(城)公路駛出京山,安全轉移到武漢,在武漢建立了秘密聯絡點,並與中共上海局張志毅取得了聯絡。 這個在武漢的聯絡點成功地將一批同志轉移到了北方。
王家基通過父親王東明在武漢的教誨,為一批從北京北方調來的幹部提供了保障。 閻樹端、程朝明拿下武漢,安全北上。 靜安幹部陳林川、肖家英、吳斌等人通過各種社會關係分散躲藏。 原京中被廠教員王鳳蘭(女)被湘北地委派去,與胡少渠等人一起在武漢洛家墩辦小學,才突圍。 在當地地下黨的配合下,以學校為掩護,成功將襄北州委和京中縣數十名幹部,包括李壽賢、李金喜、楊秀春、周美辰、劉振東、魏佔華、於靜等,調到華北、東北解放區。
至此,景山解放區已順利完成突破和轉移包圍圈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