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皇帝被尊為至高無上權力的象徵,朝臣是皇權的延伸,所有權力都來自皇權。 所以,朝臣們在皇帝面前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俗話說,陪王如虎。
然而,在秦始皇建立帝制之前,君臣之間的不平等並沒有後來那麼嚴重。 即使在漢朝之後,君主的權力逐漸增加,臣子的地位也逐漸下降,但他們並沒有像明清時期的大臣那樣卑躬屈膝。
在唐朝,天子與大臣之間相互禮貌的場景就是君主和大臣禮儀變化的乙個很好的例子。
唐初,李元生請竇威等幾位大臣共進晚餐,他們坐在一起吃飯,顯得賓至如歸。 但李淵為何能夠給予臣子如此高貴的禮遇,這個問題還需要深入中國古代君主大臣禮儀的變化。
從前秦時期到唐朝,君臣之間的禮儀發生了哪些變化? 在前秦時期,沒有皇帝制度,實行封建貴族封建制度,君主是名義上的天下共同主宰和氏族集團的首領,但他的權力並沒有達到後來皇帝的至高無上。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皇權擴大,君主和大臣之間有跪拜儀式,稱為“吉首儀式”。
段玉慈在《釋經評注》中提到,首領是一種非常恭敬的禮儀,通常在最重要的場合,朝臣們都會向君主舉行正式的儀式。 而在《漢語》中,還有乙個故事記載了金侯朝廷與周天子的會面,金侯在豫桂朝廷遇見周天子時不肯跪拜。
當時,周王室的大臣們警告說,如果他們不屈服,晉國將面臨滅亡的危險。 因此,當時的貴族們認為,在重要場合向君主鞠躬是極其重要的,否則會帶來災難。
那麼,什麼是重要場合?
在古代,當乙個本土學者遇到乙個外國國王時,他們通常在第一次見面時必須鞠躬。 另外,在表達感激或誠意的時候,比如秦昭王讓範舉出來的時候,他也會躬身表示誠意。
朝臣們雖然向君主鞠躬,但君主並沒有簡單地接受,而是簡單地回禮。 根據《周禮》的記載,君主鞠躬行禮時,應進行半跪祈禱,即跪下,雙手拱胸,然後慢慢將雙手放在地上,低頭但不接觸地面,完成一半的跪禮。
在中國古代,禮儀之國,君臣的禮儀十分講究。 一般來說,朝臣只需要向君主做出讓步。 所謂讓步儀式,類似於現代的90度鞠躬,雙手同時放在額頭上,以示對對方的尊重。
這種禮節在《周禮》中都有詳細記載,不同等級的人見面時,低等級的人必須向上級鞠躬,從天子到平民百姓。
更何況,當別人向你鞠躬時,即使是高貴的天子和諸侯國的王子也不能不回禮,否則會被認為是沒有教養的。 在《周禮》中,還規定天子要當著不同等級的人回禮,比如當著高醫的面回禮,面對普通學者只需要鞠躬三下。
這些規則看似繁瑣,但都反映了中國古代對禮儀的重要性和尊重。
在秦前時期,君臣關係呈現出平等分禮的特徵,君君有對待臣子的天然義務,甚至孟子也主張“百姓貴族輕”和“君臣擔當”的觀點。
這些獨特的君主和大臣的風尚,在明清時期的眼中,無疑是非常罕見和奇特的。
口號創新:在孟子眼中,朝臣有選擇自己君主的權利,不禮貌就應該有選擇離開的權利。 這個命題像一塊驚天動地的石頭一樣推翻了君主制。
有一次,劉邦在宮裡舉辦宴會招待開國英雄,但這些英雄們卻無視禮節,大聲喧嘩,甚至互相打架鬥毆。 據《史記》記載,在當時的宴會上"大臣們喝酒爭功,喝醉或大喊大叫,拔劍擊打柱子"。
面對這種無法忍受的局面,劉邦亟需找到解決辦法。 這時,他碰巧遇到了儒家大臣湯樹孫,他看到了這個問題,主動向劉邦提出了建議。
他建議劉邦可以參考秦朝和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儀,制定一套既簡單又能劃分地位等級的禮儀體系。 劉邦被這個建議感動了,同意了湯樹孫的提議。
接下來的乙個月左右,劉邦在開朝堂時看到朝臣們彬彬有禮,這讓他第一次體會到了身為皇帝的幸福和尊嚴。 從此,君臣的禮儀更加嚴格,再也不可能回到春秋戰國時期相對寬鬆的局面。
然而,儘管皇權是在漢朝之後建立的,但由於東漢王朝的滅亡,地方富家勢力迅速擴張,導致皇權不得不屈服於強大的氏族,這意味著皇權並沒有達到至高無上的地步。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南北貴族和李唐開國的政治集團。
隨著東漢帝國的崩潰,皇權不復存在。 曹操政權統一北方後,為了穩政權、吸引人才,實行九品中正法。
《宋書》中有一片雲:“漢末、魏初的戰爭,大軍急需,九品匆匆下單。 這種九級中正法,起源於東漢末年人遷的特殊情況,選鄉法難以實施。
然而,曹魏建立後,九品中正制度卻被家族操縱,成為他們延續家族權力的工具。 《晉書》曾說:“上等人,都是王爺的後裔,或者是顯貴的家族。 ”
朝廷中的重要職位由各個家族控制,漢門氏失去了晉公升的機會。
從西晉到東晉,家族的角色發生了變化。 從與司馬氏合作,到被司馬氏要求合作,都體現了司馬政權的軟弱。
這個弱點改變了君主與大臣的關係,不再是傳統君主不如大臣,而是君主需要不斷向貴族示好。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國王和馬共享世界"它仍在流傳,反映了家庭的政治重要性。
隋唐交交,家族成為李唐王朝建立的關鍵力量。 李唐皇室的李家本身就起源於北周的家族。 李淵的祖父李胡是西魏朝的官員,是西魏朝廷的重要人物。
據《古唐書》記載,“李家曾經在隴溪,盛產龜玉。 祖密後裔,嫁給皇帝“,李家在眾多勢力中脫穎而出,當然也給予了同屬李家的其他家族優惠待遇。
在這些家族中,由關龍家族組成的關龍集團影響力最大。 中世紀史專家陳銀科先生曾提出乙個經典論點,他認為關龍集團的興衰貫穿於唐朝300年的歷史程序(《唐朝政治史論文集》)。
在關龍集團中,西魏時期的八大支柱國及其家族是其核心力量,分別是宇文泰、袁新、李胡、李碧、於晉、獨孤信、趙貴和侯墨陳冲。
此後,關龍集團不斷壯大,吸收了許多來自非關龍地區的人物,包括南朝學者和山東學者。 這些人與冠龍集團結成了親密的姻親關係,形成了廣義上的冠龍集團。
一方面,關龍集團的人物在朝廷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君主不得不看重他們的潛在權力,他們不可能嚴格遵守君主和大臣的禮儀。
另一方面,李淵、李世民等人在建國時期奉行李憲下士的政策。 據《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民“靠在下士身上,散富結交客戶,贏得他們的青睞”。
唐初建立時期,君主與朝臣的關係更像是合作共治,李家雖然權勢最大,但並不比其他家族高貴。 即使在李世民時代,傳統的五姓七家還是被公認為社會上最尊貴的家族,皇室也只能降到第二位。
唐初,李淵甚至讓大臣們在宮中宴席,與他們同吃同住。 這不僅是因為君主和大臣禮儀演變的歷史原因,還因為家庭的影響根深蒂固,必須被包羅永珍。
在唐朝初期,氏族已經發展成為一股連皇權都無法忽視的政治力量,其社會地位甚至超過了皇權。 那麼,李唐君主又如何落實明清時期君臣的禮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