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主要儀器裝置無法進入太空,我該怎麼辦?
如果研究人員不能去空間站做實驗怎麼辦?
你能在地球上建造乙個模擬月球嗎?
火星等真實宇宙空間的基礎科研平台?
今天,這些問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得到了解答。
2月27日,由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承建的中國航天領域首個重大國家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又稱“地面空間站”)正式通過國家驗收。 專案整體建設指標處於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關鍵技術指標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依託空間站和在軌執行的“地面空間站”,構建空地一體化空間環境和物質相互作用研究體系,為空間開發和太空探索提供保障。 哈爾濱工業大學常務副總設計師、常務副指揮、空間環境與物理科學研究院院長李立毅說。
從無到有,“地面空間站”已經磨了18年的劍。
從一片貧瘠的農田和魚塘,到一座拔地而起的“地面空間站”,歷時18年。
第一次來這裡,我找不到地方,那裡荒涼而泥濘,我無法站起來。 作為裝置建設負責人,哈爾濱工業大學辦公室主任王晨見證了“地面空間站”從無到有的建設,“每次翻閱之前的**,我都會回想起那些日子,看到一片荒地變成了現代公園, 我總是感到非常激動和成就感。 ”
據介紹,從2005年初到組建調研分析小組,到2015年國家發改委批准,從2017年開工建設到2023年工藝體系專項驗收,團隊從籌備之初的十幾人增加到100多人, 涵蓋物理、材料、機電、電氣、化工、航空航天、生命等學科。
粒子加速器技術研究室主任劉建利自2011年開始參與該裝置的示範和建設,他說:“大型加速器裝置是乙個重要的基礎研究平台,規模大,技術複雜,施工過程難度大。 團隊需要從零開始,設計、加工、安裝除錯執行、資料分析,在每個環節投入120%的精力。 ”
為了使實驗資料更加準確,研究者們長期堅持在凌晨做實驗。 “為了測量最理想的指標,我們被'隔離'在接近零磁性的環境中,每天五六個小時,持續乙個月,有時甚至通宵達旦,但每個人都很享受,沒有遺憾。 空間磁環境模擬研究系統總設計師潘東華說。
太空實驗再也不會“難爬到天上去了”。
“地面空間站”由空間綜合環境模擬、空間磁環境模擬、空間等離子體環境模擬等8個系統組成。 該裝置聚焦航天領域重大基礎科學問題,為我國太空飛行器在軌安全服務、航天員長期航天居留提供世界領先的研究平台,服務於發展......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深空探測和商業航天
在建設過程中,團隊堅持自主創新,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承擔了200多項科研專案,發表了近400篇學術文章,授權了200多項發明專利,所有系統均已投入試執行和開放共享,服務於國內外眾多使用者單位,支援國內外多種航空航天電子元器件的研發和實施。一系列重大國家航天任務,並取得了多項里程碑式的成果。
有了“地面空間站”,科學家可以在“家門口”完成過去在太空中進行的實驗。 未來,太空人還將能夠體驗和適應月球、火星等行星的表面環境。
既然選擇了,就要努力做好工作,做出成效,這是我們一直堅持的信念。 微機構分析子系統總設計師趙宇表示,自己在專案立項之初就加入了團隊,一路走來,他學到了,也做了,不僅在裝置的建設和國家平台的準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還參與了多項基於裝置的國家級任務, “希望下一步能好好利用裝置,專注於空間科學和航天領域做出更多前沿成果,讓平台發揮更大的作用。”
如今,“地面空間站”不僅帶動著科技交流,也像巨大的磁場一樣匯集了一批高階人才,有的從海外歸來,有的從南方北上,有的畢業留校。
*: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王鐵軍
編輯:梁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