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俄羅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和糧食作物出口國之一。
然而,很難想象擁有廣闊土地的俄羅斯的糧食產量幾乎是我國的5倍。
資料顯示,俄羅斯約佔世界耕地面積的8%。
去年,俄羅斯糧食作物的總產量約為142億噸,其中約6600萬噸用於出口。
與俄羅斯相比,中國耕地總面積僅佔世界耕地總面積的7%左右,但糧食作物產量遠高於俄羅斯。
去年我國糧食作物的總產量是多少? 未來中俄兩國糧食作物生產將朝著什麼方向發展?
據統計,2023年我國糧食作物總產量約為695億噸,這是中國糧食產量連續第九年保持在6超過5萬億噸。
在俄羅斯方面,2023年將是俄羅斯農業生產的豐收年1.42萬億噸的產量也創下了該國歷史上第二高的記錄。
中國和俄羅斯在糧食作物產量上的差異近五倍,但在國際糧食進出口市場的表現卻大相徑庭。
資料顯示,去年,中國共出口糧食262萬噸,但糧食進口量卻達到了驚人的1。62億噸,這比俄羅斯一年的產量還要多。
俄羅斯糧食出口近6600萬噸,其中小麥、大麥和豆類為主。
事實上,中國出口糧食作物並不是為了賺取多少外匯收入相反,它不履行確保國際糧食安全的責任畢竟,我們自己正面臨著糧食作物的巨大短缺。
當然,還有乙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稱重計算中不同糧食作物比例的差異。
現階段,我國對甘薯糧食作物的稱重規則按5:1的比例換算成糧食產量,即5萬噸馬鈴薯可以換算成1萬噸糧食產量。
俄羅斯的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大麥和豆類,按實際斤數計量累計。
如果將轉換前甘薯作物的重量計入糧食總產量,那麼中國的糧食產量可能比俄羅斯高出5倍以上。
從巨集觀上看,中國的糧食產量遠高於俄羅斯,但實際平均人均產量將出現明顯的反向差距。
我國糧食作物的人均分配不到俄羅斯的一半。
這主要是因為俄羅斯還有很多未開發的土地,而且在農業技術和生產水平方面也不落後。
糧食生產的背後其實是國家或區域發展戰略的整體考慮,就像歐佩克組織會根據市場變化來控制石油產量一樣沒有必要擁有大量的土地資源來生產糧食作物。
鑑於俄羅斯目前的土地資源和技術水平,其國內糧食作物的最大產量將是乙個天文數字,將令世界驚嘆。
只是他們不必這樣做,糧食生產過剩只會拉低出口**。
農業生產關係到國家的命脈,關係到民生的福祉確保糧食的合理供應,是任何乙個主權國家促進國內經濟社會平穩執行的基礎。
中俄糧食作物產量差距與國家政治、經濟和民生需求密切相關。
俄羅斯幅員遼闊,人口稀少,糧食作物的整體消費量與糧食安全和供應問題相比並不大俄方顯然更關心國際市場上的糧食**
合理控制糧食生產是保護國家農業經濟的重要手段。
我國人口超過14億,每天需要消耗約70萬噸糧食作物。
然而,並非所有這些消耗的糧食作物都被吃掉了,而是其中一些被用作工業原料和人工飼料。
畢竟,簡單的糧食作物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人們對各種食物的需求。
從生產模式的差異來看,我國農業生產模式主要以專業合作社和企業產業化經營為主注意土地資源的迴圈利用。
此外,國家政策對耕地面積、農資保障、技術應用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結果是糧食產量大,相對穩定。
俄羅斯的農業生產模式主要以集體化農業和家庭農業為基礎集體化農業生產的大部分穀物都出口了。
俄羅斯對農業生產政策的嚴格制約不強,國內糧食產量每年都會大幅波動。
當然,中俄兩國不僅在農業生產模式上存在差異,而且在農業技術推廣、農資鏈條和市場運作模式等方面也存在差異。
另乙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農民,中國和俄羅斯農民對糧食生產的態度也大不相同。
在主觀因素之外,兩國地理環境的差異也是造成糧食產量差距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北部和南部有天然的糧食主產區,如東北的黑土地和南部的江浙魚稻之地,這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礎。
另一方面,俄羅斯國內主要糧食產區是主要的它分布在西南低緯度地區,大部分農作物每年收穫一次至於遠東,仍有大片未開發的土地。
地理位置是制約俄羅斯實現農業生產潛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人口有限、國際糧食出口市場競爭激烈、家庭農業生產不穩定以及政治環境趨緊等因素的影響。
直接結果是,很難實現糧食作物產量的穩定增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層面高度重視農業、農業、農業的工作計畫,第乙份檔案每年都以農業、農業、農業的發展為重點。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現基本糧食作物產量的穩步增長,是確保經濟社會平穩執行的基礎工程。
今年的一號檔案明確要求糧食產量保持在1超過30,000斤,同時要進一步探索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新渠道。
在全面推進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道路上,如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成為擺在鄉村振興發展面前的首要問題。
為了解決“誰來耕種土地”的問題,有必要梳理一下耕種能給農民帶來哪些好處。
在保護農民利益方面,國家的下一步將是:繼續提供農資補貼、糧食採購、農業保險等政策支援進一步讓社會發展紅利真正惠及農民。
同時,國家還將在制度管理和科技支撐層面對農戶進行扶持。
在糧食產業鏈發展方面,國家將保障基本口糧和倉儲安全進一步鼓勵糧食作物加工產品行業發展
通過提高糧食作物產品的附加值來維護農民的利益。
同時,各地也在積極探索糧食生產與文旅產業發展融合的新路徑,即在保證效益增長的同時,也要發揮宣傳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重要性的作用。
“地儲糧、科技儲糧”是保障國家層面糧食安全的重大發展戰略相信很多朋友第一次聽到這個策略,都很難直觀地理解其中的含義。
事實上,這一戰略的核心思想是: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同時用科技創新促進基本糧食作物穩定生產和收入。
現階段,我國的耕地保護制度包括永久耕地保護制度、占用耕地補償制度以及其他國家法律法令禁止的侵占耕地行為。
資料顯示,目前,大約有10個5億英畝未來,這個數字可能超過15億畝,中國還設定了18億畝耕地保護的紅線。
糧食儲存的重點是在科技支撐下,確保國家糧食工業的穩定。
農業技術的核心是確保國家種業發展的絕對安全可靠,這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全部前提。
技術創新往往貫穿於從種子種植到種植收穫的全過程,優質養殖、無公害肥料、精密農機等農業相關材料需要技術創新驅動。
當前,國內農業生產模式正在從單純機械化向資訊化、智慧型化轉變耕地管理的細化、規範化、集約化將是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
當然,對於科技創新對農業生產的實際影響,我們也必須謹慎循序漸進,髮長避短,最大限度地發揮科技帶來的積極作用。
去年,俄羅斯的糧食產量比我國低近五倍,但人均糧食比重卻比我國高出一半以上。
這主要受人口規模、國家政策指導、農業生產方式、地理位置條件等因素的影響。
俄羅斯是典型的農業出口導向型國家,沒有必要過度追求糧食生產,但中國是乙個人口大國,也是全球糧食進口大國確保糧食安全是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前提。
農業工作,農業和農業一直是我們非常重視的基礎工作。
未來在推進鄉村振興、聚焦農業和鄉村現代化的程序中,必將密集出台一系列有利於農業基礎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政策。
例如,優化糧食採購流程,加強農業保險覆蓋和補償水平和技術支援。
“地儲糧,科技儲糧”將是今後一段時間國家糧食生產的主要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