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奧斯曼帝國的暮光之城
由於勞倫斯會說阿拉伯語,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對從紅海蔓延到黑海的大奧斯曼帝國有第一手的了解,戰爭爆發後,他從倫敦陸軍參謀部地理情報處調到開羅的阿拉伯陸軍情報局。 除了他最小的弟弟,他的三個兄弟也被徵召入伍,兩個弟弟於 1915 年在歐洲前線陣亡,相隔僅幾個月。
在開羅期間,勞倫斯的主要工作是起草各種報告,分析奧斯曼帝國內部的政治局勢。 他穿著寬大的黃布制服,在外行人面前表現出乙個權威人士的冷漠和冷漠的氣息,這讓他的上級有些不滿。 身為中下層軍官,在等級森嚴的大英帝國**隊中,這樣做確實有些過於魯莽和放肆。 但其他人,包括駐開羅的英國中東事務大臣羅納德·斯托爾斯勳爵(Lord Ronald Stols),認為勞倫斯對權威的蔑視令人耳目一新,並讚賞他。 儘管勞倫斯缺乏軍事經驗,但他對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國家及其領導人的精闢分析推動了英國在中東的戰略部署。
奧斯曼帝國在其生命的盡頭與人類歷史上的任何帝國一樣衰落。 在那些日子裡,奧斯曼土耳其除了地毯之外幾乎沒有任何行業可言,它有“病人”的稱號。 幾個世紀以來,愚蠢和迷信的統治已經腐蝕了土耳其,統治奧斯曼帝國的最後一位蘇丹陷入了奢侈和腐敗的泥潭。 他們住在君士坦丁堡沿岸綿延數公里的豪華宮殿中,周圍環繞著3000多名妃子、太監、宮廷僕人和朝臣,每年花費200萬英鎊用於國庫和2億英鎊的外債。 奧斯曼宮廷的盛況和環境在人類歷史上是無與倫比的,除了羅馬帝國:暴食、放蕩、懶惰、折磨和各種**邪惡**,都通過被稱為“眾神的影子”的奧斯曼蘇丹向世界揭示。 奧斯曼帝國開國君主的事蹟和威望,讓整個歐洲和世界在他們的鐵蹄下顫抖,早已成為乙個長期而黯淡的神話。 六個世紀的偉大奧斯曼帝國的輝煌和罪惡即將結束。
早在19世紀中葉,現代德國改革的奠基人齊國就提出了在奧斯曼帝國修建鐵路的計畫。 1881年,奧斯曼帝國宣布破產,德國作為債權人參加了奧斯曼國債管理委員會。 1882年,德國代表團應邀前往土耳其重組軍隊。 與此同時,德國人開始致力於實現毛奇提出的鐵路計畫。 1888年,赫希男爵的東方鐵路公司完成了從貝爾格勒到君士坦丁堡的鐵路。 與此同時,乙個新的德國鐵路辛迪加,安納托利亞鐵路,開始建設一條從君士坦丁堡到安哥拉(現為安卡拉)的鐵路,該鐵路於1893年通車。
德國以鐵路特許權為中心的滲透土耳其的計畫非常成功,從 1893 年到 1896 年,德國對土耳其的商品出口增加了 25倍,土耳其出口到德國的貨物增長了6倍以上。 為了鞏固德國的權力,德皇威廉二世於 1889 年和 1898 年兩次訪問土耳其,參觀了耶路撒冷和大馬士革的穆斯林聖地,在薩拉丁的陵墓敬獻花圈並發表演講。 他在講話中承諾:“德國皇帝將永遠是蘇丹和穆斯林的朋友”。 1896年,德國人提出了將君士坦丁堡-安哥拉鐵路延伸至巴格達的計畫,即“三B鐵路”(柏林-拜占庭-巴格達),在現代國際關係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儘管德國加強了對中東的滲透,但英國和法國在奧斯曼帝國仍然保持著相當強大的存在。 法國銀行和商業資本控制了敘利亞和黎巴嫩,將它們變成了自己的廉價農業原材料來源。 英國在伊拉克佔主導地位,分別佔進口的2.3和出口的1.3,並壟斷了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內河運輸。 在帝國的阿拉伯省份,英國和法國與德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到20世紀初,由於歐洲列強的出現,大奧斯曼帝國的3000萬人的生命已經萎縮。 “病人”是如此虛弱,以至於人們忍不住想從這裡開始。 1908年,搖搖欲墜的帝國發生了一場革命。 一群自稱為“團結與進步協會”(更廣為人知的是青年土耳其人)的軍官發動政變,驅逐了蘇丹阿卜杜勒·哈公尺德二世,並制定了新的帝國憲法。
新蘇丹穆罕默德五世是個半白痴。 他最引以為豪的是20年來從未讀過報紙。 奧斯曼帝國壯觀盛宴的殘餘被轉移到了以恩維爾帕夏、杰馬爾帕夏和塔拉特帕夏“三巨頭”為核心的青年土耳其人手中。 他們在國內奉行大突厥主義政策,解散了所有非土耳其政治組織,並廢除了帝國議會中的大多數阿拉伯代表; 在外部,它傳播泛突厥主義,呼籲中亞講突厥語的民族建立乙個從亞得里亞海到天山的大型“圖蘭”(泛突厥主義者給他們的帝國起的名字)。 青年土耳其人的所有這些政策導致阿拉伯民族主義者迅速與他們分道揚鑣。 以敘利亞知識分子為中心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組建了阿拉伯青年協會,奧斯曼帝國其他阿拉伯省份的一些酋長和政要秘密組建了反對土耳其的軍事組織“阿赫德”,準備通過暴力手段建立乙個完全獨立的阿拉伯國家。
1916 年 6 月,阿拉伯人民在奧斯曼帝國南部省份以漢誌為中心反抗君士坦丁堡。 漢志地區的實際統治者是麥加大謝里夫海珊·伊本·阿里。 他的雜湊姆家族是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女兒法蒂瑪的直系後裔,在麥加和漢志地區享有很高的地位和聲望。 海珊與土耳其人保持著一種超然的表象,並秘密策劃和組織了反土耳其活動。 他試圖使漢志獨立並統一整個阿拉伯地區並恢復大阿拉伯帝國。
1914 年 4 月,海珊派他的次子阿卜杜拉前往開羅與英國駐埃及總領事基奇納元帥取得聯絡。 海珊試圖從英國人那裡獲得資金,發動起義以實現他對阿拉伯復興的願望。 由於與德國爭奪奧斯曼帝國的鬥爭尚不明朗,基奇納對海珊的提議不置可否。與此同時,其他阿拉伯人擔心起義將導致英國和法國完全控制阿拉伯地區,並希望與土耳其人達成協議,建立乙個奧匈帝國式的聯邦。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阿拉伯人提供了繼續在阿拉伯半島生存的機會,因為阿拉伯人之間存在意見分歧。 1914 年 10 月,土耳其宣布作為德國的盟友參戰。 11月4日,奧斯曼蘇丹以世界穆斯林領袖哈里發的名義宣布保衛伊斯蘭國和對協約國的聖戰。 土耳其參戰後,中東戰線出現了對英國不利的局面。 到1915年下半年,土耳其軍隊進攻埃及並圍攻亞丁,英國軍隊在美索不達公尺亞和達達尼爾海峽失敗,並面臨阿曼、蘇丹和波斯灣一些酋長發動的“聖戰”。
阿卜杜拉。 伊本·海珊(1882-1951)於1916年擔任漢志王國外交大臣。 1922-1946 年擔任外約旦埃公尺爾,1946-1951 年擔任約旦國王。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駐埃及高階專員麥克馬洪(曾擔任印度**外交大臣)是“麥克馬洪線”"發起人)不得不同意海珊的要求,同意用現金和**資助他,並承諾在戰爭結束後建立乙個以大馬士革為首都的統一阿拉伯國家,承認他為阿拉伯人的國王。雙方之間的談判以先前檔案的形式記錄下來,稱為麥克馬洪和海珊備忘錄。
然而,在海珊不知情的情況下,英國和法國派遣了東方問題專家賽克斯和法國駐貝魯特總領事皮科前往**,並於 1916 年 3 月簽署了臭名昭著的賽克斯-皮科協議。 戰後,英國、法國和俄羅斯秘密同意瓜分奧斯曼帝國及其阿拉伯省份。 ** 興趣集中在君士坦丁堡、小亞細亞半島和從黑海到地中海的兩條海峽,而英國和法國則負責劃定整個大阿拉伯地區最富饒的“新月沃地”的勢力範圍,從敘利亞到伊拉克。
1916 年 6 月 5 日,1,500 名阿拉伯騎士在雜湊姆家族的達納部落的帶領下,向麥地那郊外的空中開火,宣布阿拉伯獨立。 6 月 10 日,漢志戰士在海珊的長子阿里的指揮下圍攻聖城麥加,漢志的土耳其總督加里卜帕夏率領他的私人衛隊逃往漢志山脈的避暑勝地塔伊夫。 經過 20 多天的圍困,麥加守軍向漢志軍隊投降。 在這裡,海珊向全世界的穆斯林發表了宣言,公開譴責土耳其當局**和**阿拉伯民族主義者,背離伊斯蘭精神,宣布阿拉伯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他本人成為“阿拉伯國王”。
收復麥加後,漢志軍隊先後攻占延布、拉比格、塔伊夫等城市,俘虜了包括漢志總督在內的6000多人,繳獲了大量戰利品,起義從4萬人1萬支槍擴大到7萬多人2萬門炮。 然而,到同年秋天,海珊的軍隊開始缺乏給養、資金和人力,起義的指揮官沒有得到任何軍事情報或任何戰略和戰術指導,駐紮在麥地那的土耳其軍隊對被占領的漢志城鎮發動了一場戰役,阿拉伯起義面臨過早死亡的危險。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決定向漢志地區派遣軍事顧問團,以評估阿拉伯起義的軍事價值和戰略意義。 10月,斯托爾斯勳爵前往阿拉伯地區與海珊舉行會談。 勞倫斯和他一起走。 在海珊的帳篷裡,斯托斯答應為來自開羅的叛軍提供資金和補給,而勞倫斯中尉則留下來觀察漢志戰爭的局勢。 從那時起,他將以“阿拉伯的勞倫斯”的名義改變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歷史程序。
費薩爾·伊本·海珊(1883-1933),阿拉伯起義領袖。 1916年,他被任命為漢志王國內政大臣。 1921年,他成為敘利亞國王。 1922 年至 1933 年擔任伊拉克國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