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新的明媚春日,我們迎來了導演王家衛獨具特色的電視劇集大作《花兒》,著名油畫家陳一鳴順利而巧妙地完成了角色演繹。 在劇中目睹他,他的一舉一動、一舉一動,都散發著深入骨髓的藝術氣息! 與此同時,陳一鳴為馬伊犁畫像也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 真的是進出戲,都突破了界限!
時光荏苒,歲月靜謐,我們一路努力,一路追逐夢想。 有苦有甜,只有更加堅定!
時光倒流到20世紀50年代繁華的上海,當時外灘與北京路與四川路交匯處矗立著一幢紅色的高層建築,陳一鳴一家人安居樂業。
從小學到中學,陳一鳴多次擔任校大隊委、宣傳委委員。 他不僅有藝術天賦,還得到了哥哥陳逸飛的悉心教導,陳逸飛拿著畫筆,用粉筆寫出一手精彩的粉筆,配上自己精心製作的圖案,學校的黑板報紙變得色彩繽紛,引人注目。 這樣的天賦,讓學校對他另眼相待,他有幸被送到黃浦區少年宮文藝班進修。
然而,事情並沒有按計畫進行,1968年,陳一鳴還沒從初中畢業,就被調到上海崇明農場從事農業生產。 六年的辛勤工作就這樣結束了。
除了在農場工作外,陳一鳴還發揮了自己的才能,承擔了黑板報紙的寫作、領導人的畫像、開展各種展覽和各種創作活動。 他說,這種艱苦的體力勞動對他來說是一輩子的修行,沒有一次又一次的苦難洗禮,他無法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堅韌和勇敢。 為了幫助身處困境的弟弟,陳逸飛也費盡心思想出解決辦法。 他甚至提出把它借給他的兄弟一段時間,只要這能讓他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藝術上。
1973年,陳一鳴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線曙光:被選中參加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和上海美術學院聯合舉辦的上海藝術學院工農兵美術培訓班。 雖然只是乙個小小的培訓班,但它為陳一鳴提供了乙個寶貴的繪畫基礎知識培訓機會。 陳逸飛也經常來給細緻入微的指導。 對於陳一鳴來說,這樣的機會無疑如久旱後的一場雨,他全力以赴地吸收這門藝術的養分。
1973年後,培訓班來到美麗的黃山山茶林場體驗生活。 作為畢業作品,陳一鳴的《青春水庫》受到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高度評價,並作為新年畫出版。 陳一鳴的人生彷彿突然找到了光明的入口,他毫不猶豫地向前邁進。
1977年的高考徹底改變了陳一鳴的命運軌跡,順利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油畫系深造。 大家羨慕陳一鳴,期待更加輝煌的未來。
回顧陳一鳴的創作之路,每一件作品都是他靈魂的聲音。 《淑女》(水彩)是他於1999年創作的早期作品,是他對中國傳統題材的獨特詮釋。 只要用心去欣賞,一定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悠閒古韻,以及陳一鳴深厚的人文關懷。 陳逸飛不朽的兄弟風範,猶如一盞明燈,照耀著他前進的路; 而他本人,以不屈不撓的精神,不斷追求更高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