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士秋在《人生就是這樣》中寫道:“中年的樂趣在於更了解自己,懂得生活,從而享受能享受的生活,做自己能做的事。 ”
回首前半生,跌跌撞撞,奔波人生,忙於工作,或許從未問過自己的內心,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現在退休了,我有時間和空閒時間,我發現我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獨處,不抱怨,不比較,不嫉妒,閉門造車認真地過自己的生活,這樣才配得上餘生。
叔本華說過:“誰不愛孤獨,誰就不愛自己,當他獨自一人時,他才是真正的自己。 學會獨處,享受獨處,是乙個人成熟的唯一途徑。
退休後,我越來越喜歡獨處。 獨處的時候,不用費心去照顧別人的情緒,也不需要刻意去評判別人的心思,你只是用自己來陪伴自己,安靜自在。
獨處時,可以看書、寫點東西、澆花,或者獨自外出散步,享受大自然的美景,遠離喧囂,練出冷靜的心,做真實的自己。
當你年輕時遇到一點痛苦或麻煩時,你想讓全世界都知道。
年紀越大,我越明白向別人抱怨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人生體驗的種種味道,只能靠自己深深體會,別人無法真正感同身受。
也許,當你第一次向你傾訴時,別人會給你同情和安慰,但如果你說得太多,你只會被嘲笑,覺得你是乙個非常失敗的人。
就像季羨林在《喜怒哀樂》中的那句話:世間千景萬千,喜怒哀樂,跌宕起伏,除了自己,別人都幫不上忙。
所以,退休後,不管事情有多大,再大,都不會再向別人抱怨,而是學會獨自面對和解決。
年輕的時候,你可能會太在意別人的意見,太在乎別人的意見,這讓你的生活變得如此疲憊。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現別人的生活99%都與我無關,而我自己的生活也和99%的人沒有關係。
當我明白了這個道理後,退休後,我不再在乎別人的眼光和意見,而是把自己的幸福和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在生活中,我們似乎習慣了比較。
比工作多,比收入多,比家庭多,比孩子多......
但往往因為比較,我們活得更焦慮。
正如作家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Luxemburg)在《非暴力溝通》中所寫的那樣:“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是悲慘生活的開始。 ”
退休後,我發現,想要過上幸福的生活,就不應該比較,珍惜所擁有的,活得感恩。
餘生,你應該把生活變成沉默的模式,過平靜的生活,不慌不忙地漂浮在世界上,享受孤獨,不抱怨,不比較,不需要別人的欣賞和認可,只關上門過自己的生活,這才是最明智的生活方式。
**10,000粉絲獎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