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秦皇島**
第一次聽說石城子,是被她村里的“石頭”吸引的,於是今年冬天下了一場雪后,我就去看石城子。
石城子村位於青龍滿族自治縣西南部,距縣城35公里,經252省道(青平樂公路)即可到達馬道溝村以南。 自村對村工程啟動以來,邊遠村的道路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豐收節新修繕的鄉村道路把我們一路帶到了石城子村。
在村子的入口處矗立著一塊大石頭,上面用滿文和漢字寫著村名,旁邊還有乙個小廣場,礫石地板和弧形的牆壁被鐵絲網的鵝卵石包圍。 腳下的“石頭”,身邊的“石頭”,眼前的“石頭”,遠處山巒中的“石頭”,讓我們在進村之前就感受到了石城子無處不在的“石頭”,對石城子村的期待也多了幾分。
像許多山村一樣,石城子村的民居分散在山谷兩側,綿延數英里; 與其他山村不同,石城子村離山更近,平地利用較少,民居按山由低到高建造,形成了獨特的梯田村。 我們把車停在村委會大院裡,穿過山谷上的水泥橋,爬上村路邊的台階,然後匯入山民的家。
走過狹窄的村落街道小巷,穿過石院、石屋、石門樓,老人的閒聊聲、孩子們的笑聲和偶爾傳來的狗公雞的吠叫聲,奏響了山鄉溫馨寧靜的交響樂,讓人不禁想起“東籬笆下採菊花,悠閒看南山”的天堂。 因為民居是台階形狀的,走在巷子裡會感覺到腳下有房子,頭頂上也有房子,甚至下面房子的後院牆和上面巷子的路面基本一樣,所以很容易就跳到下面院子的屋頂上。
石城子最有意思的是家家戶戶的石屋,最古老的房子是用石頭砌成的,只有山牆和屋簷處都能看到青磚,屋簷是尖頂,屋脊兩端有磚雕的鳥獸,順著中國宮式建築中的五脊六獸, 灰色屋面瓦凹面向上排列,不像瓦片的凸面在某些地方朝上;中型房屋的牆壁是用石頭砌成的,靠近屋頂的部分用紅磚砌成,外牆上抹有簡單的水泥圖案,然後塗上白灰起到裝飾作用,屋頂平整,可以用來晾曬玉公尺, 花生等
站在村子的高處,環顧四周,村子裡到處都是石頭,村外,屋前屋後,目之所及,正如石城子村的歌所唱:“石牆,石屋,石村。 “這個以石頭為伴,與石頭共生的古村落,因石頭包裹在石山和石頭中而得名,用當地材料鋪路、築牆、蓋房屋,古樸的石屋與樸素的民俗相得益彰,因此代代相傳, 並儲存了很長時間。
石城子村位於燕山深處,無人上山,水源不受任何汙染; 石城子村四季分明,日照充足,蟲害極少。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夏熱冬冷的氣候特點,使石城子生產的板栗、核桃、蘋果、小公尺等農產品品質優良,營養豐富,尤其是板栗,大而均勻,表皮油性,板栗仁水分少,含糖量高,口感細膩緻密, 這是一款難得的好產品。
石城子人有山民的勤勞和堅韌,就像石頭和石頭的頑強不屈和堅實一樣。 抗日戰爭期間,許多八路軍傷員被藏在這一帶的山洞裡,石城子村民犧牲了生命救傷員,村民中不乏八路軍聯絡官。
新時代、新風貌,如今的石城子人與時俱進,乘著東風的鄉村振興戰略,以青龍灣健康旅遊專案建設為契機,將環保與鞏固扶貧成果相結合,落實農作物無農耕實踐, 人工除草、垃圾分類和配送等,還開展老房子的收集、存放工作,重建民宿,採取保分紅的模式,把集體和村民的利益放在一起。
在村委會宣傳板中了解到,石城子村發揚樸實、腳踏實地的“石頭”精神,目標是打造生態村,打造精品民宿,將石城子打造成兼具自然生態稟賦和深厚文化內涵的產業基地,讓村落更美麗,讓村民更有收穫感, 幸福和安全。
在冬日暖陽下回望石城子,想象著她春天的杏花粉,梨花白,桃花紅,盼望著她夏天的樹果,一簇簇的花,盼望著她滿金的秋天,收穫......遍布整個山祝願石城子“不失真求富”,永葆“石”原味,讓每一座山石在月光下唱出動人的歌; 讓每一段牆面、每一間房間,在烹飪的硝煙中,講述乙個美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