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衝突和歐盟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下,北溪2號專案**被無限期擱置。 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冬季,歐洲領導人呼籲人們提前儲備冬季物資,以避免天然氣、煤炭、電力等資源供應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這場戰爭無疑使歐洲陷入資源短缺,讓人想起80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當時,在德軍進攻莫斯科期間,德軍突然遭遇了極寒天氣,據記載,僅在1941年冬天,就有數萬名德軍凍死。
然而,莫斯科附近有數百英里的森林,那麼這些德國人為什麼不砍伐樹木生火取暖呢?
1941年,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開始實施巴巴羅薩計畫。 隨後,德軍進攻包括蘇聯在內的多個國家,歐洲大陸陷入混亂。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德軍東線其實是蘇德戰爭。 然而,在這場戰爭中,德國人並沒有實現他們的目標。
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然入侵蘇聯,希特拉計畫在冬季開始前占領莫斯科。 在他看來,一旦蘇聯戰敗,德國軍隊將在遠東地區獲得大量的後方支援和石油和其他戰略物資。
這樣,軸心國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德軍為這場戰爭做好了充分的準備,550萬德軍從南、北、中三個方向進攻蘇聯的三座城市。
最初的戰鬥進行得非常順利。 然而,到1941年9月底,德國人發現今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來得更早。 他們決定將最初攻擊莫斯科的主要裝甲部隊轉移到南部,並參加基輔奪取烏克蘭的戰役。
儘管在戰爭初期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德國人未能實現他們的目標。 1941 年 10 月 2 日,德國人開始了一項名為“颱風行動”的圍攻計畫,但該計畫也沒有成功。
總的來說,這場戰爭對德國人來說是乙個深深的挫敗感,他們無法實現他們最初的目標,也無法取得最終的勝利。
1941 年,德國人入侵蘇聯,試圖在冬天到來之前占領莫斯科。 然而,蘇軍的精銳部隊被徹底殲滅,南部、北部和中部的戰線都有緊急報告。
11月7日,史達林在紅場舉行閱兵式,參軍部隊經過檢閱後直奔戰場。 經過乙個月的苦戰,蘇軍成功阻止了德軍的前進,將德軍推回了200-300公里,戰爭進入了拉鋸階段。
到12月底,德軍傷亡超過50萬人,摧毀了1300多輛坦克。 儘管德國人越來越接近莫斯科,但此時莫斯科的氣溫已驟降至零下30 40度。
更糟糕的是,當蘇聯發動進攻時,德國人沒有足夠的棉質衣服和手套來抵禦嚴寒的天氣,導致他們的裝備和補給線遭受嚴重打擊。
最終,由於缺乏保護自己免受寒冷的補給,德國人不得不燃燒汽油取暖,這導致他們的裝甲車和坦克變成了一堆廢金屬,無法與蘇聯軍隊作戰。 因此,希特拉被迫下令全軍撤退,蘇聯終於贏得了偉大衛國戰爭。
這場戰鬥表明,氣候的突然變化,德軍主力被轉移到進攻烏克蘭,希特拉低估了蘇聯人民的抵抗決心,這些都促成了德軍在東線的潰敗。
當德國人進攻莫斯科時,他們遇到了極寒的天氣,他們嘗試了各種措施來取暖,但為什麼不砍樹取暖呢? 原因有三:一是蘇聯採取了“焦土抗戰”的策略。
這種策略意味著在撤退時,蘇聯人會燒毀裝置、房屋和樹木,不給敵人留下任何東西。 這種策略早在 1812 年拿破崙入侵時就開始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人繼續採用這種方法,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財產,以獲得寶貴的緩衝時間。
因此,蘇軍沒有給德軍留下任何補給,包括城裡村里的一切,甚至燒毀了德軍進攻路線上的樹林,以阻止德軍找到取暖燃料。
再加上蘇軍對道路橋梁的破壞,後勤運輸跟不上,數萬名德軍最終在零下30多度的嚴寒中被凍死。
其次,即使德國人找到了大樹林,他們也無法進行大規模的伐木。 因為當時蘇聯的氣溫已經低到零下30攝氏度,雪在下,野外的樹木早已被凍得嚴嚴實實,樹幹表面積水很多。
已經受到影響的德軍,戰鬥力和士氣都跌到了低谷,要想砍伐樹木,就不得不動用機械裝備。 然而,德軍的大部分機械裝置已經無法使用,因此他們很難大規模砍伐樹木。
退一步說,即使德國人砍倒了一些樹木,如何點燃浸泡過的木頭也是乙個大問題。 如果用汽油點火,那麼德國人最好用汽油取暖。
儘管德國人試圖用樹木作為取暖材料,但由於缺乏基本的後續支援,例如汽油凝固和機械無法正常工作,即使砍伐所有樹木也無法解決問題。
在蘇軍的猛攻下,德軍士氣低落,只好撤退,那些動彈不得的德軍只能被俘虜。 相比之下,蘇聯設法耗盡了德國的力量,並支援盟軍開闢了第二個戰區,從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格局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儘管他們也承受了巨大的代價。
有人問,為什麼不搶蘇聯人穿的衣服呢? 事實上,德國士兵搶劫了。 從老**中可以看出,德國士兵甚至用蘇聯阿姨的**做圍巾,戴在脖子上禦寒。
然而,被掠奪的衣物數量有限,不足以應對前線從南到北的寒冷天氣。 此外,衣物只是寒冷的一部分,還需要高熱量的食物、燃料、溫暖的住所等材料。
這也反映出德國高層管理人員對極端寒冷天氣缺乏準備。 戰爭是一場資源的競爭,德軍沒有很好的辦法應對極端寒冷的天氣。 蘇聯人有著同樣的仇恨,戰爭的勝利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