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以是道,可以是不恆的道,可以命名,也可以是不恆定的。 既然別人說的話不是真話,名字也不是真名,那麼真話就是**? 道只是在恍惚中,道是看不見的,說不出來的,無法辨認的,無法傳遞的,那麼我們獲得道的途徑在哪裡呢? 我如何驗證我是否開悟? 如果是這樣,如何區分真偽? 有很多問題困擾著你嗎?
事實上,《道德經》已經告訴我們答案:永遠沒有慾望,為了觀察它的奇妙; 經常有慾望,為了觀察它的徼(jiao)。
當我們觀察乙個事物的軌跡和邏輯時,首先要進入“無慾”的狀態。 也就是說,我們一定不能用自己的主觀思想來代替,不要帶著自己的思想和慾望,把自己當成乙個無關緊要的人,沒有任何興趣和情感在其中,這樣我們才能觀察它們的奧秘和本質。 因為人一旦有了慾望,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篩選出那些對自己有利的結論,然後忽略那些對自己不利的因素,不會全面地看清。 所謂當局糊塗,旁觀者清楚,這是事實。 當局只看自己喜歡看的東西,得出的結論自然難以接近大道,也遠離底層邏輯。 旁觀者不分是非,無趣摻雜,視山為山,以水為水,往往能如實描述事物的運作。 只有看清了本質,才能看清這件事的真正邏輯。
我的一位前同事,他的妻子在家看孩子幾年後,不願意再去工廠工作了,想自己創業。 他刷了**某天,乙個路邊攤的女攤主,經營紅燒鴨脖、鴨頭、雞爪味小吃,中午和下午擺攤,每天營業額17800元左右,成本只有400元,利潤相當可觀,於是來找我,想讓老婆賣烤香腸。 按理說,他心裡其實有答案,我其實也說不出什麼壞話,反對或贊同其實不是我的真實態度。
我想了想,我這樣告訴他,你現在有個主意很好,我建議如果能聯絡到**的老闆,最好多跟她打聽一下,攤位的位置,商品的味道,定價策略,周圍的環境,擺了多久等等。 如果聯絡不上他,就去你想擺攤的地方,去觀察幾天,周圍有哪些小區,什麼攤位,什麼超市,人口結構是什麼樣的等等,不要幻想賺錢。 要看**,是不斷流動,還是可以停下來買入? 路邊可以停車嗎? 行人路上有多少人? 小區的入口是空無一人的,或者怎麼......
這些都是“奇妙”的行為,在這個階段,你一定不要認為你認為是對的,只是觀察,觀察,觀察......思考,思考,思考,通過觀看來驅動思考,然後獲得奇蹟,即神秘。 當然,獲得道不是我們的終極追求,但使用道才是我們需要的。
“看奇觀”之後,意味著只有了解了事件的來龍去脈,執行了邏輯,才能進入“慾望”的狀態。 將自己的慾望與道的軌跡聯絡起來,並將自己想要獲得的東西與觀察的邏輯聯絡起來。 邏輯執行時如何使人們受益? 它如何造成損害? 如何操作才能依法成功? 我應該如何獲得我的福利?
“遵守其利益”,就是遵守其利益的運作規律,看清線索,使我們的目的和經營邏輯不矛盾。 你必須做事才能成功。 我們根據其起源的原則有不同的想法,即感同身受,這個位置不是權力或財富,而是在分析了我們擁有的條件之後,如何利用這些條件,如果我們想贏,那麼對手肯定不會捨得輸。 我的職位有什麼優勢? 劣勢? 我該怎麼做才能打敗我的對手? 對手會怎麼反擊? 然後,把自己當成乙個對手,然後按照你之前的想法複習一下,這樣你就知道,百戰不敗。
從上面的案例繼續,在觀察了你想擺攤的環境後,你看看其他攤鋪有沒有賺錢? 你賺什麼錢? 如何從其他社群和十字路口的攤位中賺錢? 通過觀察幾個社群並進行比較,您可以得出結論,在那裡擺攤出售烤香腸是否可行。 任何人的言辭都不如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因為所有的投資和風險都是自己的,一廂情願的想法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害怕什麼都不做並不能解決問題。
道之道與道之用,是人之思想的區別,但順序不能顛倒。 凡事都有它的道,但道並不明顯,只有用心看到才能得到一些東西,就像四季輪迴一樣,不是突然的大變化,而是我們需要觀察和感受,才知道春天花開,秋天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