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樂玲(女兒),郭瑞薇(父親)。
2024年1月3日,“安徽國資”發布訊息“江淮運河首條江海直航貨櫃班輪航線開通”。 訊息:2024年12月29日上午10時,隨著汽笛聲響起,運載的120艘標準貨櫃船順利駛出合肥港,60小時後將停靠上海洋山港四期,裝載家電、汽車等120個標準貨櫃的外貿貨物將通過內河、海運直接出口到上海洋山港。
據了解,這是江淮運河上首條江海直達貨櫃班輪航線,標誌著合肥“通江出海”之路越開越寬,開啟了上海洋山港之間“無中轉、一船通行”的新階段。
我們如何看待這種“直通河流到大海”?
首先,請大家看一下此前的一系列報道—— 2024年12月30日新華社《長江與淮河“手拉手”》2024年12月19日刊登在《人民**海外版》第01版。
這些報道都涉及淮河,向我們展示了淮河治理的實踐和成果,也反映了我國水利建設觀念的巨大變化。
我們來談談“壞河”的名字。
您知道嗎?淮河還有乙個名字,就是淮河兩岸人民給它起的“壞河”。 人們之所以對母河如此咬牙切齒是有原因的——中國七條河流中最短的一條以嚴重的洪水而聞名,使其成為中國最難管理的河流之一。 歷史上,淮河是一條複雜而艱難的河流。 據統計,從14世紀到19世紀的500年間,淮河流域共發生大洪澇350次,嚴重乾旱280餘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2024年、2024年、2024年、2024年和2024年,淮河流域發生了五次大洪水,頻繁的洪澇乾旱給淮河流域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孫中山先生曾在《建國戰略》中提出,“淮河疏浚是當今中國亟待解決的問題”。 *重複指示:淮河必須修好。 這條“最難治理”的千里大河,見證了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大規模治水事業的豐碩成果。
人生的巨大變化,讓我們逐漸意識到“一時半會兒不能離開水”。 ”
首先,水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 毋庸置疑,這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水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大多需要水,如農業灌溉、工業生產、發電等,而水在這些領域起著重要的作用。 此外,水對人類生活的環境也有影響。 水資源是人類生存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充足的水資源可以保證生態環境的平衡,同時也影響著人類生活質量和社會發展。
正是由於人與水之間密切而重要的關係,人類才需要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才能保證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在傳統的水利階段,重點是水資源的管理,以防洪、灌溉、發電為主要目標。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與此同時,水汙染和浪費問題也越來越嚴重。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水利工作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單純的治水到綜合用水。
合肥是全國唯一乙個不靠海、不靠近大河的城市,經濟建設中交通的優化和物流成本的控制是難題。 如今,水運通道的“人工打通”,也體現了當今工商業文明從傳統農耕文明到實現“水”的巨大變化。
東西方神話中都有關於治水的傳說。 在華東地區,代表性的洪水神話是“蒼渝治水”。 《山海經》記載,洪水滔天,皇帝氣息氾濫,皇帝不等命。 皇帝命令朱容在豫郊殺坤。 坤復活了禹,皇帝命令禹奠定九州。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也有不少傳說,比如“二郎神斬龍”等等。 相比之下,在西方,更具代表性的洪水神話是希臘洪水神話和希伯來洪水神話。 尤其是後者,聖經中“諾亞方舟”的故事更是影響深遠。 這些都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界的理解和想象,蘊含著人類對生存和發展的探索和追求。
從治水到用水的轉變,是對水利工作思想的轉變,也是對陸地和海洋的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