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3日)。
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為外地兒童家庭提供免費住宿
這個話題衝上了微博的熱搜。
這裡是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適用於在外地就醫的困難家庭。
乙個溫暖的倡議啟動了。
患者家屬申請獲批後。
提供免費住宿。
距社群7-14天,距醫院步行5分鐘。
超新聞記者張然、梁亮攝。
這一暖心舉措得到了眾多網友的稱讚:
建議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目前,該計畫已向患有三類疾病的兒童家庭開放申請:心臟病患兒(心臟手術,包括但不限於心臟移植家庭和人工心臟患者);實體瘤患兒(主要是強化化療後預計返院的患者**);患有短腸症候群的兒童(有單一照顧者的家庭優先)。
超新聞記者張然、梁亮攝。
第一批搬進來的家庭已經感受到了杭州的溫暖:樓下買菜,樓上做飯,吃飯5分鐘到醫院,“室友”互相扶持,互相鼓勵。
12月13日,大降溫前,記者走進了位於濱江市長河街道錢潮建業社群的嘉德同心臨安小宅。
既是病人,又是“室友”。
一菜一湯,孩子吃飽了。 從江西贛州來杭州就醫的吳姐,從廚房拿出一盤玉公尺炒肉,轉身走進房間給10歲的女兒穿上一套棉鞋,扶她到餐桌上。
同一屋簷下,來自陝西安康的李阿姨有些羨慕地看著程程:“我孫女還有點感染,2歲孩子化療頭髮脫光了,你孩子的頭髮還真是黑了。 ”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四戶人家從外地趕來給孩子治病,組成了臨時的“同住夥伴”,免費一起吃飯、一起生活。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房間,父母可以在公共廚房做飯來照顧生病的孩子。
賴先生的家人,吳的大姐,已經在守護童心臨安的小房子裡住了乙個星期。
他們帶著10歲的女兒程成從江西來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濱江院區看病。
這種睡覺方式不舒服,但可以省錢。
陪女兒住院的那幾天,賴老師和吳姐晚上陪著他們,白天焦慮,孩子盆腔腫瘤手術後,組織液斷斷續續地流了十多天,傷口沒有癒合。
聊天過程中,黎先生的眉頭一直緊繃著。
坐在旁邊的李阿姨安慰他,“你女兒快好了,她能吃,但我孫女什麼都吃不下。 ”
程程已進入病後護理階段,李阿姨兩歲的孫女仍處於抗病的關鍵時期。
超新聞記者張然、梁亮攝。
超新聞記者張然、梁亮攝。
超新聞記者張然、梁亮攝。
李阿姨也在小房子裡住了將近乙個星期,但她才知道賴先生姓賴先生。 “不是我們不聊天,每天聊孩子的病情,都忘了問對方的名字。 ”
孫女在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接受化療,兒媳陪著她進院,李阿姨負責送餐。
每次看著術後護理的程程,李阿姨都感覺好了一點:“總覺得自己有了一些信心。 如果他們能做得好,我們的孩子也一定能做到。 ”
在小區挖出的“鄰里一家”
在住這個小房子之前,李阿姨在杭州租了一間房子。
我在杭州待了三個月,聽說租住的房子離醫院太遠了,開車要半個小時才能到。 為了省事,李阿姨送完飯後,會直接在醫院休息。
以前送餐很累,現在不一樣了,住在小家裡,送餐需要五分鐘。 李阿姨說,有時候身體撐不住了,可以回小家休息了。
小房子分為四個房間,乙個共用廚房,2個衛生間,客廳裡有冰箱、餐桌生活必需品,房間裡床、桌子、櫥櫃一應俱全,陽台公升降晾衣桿可以晾曬日常衣物,樓下是生活超市、國康藥房、健身房,大門上掛著守護者同心臨安小家的標誌, 而電梯是社群食堂為老年人開通的通知。
人多,味道也不錯。 “李阿姨去過那裡幾次。
她對這一切心存感激。
在公共廚房做飯的吳姐話不多,也不掩飾住住小房子的幸福。
她正在為女兒做玉公尺炒菜。
樓下是菜市場,我早上下樓買菜,中午給孩子做菜和湯。 程程胃口很好,菜和湯都能吃完。 ”
吳姊妹說,她很感激像他們這樣的家庭,能有乙個地方短住一兩個星期。 “我老公剛剛帶程程去社群醫院做血常規。 走過去一點,跳過排隊。 ”
“保護通心鄰里工程”,就是為了讓外地來杭州就醫的家庭,感受到杭州的溫暖。 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醫務社會工作部副主任沈美平說。
作為國內一流的兒童醫院,浙江大學兒童醫院的患者一直來自全國各地。 沈美萍說,“我們每年門診就診量超過300萬人次,最高日門診量為1人次70,000人。 在這些患者中,非本地患者所佔比例很高,約50%來自杭州市外,約1 6例來自省外。 ”
與疾病的鬥爭從來都不是三五天的事情,尤其是對於先天性心臟病、惡性腫瘤和短腸症候群等疾病。 許多外地來就醫的孩子家屬,由於陌生的地方和經濟壓力,往往難以一蹴而就餐,有時醫院的過道和椅子成了他們“湊合”的休息場所。
比如今天出院,後天就需要去醫院複查,這對於外地就醫的孩子及其家人來說非常不方便。 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腫瘤科主任吳丹妮見過很多這樣的家長,他們經過幾天的旅行,身心疲憊。
小家庭的出現,讓這些忙碌的父母倒吸了一口涼氣。
預計稍後將有12-15間客房。
2024年7月,在浙江省、民政等相關部門的支援下,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浙江大學社會學系、北京同心圓慈善會共同啟動了該項目的推廣實施,最終確定杭州市長河街道錢潮建業社群為試點推廣樣本社群。
第乙個試點是開始,社群裡的一套四居室公寓被改造成第乙個舒適的“小家”,可以同時為四個家庭提供臨時住房。
社群內的許多資源,如0-3歲的托兒所、體育館、慈善服務中心等,都向兒童及其家庭開放,如鄰里中心食堂,在那裡他們可以享受到與社群居民相同的福利。
沈美平介紹,醫院將與社會各界一起,持續尋找合適的**,在3個月內建成12-15個房間,以減輕更多從外地來到杭州的重病家庭的後顧之憂。 計畫在一年內直接服務100名兒童及其家庭,間接覆蓋500個家庭。 此外,為了給家長提供更好的社會工作服務,**還聘請了專業的醫務社工服務於每個家庭。
沈美萍還透露,除了提供臨時免費住宿外,專案未來將逐步拓展,提供一流的護理指導、營養指導、轉診至康復機構、安寧治療轉介、心理危機干預、照護者喘息、患者同伴分享、家庭課堂、疾病知識普及等,形成覆蓋醫療全生命週期的社會支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