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以來,英國的抗抑鬱藥處方激增了180%,這是乙個驚人的數字。 今天,每 11 人中就有 1 人正在服用抗抑鬱藥,但令人困惑的是,抑鬱症的發病率並沒有因此顯著下降。 這種現象引發了對抗抑鬱藥有效性的猜測。
根據堪薩斯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的研究,大約 50% 的抑鬱症患者對抗抑鬱藥有積極的初始反應。 然而,在所有服用抗抑鬱藥的患者中,只有一小部分(估計在 5% 至 20% 之間)能夠實現完全和持久的緩解。 這些資料告訴我們,雖然抗抑鬱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抑鬱症狀,但它們並不像對大多數人那樣有效。 事實上,抗抑鬱藥的歷史並不悠久。 電休克**抑鬱症在30年代開始被採用,真正的藥物**直到上世紀50年代才開始。 如今,市場上充斥著各種抗抑鬱藥物,如百憂解、帕羅氧化物定、Zoloft、Enos等。 2018 年 2 月,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了一項回顧性研究,涉及 500 多項研究,涉及 100,000 多人。 這項研究支援了許多精神病學和神經科學專家幾十年來一直在說的話:抗抑鬱藥確實有效。 然而,來自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的資料表明,安慰劑在改善患者症狀方面幾乎與抗抑鬱藥一樣有效。 這進一步引發了關於抗抑鬱藥實際有效性的爭議。 總之,抗抑鬱藥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抑鬱症狀,但對大多數患者來說還不夠有效。 此外,關於其實際效用也存在爭議。 因此,我們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抗抑鬱藥物的作用機制和作用,以便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來自谷歌
歐文·基爾希(Irving Kirsch)是哈佛醫學院的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抑鬱症。 他曾經是化學抗抑鬱藥的支持者,但在深入挖掘後,他的觀點發生了巨大變化。 Kirsch發現,在漢密爾頓量表上,化學抗抑鬱藥僅比安慰劑多1倍,漢密爾頓量表是診斷抑鬱症的重要工具8點鐘。 這是乙個很小的數字,甚至還不到改善睡眠模式增加的三分之一。 在他看來,這個 1獲得 8 分在臨床上根本沒有意義,並不能證明這些藥物的有效性。 一次偶然的機會,Kirsch教授從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獲得了一些內部資訊。 這些資料揭示了抗抑鬱藥開發階段的原始實驗結果。 Kirsch發現,製藥公司經常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而有選擇地公布實驗結果。 例如,在一項實驗中,共有 245 名患者服用了該藥物,但當製藥公司向公眾發布資料時,他們只選擇了 27 名具有顯著效果的患者的資料來證明該藥物的有效性。 這種行為無疑是在誤導公眾和監管機構,給藥物的有效性打上了乙個大大的問號。 Kirsch教授的研究和發現不僅挑戰了抗抑鬱藥物的有效性,也引發了公眾和學術界對製藥公司透明度的質疑。 他一直呼籲製藥公司公開所有實驗資料,以便科學家、醫生和社會能夠更好地了解藥物的真正作用。
針對這個問題,筆者進行了深入挖掘,甚至諮詢了一位資深教授。 教授一針見血:“如果你是一家製藥公司,你做了1000次實驗,即使998次失敗,只要2次成功,你的藥就可以順利進入當地的藥房。 這顯然是基於對實驗資料的選擇和解釋,但這也意味著這些實驗資料並不具有普遍性。 也就是說,如果藥物的效果因人而異,那麼這些實驗資料的參考價值就會大大降低,甚至可以說是毫無意義。 這種做法的後果是嚴重的。 雖然市面上有幾十種抗抑鬱藥,但據統計,這些藥物對一半的患者根本不起作用;三分之二的患者在**後症狀沒有明顯緩解。 患者的個體差異在這些藥物的有效性中尤為明顯。 更嚴重的是,如果藥物根本就沒有效果,那也沒關係,但長期服用抗抑鬱藥往往會伴隨著體重增加、大量出汗、性功能障礙等一系列***。 隨著抑鬱症的逆轉,患者往往不得不增加用藥劑量,導致藥物越來越多,而且藥物越來越大,從而陷入惡性迴圈,難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