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金融風險現狀分析主要基於實體經濟槓桿率、地方債務危機、網際網絡金融發展瓶頸、泡沫經濟出現、金融政策體系不完善等因素。
(一)實體經濟槓桿率高
216年以來,實體經濟去槓桿成為最高層財經工作的重要課題
2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多次提出企業去槓桿任務
有關檔案強調了實體經濟去槓桿化對金融秩序乃至社會穩定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槓桿過高反映了實體經濟主體的高負債狀況,當債務到期時,如果公司的現金流入水平不能滿足債務償還要求,企業將面臨破產危機。
在巨集觀經濟環境中僅靠債務生存的殭屍企業越多,它們的槓桿率就越高,金融體系就越不穩定
企業槓桿率的乙個重要評價指標是產權佔比,可以反映實體經濟槓桿率水平。
從28家到216家,樣本企業的股權比例均在3%以下,且趨勢相對穩定。
從216到222,權益比率開始波動,部分季度超過3%,219年樣本企業權益比率達到5的峰值7%,然後回到長期平均水平。
總體來看,我國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的債務風險水平處於可控區間。
(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過高
地方債務是新時代金融風險潛在的重要組成部分,備受社會關注,213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聚焦地方債務風險,制定有效的風險防範措施
213年,中國債務總額佔GDP之比達到30這個最高點的 06%。
此後,雖然債務總額在213年後整體呈上公升趨勢,219年達到合計213755億元,但佔GDP的比重在219年下降到2157%。
此外,出於規避監管、便利融資的考慮,地方政府傾向於通過城投平台、地方國有企業等地方融資平台加大槓桿率。
根據財政部的資料,可以用三個主要角度來計算隱性債務餘額:
首先投資方面的觀點
截至219年底,地方專案收入專項債券總額約為31萬億元,主要為土地儲備和棚戶區改造專案;
其中,土地儲備專項債占比約45%,棚戶區改造專項債占比約30%。
其次融資角度
到22年,銀行貸款佔中國地方債務總額的56%,信託和債券融資佔29%,總額達到26萬億元。
最後融資實體的觀點
據各類公開資料累計統計,22年我國各地債務總額高達438萬億,遠高於目前的**顯性債務;
其負債率已達到250%,槓桿率估計為67%,遠高於令人擔憂的門檻。
因此,地方隱性債務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是近年來許多學者關注的焦點。
(3)金融科技創新伴隨著新的金融風險
自2世紀初以來,中國的金融產品和金融市場發展迅速。
這主要是由於網際網絡和數位化的快速發展,其中網際網絡技術與金融相互結合,產生了一系列創新的金融產品,如第三方支付、網際網絡財富管理等。
科技發展與我國金融發展相互促進,給投資者和消費者帶來多元化的選擇,但過度的金融創新也會給科技帶來相應的風險。
在217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到,要加強對創新金融產品的監管,降低其給金融體系帶來的風險危害
網際網絡與金融的結合,掀起了一波金融產品創新浪潮
它助推了金融體系的風險增強和積累,帶來了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風險,如網際網絡股權眾籌。
網際網絡金融網路銷售和類似的創新產品由於其資訊不對稱,會帶來逆向選擇風險。
至於道德風險,主要原因是資金使用限制少,進入門檻低,容易誘使個人金融消費者過度增加個人槓桿,最終導致其陷入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第三方支付是金融科技快速發展的主要業態,219年上半年我國第三方支付行業也發展迅速
支付總額也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尤其是移動支付,與213相比增長了92倍。
網際網絡線上金融理財產品使用者超過1家7億戶,佔網際網絡使用者的19%9%,產品的多樣化吸引了廣泛的使用者。
目前,網際網絡第三方支付業務和網際網絡網路銷售業務均未發生重大金融風險事件。
但金融科技領域P2P網貸信用風險突出,上半年共統計219家P2P網貸平台6616家,其中存在風險事件的平台2806家,佔42家4%。
(四)房地產市場風險突出
保持房價穩定一直是我國重點發展的重點方向
12月13日,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維護房價穩定,防範泡沫經濟風險。
2、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住房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呼籲回歸本源,著力服務實體經濟。
2.19年9月,中國貨幣的金額為1952萬億元,比2024年增長40多倍,加劇了泡沫風險。
泡沫風險表現為房價,資金主要注入非生產性投資,增加了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和泡沫破裂的風險。
首先,我國房價收入比的計算方法如下: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 住宅商品房銷售***80,其中3為三口之家,80為房屋面積。
房價收入比可以反映房地產泡沫的程度,泡沫的風險主要在房地產行業。
中國房價收入比在26比22 14年中為462%高於門檻,房價收入比大多數年份都接近門檻
由於這個數值是全國平均水平,實際上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城市的房價收入比較高,總體上,中國房地產行業存在泡沫。
其次,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大部分資金來自商業貸款。
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商業銀行會向房地產行業投放貸款,貸款業務的集中會增加商業銀行的財務風險。
三是資本由實向虛轉移現象突出。
我國房地產行業二兩年房屋銷售收入23萬億元,金融市場新增融資金額和金融市場公司債券發行金額合計443萬億元,遠低於房地產銷售收入
這表明,當年我國房地產市場資本流向是實體經濟的5倍以上,資本與實體經濟逐漸分離,呈現出由實體向虛轉變的形式。
(五)金融監管體系有待完善
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首要措施是實施充分的金融監管,金融監管所採取的措施及其監管體系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我國金融體系執行的穩定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217年的金融監管制度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在此之前,“十三五”規劃和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建立科學化、現代化的金融監管體系,提高金融風險監管能力
但事實上,中國目前的金融監管體系存在很多問題。
例如,大型非金融企業利用自身財務資源撬槓桿過高,導致系統性風險,仍未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監管和約束。
這類非金融企業的“影子銀行”在房地產、原材料等領域尤為突出,近年來對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帶來了巨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