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於新東方家庭教育 作者:主創組,哎呀媽,侵權刪除。
前幾天,我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發的帖子,看完後我感到非常難過。 自從成為母親後,她竭盡全力照顧兒子。 兒子小時候,不想讓他夏天穿透氣紙尿褲,就去嬰兒店買了專門的紗布做紙尿褲;使用前,取開水焯水,洗淨後暴露在陽光下。 為了鍛鍊兒子的爬行和觀察能力,她拒絕了家裡買的助行器,堅持用攀爬墊帶著兒子在院子裡爬來爬去。 兒子上學後,她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工作,決定做乙個整天陪伴和關注兒子的母親。 兒子放學回家後,他不僅把家裡變成了第二間教室,還經常強迫兒子讀書,做很多口算。 那時候,她覺得自己好厲害,於是天天在兒子耳邊低聲說:“你要努力學習習,你要聽話,你看媽媽為你付出了多少.......””她一聽說兒子在學校表現不佳,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要麼嚴厲訓斥兒子,要麼體罰他。
她想,如果她這麼“愛”兒子,兒子一定會懂得感恩和回報。 但沒想到,兒子一被要求學習,兒子總是一萬不情願,每次都用一把鼻涕和眼淚指責她:“你只是把我當成一台習學習機器,剝奪了我玩的時間;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你強迫我學習;你生我根本不是為了愛,而是為了減壓;你總是批評我,根本不愛我......他甚至面無表情地說“媽媽,活著太無聊了,我想死。 ”
聽到這話,母親徹底愣住了。 沒想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廂情願,兒子根本沒有感受到任何“愛”,反而被控制和欺負。 人們總是說,父母是世界上最愛孩子的人。 令人費解的是,到頭來,最不願意親近父母的,還是從小和他們一起長大,日夜相處的孩子。 在教育這件事上,一旦父母陷入困境,無法解決,失敗的不是“愛”的能力,而是問題的根源。
有些父母愛他們的孩子,第一步是錯誤的
說到愛孩子,父母最有發言權。 十幾年來,他一直在拉著孩子長大,什麼好都可以滿足他,什麼都不能苦澀,只要孩子有需要,隨時都可以做出讓步和犧牲。 有時候我擔心自己給孩子不夠,所以我會千方百計提前為孩子做規劃,幫助他們思考未來生活的藍圖。 只是孩子不一定買賬。 如果父母的愛太過飽滿,事情的極端就會逆轉,孩子吸收了太多的肥料,但生長的根卻腐爛死了。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的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曾為一名小學高年級的女生治療過。 父母花錢給她補習班習,每次在教室外面等她,下課後給她買飯,但當她提起這些事情時,她非但沒有開心,反而崩潰了,哭了起來:“我覺得我不配。 “女孩的家庭經濟不富裕?父母要砸鍋賣鐵養家餬口?也不。 女孩的父母都是高階知識分子,經濟水平還算不錯,但女孩對此很敏感:在父母的“投資”背後,有乙個明確的要求。 換言之,父母為孩子提供美味的食物、漂亮的衣服、舒適的生活環境,想盡辦法讓孩子考上名校,但孩子卻在思考父母做這一切的動機。 當你聽到父母提醒你“你要努力”,“這次考試成績好了,下次就留著”,“如果不是我,你就不會有這麼好的機會”,孩子腦海中就會有乙個概念:我乖乖擁有這一切;一旦考試不及格,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我就不配了。 實際上,許多父母在說“你應該”的同時付錢。 也許初衷是為了證明自己對孩子的愛有多深,有多強烈,但這種有條件的愛,阻礙了孩子對愛的接納,給孩子帶來了無限的壓力和負擔。
生活在“痴迷”中的孩子越活越糟
不久前接觸過乙個孩子。 系裡學生會會長,整個人看起來都是聰明能幹的型別。但她私下裡很不自信,總覺得自己沒什麼可期待的,所以什麼都自己做,每當別人有意見時,她都認為這是自己的問題。 知道她的家庭背景,知道她是家裡的老大,她的母親總是要求她成為考試第一名,出人頭地,為家人贏得榮耀。 每當她考試成績不好,或者表現不夠乖巧時,媽媽就會因為吃不下飯而懲罰她,說“只有嚴格要求她,才能讓她長久記住自己的性格,將來成為更好的人”。 隨著時間的流逝,她學會了閱讀單詞和外表。 父母皺著眉頭,她覺得自己做得不好;當她的父母用更沉重的語氣說話時,她不敢說出來。 我以為在大學裡離家出走可以擺脫軟弱的壞問題,但我發現無論和誰相處,我都是習奉承自己,寧願受委屈。 另一位孩子也分享說,從小,父母就對自己非常嚴格和苛刻,即使後來父母換了,他也還是容易承受壓力,一直在“逼迫”自己。
父母對孩子有要求,這沒有錯。 但總是把“應該怎麼做”當成孩子的條件,孩子不成熟的認知會誤以為只有滿足父母的要求和條件,才能得到表揚和關心,否則,就會被嫌棄、責罵,甚至被拋棄。 當下可能沒什麼大問題,但這種根深蒂固的“低價值感”,將來會不斷提醒孩子:只有取悅別人,我才能有價值,值得別人的愛和溫柔。 因此,他不覺得取悅別人有什麼不對,完全把自己的價值感寄託在父母、朋友、愛人身上。 如果你不能學會愛自己、珍惜孩子,遲早會被“我不配”的焦慮和恐慌所毀。
真愛是分離,遠遠地看著
在中國父母的傳統觀念中,關於孩子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們自己。 孩子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 每當有一點點與我預期的不同的東西時,就會有一種“天塌下來”的感覺,這是無法接受的,幾乎崩潰了。 用“有條件的愛”來愛孩子,最終會“阻礙”孩子,他永遠無法如願實現心中為孩子勾勒的夢想。 因為,孩子從來都不是父母的延續,更不是滿足父母想象的容器。 他有自己獨立的意志、思想和喜好,只有尊重和理解他,才能自信地生活,有價值感。 親子教育專家黃靜傑在幫大兒子選新學校時,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期待,篩選出6個備選方案。 當她帶著兒子來訪時,她愛上了其中一所又大又安靜的學校,她想引導兒子去選擇它。 但兒子只看了一眼,拒絕了:“媽,我不想進去。 雖然兒子不喜歡自己喜歡的東西,但黃靜傑很快調整好心態,尊重兒子的自然選擇,讓兒子上普通學校。 事實證明,兒子選擇的學校更合適,正是在那裡,他找到了學習習的熱情。 愛孩子,為孩子規劃最好的生活,是每個父母都會做的事情。 但聰明的父母懂得放下條件、期望和要求,“無條件地愛孩子”,適時退出孩子的舞台,遠距離看著孩子的成長。 最後,結合多位教育專家和前輩的經驗,我想給家長們3個提示:1. 區分自己的期望和孩子的需求你可以對你的孩子有計畫和要求,但前提是你要從孩子的需求出發,而不是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 例如,如果你讓你的孩子學習乙個愛好,發展乙個愛好,或者去上學,是為了你自己的目的嗎?還是孩子們也有這個想法?乙個很好的判斷標準:如果孩子不聽從我的想法,我會生氣、難過和焦慮嗎? 如果可以的話,要警惕陷入“控制孩子”的負面情緒,主動與孩子溝通,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他的決定。
2.完全接納孩子的感受,不否認、壓抑、不批評有時孩子說了什麼或沒有達到預期,父母不可避免地會用質疑的眼光問他“為什麼”。 無論您的孩子有什麼樣的情況和心情,都要先接受他當下的表現。 他很高興,和他一起笑;他很傷心,沉默不語,讓孩子以自己的方式發洩自己的情緒。 當父母對他的情緒給予足夠的關注和理解時,孩子最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溫暖。 這樣,他就會相信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和有意義的,他擁有父母時刻陪伴和理解的安全感。 3.把孩子的事情放放心,讓他明白:父母永遠都在不插手孩子的事情,不是管孩子,而是要有分寸地提防。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不是習主動向父母求助,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問題,不需要父母。 這個時候,家長就應該多關注孩子的日常舉動,傾聽孩子說的話和表達的內容。 充分傾聽並同時告訴您的孩子,“如果有任何問題,請隨時告訴我們,我們將與您一起解決問題。 ”放下先入為主的優越感,讓孩子看到父母的用心和關懷,孩子會感到被看見、被理解,學會積極地看待自己。
在《誰奪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中,作者說:“為了孩子,家長必須重新做學生,成為真正懂孩子、懂教育的人。 ”我認為如此。 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難免會有事情做得不好,但重要的是時刻意識到自己,經常反思。 當你發現孩子的問題時,首先要看看你如何調整,如何學習習,並將無條件的愛付諸實踐。 我們不需要凡事都完美無缺,為孩子著想一切,只要尊重、接納、理解和信任他就行了。 相信孩子們一定能感受到父母純潔的愛,更愛自己,更自信地活出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