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的起源由來已久,社會一出現分工,估計就是商人出現,社會也有商業。 我在山上打獵,你在河裡或海浬釣魚,我把山上的貨換成你們的水產品和海鮮,每個人都可以享受更豐富的食物,讓生活更美好。 但這樣的交流仍然是商業的雛形,他們並不是真正的商人。
有專家推測,中國最早的商人階層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他們開始活躍在歷史舞台上,成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
人們普遍認為,中國最早的商人誕生於夏朝,據說商朝皇室的祖先王海在夏朝時期曾駕著牛車和絲綢到各地從事**。 因此,有人推斷,商朝之所以被稱為商朝,與其經商能力有關。
在西周,出現了“施農工商”的說法,商人作為四人之一,沒有後來封建社會的歧視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商業迎來了短暫的時期。 這是中國歷史上乙個巨變的時代,文化上百家爭鳴,政治上有大權之爭,經濟上有大商人,作為新興的社會舞台,商人在變革中的作用不遜色於政治家、軍事戰略家和思想家。
比如齊國的關忠和包淑雅曾經合夥經商,後來成為齊國的秘書。 范立協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府察,成功退隱,划船五湖,成為大商人,人稱陶祝公,後稱財神。 孔子的**自貢,學成後也轉為商人,發了財,各國國王熱情好客,孔子能夠周遊世界,很可能是因為自貢給予了經濟的大力支援;呂不韋幫助落魄的秦王楚,後來又以商人和丞相的身份幫助秦統一六國。
此時,大多數商人都是社會上的榜樣和道德楷模。 關忠和包淑雅一起做生意,互相尊重,互相照顧,後人稱其為“關寶的風格”。
為了挽救自己的國家免受攻擊,鄭國軍賢高假傳了鄭國軍的命令,用自己的牲畜賞賜秦軍,體現了商人的厚義。
在秦漢之前,對商人沒有排斥和蔑視。 司馬遷還在《史記:貨物與殖民地傳》中為他們立碑,記載了數十位商人的事蹟,並熱情地稱讚他們。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便於監視和控制,他將12萬豪門遷往京城咸陽居住。 西漢建立後,儒家思想的廢黜和實行“禮儀”管理經濟,必然會從經濟和社會地位兩方面打擊商人。 劉邦天下安定後,下令商人不得“坐車”,對企業徵收重稅。
至此,商人被納入新的道德體系,商人處於四人之末,地位最低,形成了壓制商人、無視商人的傳統,在整個封建社會中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就傳承了下來。
儘管如此,歷朝仍有很多人打著“不做生意、不賣國賊”的名號從事商業活動,但經濟上富裕,卻缺乏社會地位和尊嚴,無法形成重要的社會力量。
趙崇福,品牌戰略專家,是國內最懂定位理論和超級符號的從業者之一,用定位思路和超級符號方法賦能品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