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劉潤”公眾號,訂閱“劉潤”公眾號,與我一起洞察業務本質)。
本期內容來自劉潤讀書會嘉賓賈偉先生的分享。 由首席撰稿人萬青編撰。
什麼是好的產品? 為什麼你在營銷上花了很多精力,但產品還是賣不好? 如何打造乙個好的產品?
這些問題對許多企業家來說都是乙個難題。
日前,劉潤的直播間邀請了賈偉先生。
他是洛可可創新設計集團和ROCKER設計平台的創始人,是國際頂級設計師,曾獲得“紅點”設計獎、IF、IDEA、G-Mark、紅星獎等設計獎項。 在設計界,洛可可也是乙個大名鼎鼎的名字。
在賈偉先生的手中,他設計了許多熱門產品,如:海底撈自熱火鍋、流行的55度杯、喜馬拉雅小雅音箱、北汽人工智慧電動車精簡版等等。 這麼乙個設計界的大明星,是怎麼做出產品的呢?
希望他的經歷能給你一些啟發。
讓世上的孩子在喝水時不再被熱水燙傷
我們常說,在與人交往時,我們首先看三個觀點:
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三觀不同,水與火不相容。
乙個觀點不對的人,即使他的能力很強,我們也會下意識地遠離,更別說成為朋友了。
賈偉老師說,就像人有三種觀點一樣,也有好的產品。
要想做好產品,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產品三觀”。
這三種觀點是什麼? 產品使用者觀、產品價值觀、產品世界觀。
在談及產品的三種觀點之前,賈偉先生分享了乙個慘痛的經歷。
九年前的乙個星期六下午。
賈偉老師和爸爸陪孩子在家看動畫片。
視線進行到一半時,最小的女兒哭著說她渴了,想喝水。
父親立刻起身去廚房倒了一杯熱水。
熱水是剛煮沸的,非常熱。
父親怕小女兒燙,就小心翼翼地把杯子放在桌子中間。
這個位置,在正常情況下,對於最小的女兒來說是很難達到的。
他想等水冷卻下來再給她喝水。
但沒想到,意外發生了。
父親剛坐下,小女兒大概是太渴了。
趁父親不注意的時候,他跳到桌邊,伸出雙臂,不停地伸手去拿杯子。
最小的女兒還小,不夠高。
這一跳剛好夠碰到杯子上的拉繩。
她的小手用盡全力向前伸出,然後,猛地一拉。
緊接著,傳來“砰”和“砰”的清脆聲。
整整一杯開水潑在小女兒的半邊臉和胸膛上,皮肉瞬間被開啟。
最小的女兒立刻發出了痛苦的哭聲。
那一刻,兩個父親都傻了。
賈偉老師說:當時我驚慌失措地抱著孩子去醫院,途中,孩子暈倒了兩次。
當我到達醫院時,醫生說燒傷很嚴重,我至少要住院15天。
此外,您需要綁住手腳。
因為當時女兒才一歲半,沒有自制力。
晴天霹靂。 我驚慌失措地問醫生我可以進去照顧孩子嗎? 你能陪在她身邊嗎? 孩子還那麼小,恐怕她會害怕。
醫生搖了搖頭,說:你一天只能進去30分鐘,其餘時間病人家屬只能在外面,考慮到細菌感染。
我在醫院的走廊裡,隔著房間的玻璃,聽著房間裡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
我焦急地在原地來回踱步,討厭自己的粗心大意。
我希望我是那個躺在醫院病床上,被開水燙傷的人。
這時,父親也上樓了,他帶著厚厚的一摞清單戰戰兢兢地回來了,紅著眼睛站在那裡,像個犯了錯的孩子,不敢直視我。
傍晚,我和家人輪流,回家換衣服。
然後,我看到了我家裡掉在地上的水杯。
我心裡感到羞愧、痛苦和懊惱。
作為一名設計師,我獲得了120多個國內外設計獎項,完成了近3000個客戶專案。
但最終,我連自己的孩子都保護不了。
我不好意思稱自己為設計師?
我的心“碎了”。 我開始懷疑自己。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我才有了痛苦的經歷,真正感受到了“使用者視角”。
我意識到還有很多未滿足的使用者需求和場景。
例如,乙個簡單的“水杯”。
這麼多年,為什麼市面上只有“水杯”和“保溫杯”,卻沒有“清涼杯”的品類?
難道沒有人被沸水燙傷過嗎?
顯然,這是乙個不可能的答案。
因為我的女兒,她剛剛經歷過這樣的事情。
其實,甚至在我小時候,我也曾經被燒傷過,我問過身邊的朋友,我的同事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誰的小孩子小時候不調皮?
我想到了醫院的燙傷科,我女兒幾乎都去了那裡。
在走廊裡禱告的父母臉上寫滿了痛苦和悔恨。
乙個小杯子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從使用者價值中尋找產品價值,如何意識到對世界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當時我心裡也有乙個想法:讓世上的孩子在喝水時不再被熱水燙傷
所以,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製作了乙個 55 度的杯子。
在這個杯子裡,你把100度的熱水倒進去,搖晃十次,或者靜置一分鐘,就可以把水從100度降到55度。
產品一經推出,就擊中了覺醒的需求,受到母嬰們的喜愛,成為爆款產品,當年銷售額近50億元。
這些對產品理念的思考和理解,逐漸形成了產品的三種觀點:
產品使用者觀、產品價值觀、產品世界觀。
產品使用者觀、產品價值觀、產品世界觀。
什麼是產品使用者檢視?
就是從使用者的角度,從底層邏輯出發思考
誰是使用者? 使用者在哪裡? 使用者的痛點是什麼? 什麼是使用者價值?
現在是個人崛起的時代,也是需要的時代。
當我們談論設計產品時,我們談論的是以下本質: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賈偉老師舉了乙個例子。
想想我們以前是怎麼打車的?
那是智慧型手機和叫車應用程式出現的時代。
冬天的縣城裡,寒風凜冽,路上布滿了冰碴,灰濛濛的天空飄著鵝毛雪,一位母親站在路邊,帶著孩子,孩子冷得小臉紅了,身體瑟瑟發抖,哭聲不絕於耳。
雪飄落在我母親的臉上。
母親一邊看著遠方,一邊低聲對孩子說,希望盡快看到駛來的計程車。
多年來,一直都是這樣。
人們找車,而不是車找人。
看來很多人早就習待在原地,揮手攔車。
但是為什麼人們必須把車停在路邊呢?
為什麼不能在室內發計程車需求,讓司機主動接單?
Uber 的創始人看到了這個痛點,並建立了像 Uber 一樣的線上叫車軟體服務。
有時,我會反思很多。
我也每天都打車,有時打不到計程車。
我也看到了老人和孕婦乘坐計程車的困難。
為什麼我沒有培養這種同理心?
就 Uber 而言,技術並不是最關鍵的,所有的根源都來自同理心和同情心,也就是使用者視角。
在你眼裡,能看到群體的痛點嗎? 你想幫助這個小組解決這個痛點嗎?
你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嗎?
當你看到別人的困難時,你是否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想幫助他們?
你能感受到某人的痛苦,你想安慰他,也許可以成為朋友。
你可以看到幾萬人,甚至幾百萬人、幾千萬人的痛點,並沒有冷眼旁觀,而是選擇低頭解決行業低效環節,解決人群痛點,那麼你可能會背負更大的社會責任,撬動巨大的市場。
它需要同理心和同情心。 同情心是需要的。
換個角度,把人當人,就是產品使用者的觀點。
嗯,什麼是"產品價值"這?
產品的價值,說了算的不是公司,而是使用者的想法。
賈偉老師舉了乙個例子。
當我剛開始創業時,我接到了乙個設計指甲鉗的專案。
你可能會想,有什麼東西可以設計指甲刀這樣常見的東西?
這款指甲刀與眾不同,客戶價格為40元。
40元? 許多人可能會想:
我自己用的指甲刀只有幾塊錢。
這麼貴的指甲刀真的有市場嗎?
然後,我開始去市場,結果令人難以置信。
市面上的**指甲刀其實並不是稀缺品種,我還看到價格2000元的指甲刀不到半小時就賣完了。
這件事對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於是,我重新包裝了指甲刀,選擇了小牛皮作為材料,為他們穿上了一套衣服,並設計了不同的顏色,產品輕巧小巧,時尚優雅,一經推出就迅速成為市場爆款,還獲得了紅點獎。
一把小小的指甲刀,顛覆了我對產品價值的理解。
一把指甲刀要3-5元,滿足基本功能需求。
一把指甲刀要30-50元,滿足了對品質生活的追求。
觀念的轉變讓我看到了產品設計的機會。
創造什麼樣的產品價值,由需要滿足的使用者來定義。
換言之,產品的價值,其實就是使用者體驗的價值。
從企業端來說,它被稱為乙個痛點到乙個賣點。
從使用者端來看,乙個好的產品必須具備5個核心價值:更健康、更高效、更好看、更有文化感、更便宜。
這是乙個比較普世的產品價值。
這 5 個值是唯一的嗎? 沒有。
我認為不同行業有第 6、7、8 個。
但我認為這五個是抽象的核心價值觀。
我甚至用這 5 個值來評價與我們合作的公司。
只有建立底層產品的真實使用者檢視,才能構建真正的產品價值,從頭到尾,到頭才結束。
那麼什麼是產品“世界觀”呢?
也就是說,從過去到未來,你是否從足夠高的角度看待問題? 是否足夠徹底地思考問題? 問題離得夠遠嗎?
團隊是否願意與你合作,使用者是否願意為你的產品買單,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是否建立了乙個正確、巨集大、深遠的世界觀。
如果我們有使用者觀和價值觀,我們能做出改變世界的產品嗎? 每件產品都會改變世界嗎?
答案是否定的。
為什麼? 因為你還需要有乙個世界觀。
乙個改變世界的產品需要構建乙個世界觀,乙個產品就是乙個世界。
就像愛迪生發明了燈泡,把人類帶入了照明時代; 卡爾·本茨(Carl Benz)和戴姆勒(Daimler)發明了汽車,徹底改變了傳統的郵政運輸業。 在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發明了第一台計算機之後,它實現了從大型機到微型計算機的飛躍,從台式電腦、膝上型電腦、平板電腦到現在的智慧型手機。
他們已經從對使用者的“同理心”變成了對世界的“同情”。
這些例子說明了產品的世界觀,它需要創造的初衷和改變世界的決心。
這種世界觀培養了對未來的意識和深刻思考,並要求從上帝的角度看待人類的過去和現在。
要做某件事,使用者檢視決定了它能不能做,價值觀決定了它能不能做,世界觀決定了它是否可以做大做強,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
三種觀點都是正確的,怎麼做呢?
賈偉先生說,你可以從5個方面創造產品。
這5個方面是什麼?
使用者視角、使用者場景、使用者共創、使用者服務、使用者體驗。
讓我們一一談談。
什麼是“使用者視角”?
從使用者的角度思考。
不難理解,使用者是核心,但具體實踐起來,就容易出現問題。
賈偉老師舉了乙個例子。
週末,你和朋友一起去購物,準備買東西。
一走進商店,店員就迫不及待地向你展示他們的產品,滔滔不絕地談論這個新功能,那個**交易。
但是你注意到了嗎?
這些演示是從賣方的角度進行的,他們並沒有真正從您(買方)的角度思考。 消費者會下意識地感到牴觸。
相反,如果店員先微笑著向你打招呼,就很容易問你今天在尋找什麼,或者你對什麼特別感興趣。
他們會了解您的需求和偏好,然後根據這些資訊向您推薦產品。
感覺完全不同嗎?
簡單來說,“使用者視角”就是: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關注他們“想要”什麼,而不是簡單的“你想給什麼”。
如果有使用者視角,那麼就有企業視角和消費者視角。
什麼是企業視角?
企業的得失永遠是第一位的,我有好的產品,好的技術,我有多少資質,總之,我很優秀。
一些公司創始人還會炫耀產品引數和技術,使用者可以在迷霧中聽到。
但這與消費者有什麼關係呢? 它真的幫助我解決了問題嗎?
什麼是消費者視角?
我是乙個企業主,我當然可以為您提供好的產品和良好的服務,但是,這一切都基於乙個前提:你必須為服務付費,你必須和我一起花錢。
看到區別了嗎?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它是買賣。 使用者的角度是朋友。
你不會告訴你的朋友,你必須邀請我吃飯,然後我才能幫助你。
當你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就有可能看到使用者的痛點。
痛點有五種型別:痛點、可愛點、笑點、淚點、酷點。
在您的腦海中,您可能還記得一些曾經風靡一時的產品。
然而,很少有能繼續受到大家追捧的。
大多數產品,如鮮花,曾經很漂亮,但很快就會消失。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關鍵在於這些產品是否真的擊中了使用者最“痛”的點,找到痛點產生共鳴。
如果乙個產品真的解決了使用者的一大痛點,那麼它自然會火爆很長一段時間。
否則,再受歡迎,也只是曇花一現。
能與痛點產生共鳴,產品能成為現象級產品,進而破圈。
什麼是痛點共振?
痛點共鳴是直擊人性底層的需求,可能只是為某個垂直類群設計的,但最終卻受到了廣大使用者的歡迎。
比如開頭提到的55度杯的故事。
這個杯子不僅僅是乙個杯子,它其實是有溫度和愛的。
這種愛體現在父母對孩子的關心上,也體現在父母的憂慮上:
害怕孩子受到傷害,為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他願意用盡一切手段。
即使你很累很辛苦,你也沒有抱怨。
要知道,能引起大家共鳴的痛點,往往是市場上還沒有觸及的新概念。
以杯子為例,市面上的杯子種類繁多,最常見的可能是保溫杯,但你可能以前沒有聽說過冷卻杯。
所以當55度杯出現時,直接擊中了使用者的需求,開闢了乙個全新的品類。
其實,這其中還有另乙個關鍵詞——創新。
當我們在尋找痛點時,我們必須把這個問題想清楚:
這個痛點是乙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嗎?
用這個痛點做成的產品,能不能形成乙個新的品類?
只有找到正確的使用者視角,才能找到正確的使用者場景,才會有使用者共創、使用者服務、使用者體驗。
說完使用者視角,我們再來看一下“使用者場景”。
什麼是“使用者場景”?
如果我們想做出乙個好的產品,我們需要在特定的場景中考慮產品。
使用者在什麼情況下使用您的產品並產生特定需求?
我們不能在上下文之外尋找使用者需求。
賈偉老師舉了乙個例子。
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說,沒有問題,吃個火鍋解決不了。
如果有,那麼還有兩個。
在寒冷的冬夜,很多人能認識幾個好朋友,圍坐在一起吃一頓熱氣騰騰的火鍋,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但對於一些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來說,他們想吃火鍋,卻不好意思乙個人去。
如果你乙個人去吃飯,你就吃不完了。
現在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居家了,週末想躺在家裡,開啟投影儀,看電影,點外賣。
你發現了嗎? 這些其實都是場景痛點。
有人說,如果寂寞分級,乙個人去吃火鍋,絕對可以名列前茅**。
很少有人能拒絕火鍋的美味。
但很少有人愛上孤獨的味道。
慵懶、居家、貪吃、孤獨,能夠隨時隨地在家享受美食,這些其實都是未被滿足的痛點。
那麼,為什麼不創造一種新的火鍋形式呢?
例如,自熱式小火鍋。
賈偉老師說:我們與海底撈合作開發了一款一人自熱小火鍋,並將海底撈的服務理念融入到這款火鍋設計中。
傳統火鍋的消費需要洗菜、洗鍋、生火、開水、涮涮鍋等多個步驟,非常繁瑣,聽著就頭大。
如何為使用者提供簡單高效的服務?
我們將吃火鍋的過程簡化為五個步驟:
第一步是開啟蓋子,將食材放入上部盒子中。
第二步,開啟基料包,將基料慢慢倒入上層飯盒中,加水至刻度標記。
第三步,撕下加熱袋的透明外袋,放入底層箱體中,向注水線或加熱袋2 3中加入冷水。
第四步,將上盒放入底盒中,蓋上蓋子,加熱包開始加熱,12或15分鐘後,火鍋就完成了;
第 5 步:開啟蓋子,攪拌均勻即可享用。
並打磨每乙個細節,比如筷子的長度、握持方式、公升起時蒸汽會不會燙手、食材怎麼放、水怎麼放等等。
您不必等待美味,您可以隨時享用。 讓乙個人在家中隨時隨地享受火鍋的美味。
這款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使用者的追捧,成為海底撈火鍋品牌的熱門品類,不到一年的銷售額就突破了4億元。
除了自熱火鍋,生活中還有很多未被滿足的需求,需要我們用心去探索。
記住這句話:恆定的使用者,流暢的場景。
發現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洞察現場的需求,這些細節,就有機會,也有錢。
當你發現需求並看到場景時,你可以做一件事。
怎麼了? 使用者共創。
什麼是使用者共創?
過去,當一家公司開發產品時,它通常由設計師和產品經理領導。
使用者只是商品的被動購買者,不參與產品的創造。
但現在,我們正處於從大規模標準化生產向個性化服務轉變的前夜。
誰能快速切換到使用者視角,挖掘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誰就能夠抓住市場先機。
賈偉先生舉了幾個來自商界的例子:
例如,小公尺。 在設計互動方式上,小公尺允許使用者參與手機的設計,並提出自己的意見。
該專案最初有 100 名參與者,但逐漸擴充套件到 1,000 人,最終達到 3000 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使用者中的大多數最終都成為了小公尺手機的忠實粉絲。
例如,美容。 美的打造了使用者自創品牌Bugu,使用者可以參與產品從產品創作、開發設計到最終運營的全過程。
比如江小白。 江小白公布了使用者自創產品“檸檬起泡酒”在天貓店鋪前兩個月的銷售情況,同時與在場的使用者分享了產品銷售的部分利潤,讓每一位參加會議的使用者都得到了183386 美元現金獎勵。
當你發現乙個痛點時,你如何開發這個產品?
其中乙個核心操作是使用者共同建立。
你可以大規模地徵求使用者的意見,從反饋、創意、願景、體驗、品牌到優化,讓使用者參與到產品創作的全過程中,通過他們的表達獲得使用者最直接、最核心的需求。
把主權交到使用者手中,就是使用者共創。
但共同創造產品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產品製作完成後,您還需要使用者服務。
什麼是使用者服務?
很多人可能認為我會以這種方式服務。 但這裡的服務並不是指某一點的服務,而是指“服務流”。
那是什麼意思?
賈偉老師舉了乙個例子。
就像烤箱一樣。 烤箱是一種非常傳統的產品。
從功能和風格的角度來看,其實無非就是那些圖案。
許多製造商在這些功能上展開激烈競爭,利潤越來越薄。
一位客戶找到我,他對如何創造一種與眾不同的產品感到困惑。
很多人可能會想,烤箱,把東西烤好,我賣產品,這不就是天生好的服務嗎?
這確實是乙個比較傳統的想法。
這似乎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如果每個人都是這樣想的呢?
當每個製造商都在考慮如何把東西烤好時,“烤得好”似乎是必須的,而不是具有鮮明特色的差異化點。
如果從使用者服務的角度來考慮呢?
有一次,我發現很多媽媽在烤完東西後都會用手機拍**的照片,而且從來不厭倦。
這就是它變得有趣的地方。
烤箱烤好吃,為什麼要拍**?
很多媽媽認為我不只是在烘焙,我是在記錄創造和分享的樂趣。
與其說是在烘烤一塊食物,不如說是在打磨一件作品。
年輕人也是,如果自己做小蛋糕和甜點,也特別想拍拍分享給別人炫耀。
你看,我可以做出如此美麗和美味的東西。
這樣一來,我就是乙個有德行的人,或者更確切地說,我是乙個熱愛生活的人。
從這個小小的洞察中,我們可以看出烤箱其實有了新的使用場景。
烤箱可以成為幫助人們記錄燒烤食物過程和記錄心情的工具。
那麼,您如何幫助使用者呢?
比如有些年紀大的媽媽對編輯軟體不是很熟悉,那麼烤箱可以配備攝像頭嗎?
自動記錄這種食物烘烤的美好過程,並可自動剪輯成片。
這樣一來,烤箱就不再只是乙個烤箱了。
烤箱成為一家人生活的伴侶,場景記錄器,舒緩心情,美好生活的記錄者,施展才華的助手。
過去,產品從工廠生產到終端銷售,所有銷售閉環基本完成。
未來產品的銷售並不意味著服務的結束,而是服務的開始。
使用者服務不再是乙個單一的點,而是乙個過程。
同時,你必須意識到,你所銷售的實際上並不是乙個產品,而是乙個服務流。 在整個服務的全過程中,可以挖掘的要點很多。
把這幾點挖出來,接下來就是做好使用者體驗了。
體驗就是使用者
什麼是使用者體驗?
賈偉老師說,經常被問到乙個問題:
什麼是好的產品?如何做出好的產品?為什麼有些產品在激烈的營銷中卻賣不出去?
為什麼有些產品,無論多麼強大,在使用者心目中仍然做不了好產品?
在許多情況下,這一切都與使用者體驗有關。
如今好的產品之所以能贏得使用者的青睞,激勵人們花錢,並不完全是因為它們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它們可以激發使用者的興趣,為使用者帶來不同的體驗。
賈偉老師舉了乙個例子。
在過去,床是睡覺的地方。
躺下睡覺。
然而,新增使用者體驗思維是另一回事。
例如,一張借助數字技術的床可以詳細記錄使用者的睡眠狀態,例如晚上翻身多少次,晚上起床多少次,腰椎是否受力均勻等等。
然後生成睡眠報告,並定期根據這些睡眠報告,對床的功能進行調整和優化,使使用者的睡眠體驗更上一層樓。
這時,你不僅擁有一張美觀舒適的床,還有乙個智慧型助手,可以密切關注你的睡眠質量,幫助你調整到最佳狀態。
從千人體驗到千人體驗,打造數字時代的超凡體驗。
加上使用者體驗的思考後,商家賣的不再是一張床,而是系統化的家庭睡眠服務解決方案。
很多時候,使用者真正需要的不是產品,而是直擊人心的服務。
想要聚集使用者,首先需要做好體驗。
在這個經驗至上的時代,使用者體驗甚至可以決定產品的生死。
綜上所述:人有三種觀點,有好的產品。
產品的三個檢視是什麼?產品使用者觀、產品價值觀、產品世界觀。
產品使用者觀是完全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從底層邏輯出發思考
誰是使用者? 使用者在哪裡? 使用者的痛點是什麼? 什麼是使用者價值?
產品“價值”,產品的價值是什麼?產品的價值由使用者定義。
因此,產品的價值就是使用者體驗的價值。
真正能打動人心的設計,應該是充滿愛與溫暖的設計,也是充滿普世的慈悲與悲憫之情的設計。
如何打造乙個好的產品?
使用者視角、使用者場景、使用者共創、使用者服務、使用者體驗。
這是構建使用者檢視不可或缺的五個模組。
做產品的核心是“求真”,找到真實的使用者,挖掘真實的痛點,創造真實的場景。
當你有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時,你就有了使用者檢視;
當你有能力知道使用者需要什麼時,你就有了價值;
當你在底層擁有對世界的愛時,你就有了世界觀。
這三樣東西對於製造產品是必不可少的。
同時,必須有同理心和同情心。
這是賈偉先生作為產品人、創業者的思考。
感謝賈偉先生的分享。
我也希望每一位創業者都能做出真正個性化和充滿愛心的產品。
文章為作者獨立意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