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碧桂園高管集體減薪的訊息引起了不少關注。 楊慧妍、莫斌、楊子英、陳冲等高管主動要求減薪,年薪從調整前的百萬元下降到只有12萬元。 同時,他們放棄了一系列福利,如行政用車分配、行政體檢報銷、行政免費食堂等。
此舉被外界解讀為碧桂園家族履行承諾,也被視為高管們對公司的羞澀之舞。 雖然這樣的減薪聽起來很感人,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膚淺、響亮和低階的公關策略。 在此之前,高管們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他們的生活質量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重要的是,對於買房困難的普通人來說,高管的減薪並沒有根本改變。 因此,雖然這次高管集體減薪具有一定的示範效應,但其實際效果可能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碧桂園高管決定減薪的背後,其實是有對債務問題的擔憂。 碧桂園半年度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碧桂園的流動負債已達12萬億元。 這意味著公司面臨嚴峻的債務壓力,高管的減薪也是為了減輕公司的財務負擔。 然而,債務問題不能通過高管減薪完全解決,需要更廣泛的改革和調整才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性。
長期以來,房地產巨頭一直被外界視為“吸血鬼”,利用各種手段獲取利潤。 他們不僅從購房者那裡收錢,還通過非法借貸從銀行取錢,他們為追求和擴大財富而瘋狂。 然而,這種快速獲得財富的方式是不可持續的,它往往導致過度依賴借貸和借款,並最終導致高額債務。
恆大集團與碧桂園類似,就是乙個生動的例子。 由於其過度擴張和借貸,導致大量爛尾樓,給無數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然而,有趣的是,我們對碧桂園欠的爛尾樓問題知之甚少。 資料顯示,碧桂園的爛尾樓數量是恆大的三倍多。 這意味著更多的家庭受到影響並陷入其中。
房地產巨頭高管集體減薪的背後,凸顯了他們的債務問題和整個行業的困境。 雖然減薪作為一種模範行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企業家和高管的社會責任感,但還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
經過深思熟慮,我認為企業需要將思維從單一的財富和擴張路徑轉向可持續發展路徑。 這意味著企業需要更加注重風險控制,避免過度依賴借貸,避免高負債風險。 同時,企業應更加注重提供優質的房地產產品和服務,為購房者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 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綜上所述,碧桂園高管集體減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示範作用,但實際影響有限。 房地產巨頭在追求財富和擴張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風險控制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因此,企業需要思考一條更全面、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才能取得長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