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至12月12日舉行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圓滿落幕。 12月13日,畢馬威中國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主管合夥人沈穎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本次會議是修訂全球氣候行動路線的重要契機,也是全球治理多邊程序的里程碑。
沈瑩認為,COP28氣候“損失與損害”協議的正式批准發出了非常積極的訊號,但總金額仍然非常有限,資金是推動氣候行動的重要力量。 全球能源轉型是必然趨勢,技術創新應成為加快能源轉型的核心。
沈瑩表示,中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呈現出積極的發展態勢。 未來,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與資訊披露程序仍存在較大提公升空間,重點關注資訊披露框架、資料質量、重要性評估、利益相關方參與等。
COP是修改全球氣候行動程序的重要機會。
貝殼財經:COP28已經落下帷幕,您參加大會後有什麼感受和啟發?
沈瑩:今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巴黎協定》下進行了首次“全球盤點”,以反映全球氣候行動的實際進展,充分了解各國在溫室氣體減排和融資方面的差距,這是修訂全球氣候行動路線的重要契機,也是全球治理多邊程序的里程碑。 同時,會議期間宣布了一系列關於國際合作的承諾和宣言,向國際社會發出了注重行動與合作的積極訊號。 事實勝於雄辯。 國際社會需要在落實減緩、適應、氣候融資等重要問題承諾方面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使全球氣候治理和長期氣候願景成為現實。
貝殼財經:關於COP28,您還記得哪些論壇或話題?為什麼?
沈瑩:首先是能源轉型。 有證據表明,目前的全球減排量不足以滿足《巴黎協定》15攝氏度的目標讓我們意識到與全球目標的巨大差距以及能源轉型的緊迫性。 為此,我們必須加快行動,推進可再生能源和新興低碳技術的發展,目標是從現在到2024年將可再生能源容量增加兩倍。 然而,能源轉型並非一蹴而就,需要考慮技術的成熟度、可靠性和經濟性,以及能源的穩定性、安全性和經濟性。 能源轉型:技術路徑選擇和創新是關鍵。
能源轉型需要大量的財政支援。 這是COP28的另乙個重點:“兌現舊承諾,制定新的氣候融資框架”。 我們認為,向淨零轉型需要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的融合與發展,推動轉型金融將是加快高排放行業低碳綠色轉型的關鍵。 我們相信,隨著碳減排路徑日趨清晰,轉型金融全行業標準規範的建立和完善,轉型金融將釋放出氣候投融資的更多活力。
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呈現積極向好的發展態勢。
貝殼財經:您如何看待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在COP28中的表現?中國企業的優勢是什麼?
神穎:COP28期間,中國代表團在藍區舉辦了一系列“中國角”活動,就生態文明建設、氣候變化政策行動與國際合作、公正轉型與可持續發展、能源轉型等100餘場邊會活動,充分展示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和成果。 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多邊主義,彰顯大國擔當。
大會期間,中國企業積極參與“中國角”系列活動,展示自身在實施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的突出成果和能力創新,加強與國際同行的交流與對話,發起多項助力全球氣候行動的舉措,充分彰顯了中國企業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感和信心。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中國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面臨的諸多挑戰,包括缺乏一致的標準和評價體系、ESG資訊量化與披露、**連鎖風險與管理、數位化能力等,凸顯了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重要性。
貝殼財經:近年來,中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如何?有什麼改進空間?
沈瑩:中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呈現出積極的發展態勢。 畢馬威資料顯示,中國前100家最大企業(N100公司)的ESG披露率從2024年的78%提公升至2024年的89%,達到國際水平。 然而,由於國內缺乏系統、規範、清晰、可量化的ESG資訊披露標準供企業參考和遵守,國內大多數企業的ESG資訊披露現狀仍主要以自願披露或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為主,以宣傳企業社會公益活動的發展情況。
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發布了《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發展披露準則》,這預示著從全球一致的報告口號轉變為現實。 未來,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與資訊披露程序仍存在較大提公升空間,重點關注資訊披露框架、資料質量、重要性評估、利益相關方參與等。 除了滿足監管合規和“雙碳”目標要求外,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將幫助企業挖掘潛在價值和韌性,打造差異化的品牌優勢。 此外,高質量的ESG披露可以幫助企業向利益相關者傳達其可持續發展願景和機遇,同時也是企業從市場獲得融資的關鍵。
金融是氣候行動的重要力量。
貝殼財經:COP28氣候“損失與損害”協議正式獲批,有哪些影響和變化?
神瑩:去年在埃及舉行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決定設立損失和損害機制並實施“損失損害”(Loss and Damage**),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和損害提供資金支援。 今年COP28首日,通過了關於損失損害財務機制執行的決議,明確了執行主體和治理機制。
這無疑是乙個重要的發展,並發出了乙個非常積極的訊號。 然而,與應對損失和損害的全球資金需求相比,這一總數迄今為止是有限的,而且與它試圖解決的需求規模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預計這些籌資安排今後將得到明確執行,這些安排將是可持續的,並將有效運作,以確保發展中國家獲得財政支援,以應對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
貝殼財經:目前,氣候融資有哪些障礙,又該如何破解?COP28的氣候融資是否按預期進行?
沈瑩:融資是氣候行動的重要力量。 根據公開資訊,在COP28的前四天,已經獲得了數百億美元的承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包括對損失和損害的承諾**和氣候融資,如阿聯發起的私人氣候**,預計將在加速全球氣候行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然而,全球氣候融資規模遠低於預期。 發展中國家對資金的需求尤為迫切。
因此,如何縮小氣候資金缺口成為重要課題,包括清潔能源投資、氣候適應、損失和損害等融資需求。 在此過程中,我們認為應推動全面準確的資料、全球標準和金融能力建設,以支援氣候投融資的發展。 同時,我們要通過統一的標準和可信的資料,避免漂綠,充分發揮民間在氣候融資和投資中的關鍵作用。
加快能源轉型應將技術創新置於其核心。
貝殼財經:近年來,能源轉型備受關注,當前能源轉型有哪些誤區或侷限?應該如何調整?
沈瑩:我們深知,全球能源轉型正在進行中,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已經偏離了實現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道路。 為了保證 1到2024年,到2024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將增加兩倍,5°C氣候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然而,在不到七年的時間內實現這一增長目標將是乙個巨大的挑戰。
正如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7 (SDG7) 所概述的那樣,能源轉型需要以人為本,即到 2030 年讓所有人都能獲得負擔得起的、可靠的、可持續的現代能源。 我們認為,加快能源轉型應將技術創新置於其核心位置。
能源轉型的核心挑戰和制約因素在於如何保證能源安全、經濟可行性、綠色低碳之間的平衡,在安全可靠替代新能源的基礎上逐步退出傳統能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支撐。
貝殼財經:如何兼顧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與能源安全?
沈瑩:科學規劃、統籌協調低碳轉型發展和能源安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體系,是實現“雙碳”目標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能源轉型是乙個長期而漸進的過程。 這就要求我們把握能源轉型的節奏,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建後破”的原則,實現不同能源型別之間的平穩韌性轉型。
中國為全球能源轉型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部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目前,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已超過燃煤電廠,這是能源轉型的重大轉變。 未來,隨著大規模儲能、智慧型電網、虛擬電廠等領域一系列技術的突破和商業化,中國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將進一步加快,支撐全球可再生能源迴圈翻倍的目標。
貝殼財經:你提到“加大對可再生能源和新興低碳技術的投入”,目前大家在這方面的投入情況如何?哪些技術可能會變得無處不在?
神穎:中國積極部署氫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新興低碳負碳技術全產業鏈發展,將有力支撐“雙碳”目標的實現。 這些新興的低碳技術將真正為能源轉型和創新帶來機遇,但其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距離大規模商業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因此,我們建議將支援創新放在核心位置,包括政策、資本、市場和行業等方面的一系列支援措施。
新京報殼牌財經記者 陳偉成。
編輯:嶽彩洲。
劉寶慶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