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沒想過李連杰會帶著這樣的訊息回到我們的視野。
11月 29, 2023.
李連杰在宣傳新書時透露,他已經向妻子李志交代了善後事,死後不會立碑、不舉行葬禮。
而在這個時候。 距離他上一次“死亡”的訊息傳出還不到乙個月。
在我們的印象中,李連杰從來都不是這麼“脆弱”的人,他是功夫皇帝,是青春的覺遠,是正義敬畏的黃飛鴻,是古怪的方詩雨,是深情的陳震,還有整天問“誰是天津第一”的霍元甲。
但現實是,在如今的網路上,“李連杰殘疾了”、“李連杰在輪椅上度過了後半生”、“李連杰去世”等謠言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出。
被殺“太多次了。
以至於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一直傳言只有李連杰“死了”?為什麼你被謠言騙了那麼多次,大家看到這樣的訊息都會感到緊張?
所以這幾天,Sir重溫了一些李連杰的代表性電影。
尤其是《從前》。
小時候,很多人都會把他當成偶像、民族英雄。
但今天重看這部電影,才發現動作明星太多了,而李連杰最特別的其實是:
他和我們之間的距離。
在他的新書中,他有一句話:“我是存在還是死亡都無關緊要。 ”
你看不起生死嗎?
但既然是一本書,又是對大眾的表達,這句話還有另外一層含義:
“這根本不重要。 ”
2024年,年僅19歲的李連杰曾給阿成的父親鍾欣彤寫信。
在信中,他談到了自己對功夫片的定義:
只有振奮中華威,壯大民族誌,教人心向上,才能稱得上功夫片“,而其他的”只能叫格鬥片”。
言辭激烈。
你幾乎可以看到他8年後出演《從前》時的精神氣質。
黃飛鴻當年是什麼樣子的?
在香港電影史上,飾演黃飛鴻最多的演員無疑是關德興。
這是最接近“黃飛鴻”歷史形象的一部。
他風度翩翩,扮演南泉,他不是功夫師傅,而是更注重教徒弟,甚至有時遇到粗魯的對待,他也會憤憤不平。
關德興版黃飛鴻。
現實主義確實是現實主義。
但在後人眼中,難免迂腐。
就像2024年,在重啟《黃飛鴻少林拳》中,黃飛鴻一味忍耐,強調“以德說服人”,直到徒弟慘死,他不得不採取行動。
這讓現代觀眾難以忍受。
然後呢。 成龍的《醉拳》系列與其說是重塑“活潑”少年黃飛鴻的形象,不如說他只是在利用黃飛鴻的人氣,嘗試自己的功夫喜劇路線。
黃飛鴻在這裡可不是一代宗師。
這是乙個有正義感的黑幫。
成龍版的黃飛鴻。
劉家輝的《武俠》,表面上是關德興和成龍版“合成”的產物,講述的是勇敢無情的少年黃飛鴻的宗師之路。
但說實話。 片中的黃飛鴻並不重要,導演劉家良只想說“規矩”二字。
劉家輝版的黃飛鴻。
直到李連杰到來,一切才恍然大合。
它摒棄了黃飛鴻常見的迂腐、衝動等缺點,而是賦予他乙個傳統儒家知識分子的形象,身穿長袍,帶著苦惱感,符合現代審美,更具有歷史反思力。
徐克把它放在乙個亂世裡。
它建構了具有現代意識的“民族英雄”的人性化形象。
這當然離不開李連杰的個人形象。
李連杰年輕時非常“積極”。
劍眉和星光熠熠的眼睛。 在端正的五官中,也有一種精緻的稚嫩感。
再加上他五次獲得全國武術冠軍的身份,他的動作和姿勢瀟灑優美,其實很符合中國人對“俠義”二字的想象。
Once Upon a Time“開啟。
黃飛鴻帶著“男人要自強不息”的**,帶領民兵在海邊練武。
莫名其妙,讓人感覺自己像個宗師。
但更重要的是。
其實,依舊是李連杰一貫的精神氣質。
就像開頭提到的那封信一樣,在他身上,你可以看到一種無法解釋的使命感。
他是體育學校的好學生,耐心地教導年輕一代,進入電影圈時是個好演員,立志推廣中國武術。
他似乎總是有更大的追求。
這讓Sir想起了《少林寺》結尾的對話,也就是寺院裡高僧與覺源的對話。
裡面有一句話,是老和尚問覺淵:生命的盡頭,不行,你今天能扛住嗎?
覺媛回頭看了一眼從柱子後面探出身子的牧羊女,用顫抖的聲音回答道
是的。 他不喜歡牧羊女嗎?
喜歡。 但面對更大的追求,面對親國情懷,他只能犧牲小小的愛情。
這難道不是我們理想中的民族英雄形象嗎?
尤其是對於90年代的內地觀眾來說,有很大的認同感,那個時代是充滿生機的,可以接受的“俠義”不會是迂腐的老紳士(太老套),也不會是倔強的黑幫(太吝嗇)。
傳統的騎士精神,在影視的再加工下,成為當代意識形態的主導符號。
就像李連杰後來回憶的那樣,當時演完黃飛鴻後,一到香港,就有人叫他黃師傅。
黃飛鴻是李連杰,李連杰也是黃飛鴻。
《黃飛鴻》系列的前三部豆瓣評分均在8分以上。
為什麼這麼高?
因為在其中,你不僅能看到李連杰塑造的武術大師形象,還能看到乙個時代的寓言,以及夾在中西方之間的民族反思。
而這些想法,都落在了黃飛鴻的形象上。
該系列三部電影的故事發生,從第一部的佛山,到第二部的省會廣州,最後到第三部的省會北京。
這種模式正在逐漸擴大。
一步一步地靠近權力中心。
第一部電影的背景是鴉片戰爭之後,當時中國與西方列強簽署了不平等的條約。
那是什麼樣的時代?
電影使用特定的場景來展示它。
在市中心的一家餐館裡,音樂家們正在演奏中國音樂,還傳來了一位外國傳教士帶領一群扎著小辮子的中國青年唱著《哈利路亞》的聲音。
音樂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他們試圖放大自己的演奏,以壓倒外國勢力的衝擊。
雙方在暗中比拼的時候,一旁的僧人也在低聲念阿彌陀佛。
但。 他們的聲音仍然不像港口輪船的哨聲那樣具有穿透力。
已經到來的工業時代正在打破傳統封建社會的大門。
當時的社會秩序是怎樣的?
在電影中,乙個惡霸想找到乙個靠山,找到乙個官方政府不。 他說:
百姓怕衙門,衙門怕鬼子。
用教科書的話來說,就是所謂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但對於普通人來說。
外國人和官員是他們頭頂上的兩座大山,也是兩條路。
除了是武術家,黃飛鴻還有乙個比較傳統的標籤:中醫。
這個醫療中心的治療方法是中醫。
而他的傳統身份同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乙個與他沒有血緣關係的遠房親戚,卻被分成了長輩。
他稱呼這個人為“十三阿姨”,只是因為十三阿姨稱黃飛鴻的父親為姐夫。
更諷刺的是,黃飛鴻的“長輩”留在國外,成為黃飛鴻現代化啟蒙的嚮導。
很多功夫電影塑造的英雄,都是為了讓觀眾找到民族自信。
Once Upon a Time 的區別在於:
功夫是自我的力量,也是價值的危機。
在電影的第一部中,反派顔振東和黃飛鴻被比作功夫。
不惜一切代價出人頭地的嚴振東,被打敗了。
但是黃飛鴻贏了嗎?
影片最後,嚴振東在門外被洋鬼子槍殺。
臨死前,嚴振東對黃飛鴻說:
我們的功夫再好,也打不過洋槍。
哦,是的。 這個時候,黃飛鴻是該笑還是該哭?
“武道宗師”的稱號,似乎變成了某種倔強的尖刺。
由此可見,新人遲早會取代舊人,即使是“第一代宗師”。
那麼,黃飛鴻不是用武功嗎?
在第二部中,黃飛鴻用舊來對付舊。
用功夫來對付功夫。
反派之一是白蓮教教主九宮真人,他宣揚信徒在習“神技”後可以抵抗洋炮和洋炮。
目標是消滅所有外國人和東西。
但是在與黃飛鴻對戰的時候,九宮真人的破綻,卻被黃飛鴻一眼就看穿了。
那就是:不腳踏實地。
世界即將改變,但這些人在反抗的方法上自欺欺人。
白蓮宗所謂的仙人“神技”,不過是煽動人膽的鬼招。
在這樣乙個變化的時代,如果功夫不是外國槍炮的對手,這套鬼招就不能。
而另乙個反派則是甄子丹飾演的納蘭元舒,聽到這個名字就知道自己是滿族貴族。
無論他多麼年輕有為,無論他的武功多麼出眾,他的滿族身份決定了他只能做乙個奴隸,為風雨飄搖的清朝流盡最後一滴血。
所以,黃飛鴻不能放棄武功,因為功夫在這個時候已經成了反抗的手段,是撬開清府的手段。
就連黃飛鴻也代表著老人,那也是一種對老人的懷念。
在電影的第三部中,黃飛鴻破舊造新,因為他知道世界真的變了。
他不僅用攝影機開始拍小電影,還用蒸汽機給包志林生產藥品,還跟十三姨學英語。
那麼青**呢?
他還想舉辦一場獅子王比賽,以顯示國家的威望,從而振興武林,抵禦外敵。
黃飛鴻想破舊創新,但他的“破”並不是要毀掉一切。
因為當他知道有人在這次獅王大賽中刺殺了李鴻章時,黃飛鴻選擇了救他。
他救了乙個老人。
如果要說黃飛鴻站在哪一邊,黃飛鴻其實並沒有站在兩邊。
他救了李鴻章,但最後卻勸告李鴻章:
在小人物看來,我們不能只練武來強身健體,抵禦外敵。
更重要的是,要拓寬百姓的智慧,把智慧和武道融為一體。
這才是國家富國富民之道。
單純的品牌能否改變國家的命運,請三思而後行。
這枚金牌將作為紀念品留給您。
告別。 他幫助了孫溫和盧浩東,但沒有和這群革命者一起去。
他不是外國人,也不是當地的惡霸。
黃飛鴻沒有任何派系。
因為他的形象屬於每乙個中國人。
他掛了鍋來幫助世界。
另一方面,他對朝廷的失望麻木不仁,擔心國難。
獅子王比賽是“喚醒獅子”,而真正的“獅子覺醒”是再次喚醒中國沉睡的獅子,讓人民覺醒。
作為“俠義”李連杰,我們對此很熟悉。 但是李連杰和我們之間的距離是多少?首先,有時間。 沒有什麼值得時間帶來的分離。 李連杰曾經威風凜凜、瀟灑迷人。
電影《中南海保鏢》,但他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卻越高。 每次他出現在鏡頭前,公眾越難以接受這種變化:他老了。 憔悴。
英雄們害怕看到白頭。 但距離,都是被動的嗎?
說到今天,是動不動就炒作的“死亡”謠言。 李連杰很少有新作,幾乎不再公開露面,幾乎所有的話題都充滿了仇恨。 檢視最新評論。 很多人早已因為與原伴侶離婚、國籍變更而譴責李連杰是罪人:每一次“死亡”的傳聞,也是一些人鼓掌的時候。
這兩點對於普通人來說,也許是情有可原的。 但李連杰不能:他曾經是乙個偶像,乙個民族英雄的象徵,他必須是完美的。 李連杰的許多電影都與他部分重疊。 但說到目前最接近李連杰的一部,Sir認為這是一部他沒有出演過的電影:“刺客聶銀娘”。。聶銀娘是誰?她是絕世武林高手,一把羊角匕首,殺人如探究。
但事實上,她並不知道自己是誰。 她是田吉安的青梅竹馬;又是嘉誠公主派來殺田吉安的凶手;她還是聶家的女兒,背負著母親對她的囑咐。
嘉誠公主代表**,田吉安代表小鎮,家庭是她出身的地方。 在每乙個身份的背後,都有一股力量驅使她去完成某種“合法”的使命。 但從來沒有人問過她要做什麼。 她只是乙個不需要思考的殺人犯。
李連杰。 他的武功也用於不同的任務,他們必須完成偉大的功能。 從小,他就是乙個武術神童。 70年代,他精湛的技藝為中美友誼增添了潤滑劑。
基辛格在香港和荷里活與李連杰親切握手,成為銀幕上的功夫皇帝,這是電影票房的絕對保證。 在中國公眾心中,他是自信和榮耀的寄託。 李連杰和聶銀娘的共同困境不是對手。 正是他們沒有對手。 因為它們是“大材料”,所以它們必須是“大用途”。 但是被別人用完了之後,還剩下什麼呢?李連杰曾經說過什麼是真正的功夫:如果乙個人的武功達到頂級水平。
但如果他心裡不懂責任。
如果你不了解人性的這一面。
友誼,親情,愛情,家庭。
他的武功再高,也和動物沒什麼區別。
他只是他被命令的攻擊和防禦工具。
聶銀娘上映時,有一首宣傳曲叫《男人沒有種》。 當聶銀娘收起匕首,拒絕完成暗殺任務時。 她沒有靠在一邊或另一邊。 她摔倒了。 而對於李連杰來說。 他和我們的距離,恰恰在於他帶著種種期待和使命面對自己。 他不想成為一把匕首,在別人手裡打一百槍。 一把匕首,我也想想想我為什麼出鞘。 2024年,李連杰的《狼狗丹尼》。 由呂克·貝松編劇,摩根·弗里曼和鮑勃·霍斯金斯聯合主演,袁和平擔任動作導演。
對於李連杰來說,這部電影讓他完成了最真實的自我表達:“我在31部電影中扮演過拯救世界的英雄。 我真的很喜歡這個角色,它描繪了乙個患有嚴重腦損傷的孩子,他正在接受訓練,像狗一樣長大資訊是反暴力和積極的。 ”但是,這部電影尚未推出。 僅僅因為李連杰戴上了狗項圈,就激起了無數的指責:跪下舔美國人,醜化中國人。
狗在電影中所指的幾乎是野獸般的暴力。 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是丹尼通過友誼和理解的自我救贖和精神成長。 然而,“狗”二字,足以讓很多人大發雷霆。 誰願意談論電影本身?
李連杰的責罵和疏遠,源於他沒有辜負大眾對扮演“光榮偉大”工具人的期望。 每個人都希望看到的是道德的完美。
但他不得不跟隨自己的內心,離婚再婚。 大家都希望看到的是乙個民族英雄,提公升了我們國家的威望。
但他說了一句今天聽起來並不愉快的話:但是當中國人被外國人欺負時。
我們覺得這是一種侮辱。
但是我們的很多動作片都把外國人弄得一團糟。
從來沒有說過侮辱人。
那麼,我們的心有多大呢?
面對世界的文化。
李連杰沒有進一步達到名利巔峰,漸漸淡出了影壇和內地觀眾的視野,並不是因為他再也無法在身體上戰鬥了。
最大的原因又是:
乙個好的工具必須發展自己的意志。 有些是私人的和情緒化的。 比如,他因為妻子李志當時懷孕而辭去了《臥虎藏龍》,李連杰拒絕離開她。
有些是更廣泛的雄心壯志。 例如,設立乙個**,如新書《超越生死》來傳達他對生命和世界的感知......
曾經,他擁有如此多的光環,那些巨集偉的使命和每個人的期望。 該怎麼辦?
李連杰會說,“這根本不重要。 因為真正重要的事情,每個人都應該自己去做,而不是把這個願望寄託在別人身上去實現。
每個人都有一些重要的東西。
我們看到了李連杰的“距離”,其實,他邁出了第一步。
本文**來自網際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