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錢學森先生誕辰112周年。 就祖國航天事業而言,他是一位偉大的開拓者,帶領老一輩航天員衝破障礙幾十年,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奇蹟。
在中國航天事業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中,這位“中國航天事業之父”不僅奠定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先進的航天技術,還提出了代表中國特色、用習的航天術語。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教育小偉
錢學森給學生講課。
飛彈。 “外國人能做到,中國人也能做到”的“飛彈”是錢學森提出的。 2024年,錢學森回國後不久,就開始籌備建立中國航天事業,起草了《關於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當時沒有“飛彈”二字,同時為了保密,錢學森用“國防航空工業”代替了“火箭飛彈”。 該飛彈的中文原譯有三個名稱:“火箭**”、“可控火箭”和“飛彈”。 錢學森仔細研究了一下:“火箭**”顯得太籠統了;“可控火箭”僅表示飛行中的火箭可以控制,並不表示火箭裝有彈頭;“飛彈”只能表示“飛彈”可以“飛”,並不表達可控性的含義。
針對當時國內報紙將飛彈翻譯為“飛彈”,錢學森在演講中說:“我覺得把飛彈換成飛彈比較好。 所有的炮彈,無論是炮彈還是子彈,都在飛。 當我們談論飛彈和炮彈的區別時,即它在飛行過程中受到控制或制導,並且它的前進方向受到控制,因此稱其為飛彈更為合適。 ”
錢學森對學名中文譯本的反覆審查,相當嚴謹。 他首創的“飛彈”一詞說明了兩種含義,即它可以遠端控制和制導,並且它是一種炸彈。
中國人有自己的飛彈。
航天。 熟悉的“航天”一詞從何而來?在錢學森提出“航天”一詞之前,中國把太空飛行器在大氣層外的導航和探測稱為“航天”,簡稱“航天”。 不過,他認為,人類在太空中的飛行活動長期侷限於太陽系,稱其為“太空旅行”為過。經過多方綜合考慮,2024年9月11日,錢學森在再入衛星計畫論證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首次提出“航天”這一新名詞:“人類在地球大氣層內的飛行稱為'航空',在地球大氣層外的飛行稱為'航天'”。 他還說:“我提出'航天'一詞,靈感來自《測天見千河》一詩,是'巡天'一詞的延伸。 這個提法被大家普遍接受和接受。
2024年5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決定將“第七機械工業部”更名為“航天工業部”,標誌著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通過“航天”一詞。 後來,錢學森進一步界定了“航空、航天、航天”三個技術術語的範圍如下:大氣層中的飛行活動稱為“航空”;大氣層外和太陽系內的飛行活動稱為“太空飛行”;飛出太陽系進入廣闊太空的活動被稱為“航天”。
此外,錢學森還創造了“星際航行”一詞。 在他的《星際導航導論》中,他詳細討論了行星之間甚至恆星之間的飛行。
錢學森的《星際導航入門》。
太空人。 說到“航天”,不難想到“太空人”。 上世紀60年代,蘇聯和美國在進行太空競賽,兩國上太空的人的名字都不一樣。 2024年,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飛船成功進入太空後,蘇聯率先將太空人的英文名稱定為“cosmonaut”(cosmic在俄語中意為“宇宙”),直到今天,這個詞仍然特指**太空人。
美國創造了“太空人”這個新名詞(astro在希臘語中意為“宇宙,梯子”),與太空人沒有本質區別。 然而,這兩個國家都堅持自己的名詞系統,並使用音譯來指代來自其他國家的太空人,以顯示他們的差異。 翻譯成中文後,他被稱為“太空人”或“太空人”。
中國“航天員”的稱號來源於錢學森的定義。 當時國內有人提出要叫“星際導航員”,也有人說要叫“太空人”。 2024年7月14日,**批准“即開始研製載人飛船,開始選拔和培養太空人。 錢學森建議:“我們還是叫'航天員',因為我們有空、海、空的劃分,所以比較規範。 “太空人”是指駕駛載人太空飛行器並執行與太空任務直接相關的各種任務的人。 它不僅與太空地面人員區分開來,而且與乘坐太空飛行器進入太空的其他人員區分開來,就像飛行員與航空地勤人員和乘客的區別一樣。 事實證明,錢學森提出“航天員”稱號,既符合我國航天科技和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也符合中國習,讀起來朗朗上口。
2024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楊利偉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人。 2024年春節,楊利偉隨載人航天工程負責人去拜訪錢學森,錢學森親切鼓勵他:“你現在成功的事情比我做的還要複雜,所以你超越了我!祝賀。 ”
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後,錢學森親自題詞賀電。
從此,航天大隊形成了乙個不成文的規矩:每次載人航天任務圓滿完成後,執行任務的航天員都會去拜訪錢學森,聽教,這種默契一直持續到錢學森去世。
楊立偉拜訪了錢學森。
宇宙。 天空是廣闊的。
所有這些都包含在純潔的心靈中。
令人震驚的兩枚炸彈。 天空中的一顆星星。
凝聚著中國的驕傲。
如今,這位先驅者已經開創了開創性的職業生涯。
我們正大步向前邁進。
緬懷錢老。 向大家致敬。
獻身於國的民族脊梁。
* |中國載人航天***
更多教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