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中西方交往迅速恢復,美國、澳大利亞、歐盟等國多位政要訪華。
不久前,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表示,她將於12月初訪問中國,出席一年一度的中歐領導人會晤。 12月5日,馮德萊恩也公開表示,她不會容忍與中國“日益嚴重的不平衡”,但歐盟更願意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馮德萊恩所說的“失衡”指的是中國和歐洲之間的逆差。 根據歐盟公布的資料,2024年,歐盟27國對中國的金額將達到8563億歐元,逆差將達到3957億歐元
2024年的數字尚未公布,但根據目前中歐之間的情況,預計這一數字將大幅擴大。 馮德萊恩宣稱,歐盟今年對中國的**逆差已接近4000億歐元。
事實上,不僅是歐盟,美國在十多年前就經常利用這個問題向中國施壓。
或者可以說,除了澳大利亞等少數幾個銷售礦石和農產品的國家外,西方大部分發達經濟體都對中國有虧損。 **近十幾年來,逆差已成為歐美國家攻擊中國的頭號藉口。
但這裡要注意兩個問題,首先,**赤字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苦難”,也不能與經濟發展水平直接掛鉤,那樣的話,就是乙個常識性錯誤。 **盈餘和赤字主要是由不同的經濟結構造成的。
西方國家幾十年來一直在將製造業轉移到國外,本國只留下了一些高附加值產業,因此**赤字是不可避免的。 或者可以說,**赤字是歐盟自身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 中國也一再表示,不會刻意尋求盈餘。
其次,如果盈餘過多是中國的錯,那麼我們該如何評價中國賣了數億雙襪子換取西方國家飛機的時間呢?當時,我沒有看到歐盟對中國心存感激。
當你盈餘時,你假裝不知道;如果出現赤字,就會給中國潑髒水,以如此奇怪的邏輯,難怪歐美國家解決不了自己的經濟問題。 沒有理性的認知,任何政策都可能偏離。
馮德萊恩此次訪華,將重點討論與中國的赤字問題。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歐盟可以向中國出口更多的高科技產品,這樣一來,就可以在賬面上好看很多。
此外,歐盟還應向中國開放更多市場,以吸引中國企業投資,中國企業如果在歐盟實現本土化經營,將逐步縮小逆差。
但歐盟在現實中是如何運作的呢?正好相反的方向。 中國本來對光刻機等高科技產品需求巨大,但歐盟卻效仿美國,對中國進行限制,無異於切斷了自己的優勢專案
中國企業原本對在歐盟投資有濃厚的興趣,但歐盟許多國家通過立法阻止中國在歐盟投資。
其實這些都是很普遍的經濟常識,歐盟政客和金融**真的不明白嗎?他們當然會這樣做,所以經常有業內人士站出來呼籲歐盟加強與中國的交流與合作,但政客們會假裝不理解。
因為“反對赤字”已經成為歐美政客的口頭禪,攻擊中國是他們的慣常做法。 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了,他們怎麼還能談論它?如果你不談論它,那麼來自**的政客的選票呢?說白了,這件事與中國無關,是歐盟政客自己折騰出來的。
歐盟對中國的心理現在是複雜的,甚至有點扭曲。 中國和歐盟之間沒有衝突,是理想的合作夥伴。
在理智上,歐盟政客知道必須維持與中國的正常關係;但從政治角度來看,他們需要攻擊中國,以維護自己的獨特性並維持自己的政治地位。 馮德萊恩一再表示,與中國的合作應該繼續下去,但也應該降低風險。
去風險是可以的,中國也在去風險。 在美國挑起中美戰爭,擾亂全球經濟秩序後,幾乎整個世界都去風險化了。 但是,當涉及到這個問題時,什麼是去風險?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共同推動技術進步,增強歐盟自身實力,才是真正的去風險化。
簡單地將中國公司排除在外並不是降低風險,而是增加了風險。 歐盟規模小,資源匱乏,抗風險能力差,它應該通過加強與中國的接觸來應對衝擊,而不是為自己築起一堵牆。
客觀地說,馮德萊恩訪華對歐盟來說是乙個機遇。 如果能夠與中國達成一系列協議,為歐盟經濟注入活力,那麼歐盟或許能夠走出目前的困境。 如果繼續和以前一樣,那麼歐盟將繼續遭受經濟衰退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