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世後,兄妹倆經常見面,來來去去,就像父母在世時一樣。
在想象中,血緣紐帶是無窮無盡的。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兄妹再好,也會分開,可能每年過年都很難聚在一起;我們還有乙個微信群,但說話的人不多。
對於親情的變化,戰國哲學家莊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從古人的智慧中,我們可以找到親情破裂的答案,看似不可思議,實則是人性造成的。
前者是末日,中道死在斧瑾中,這個材料也是苦澀的“:在父母去世之前,能力太強的人往往受傷最嚴重。
宋國的楸樹、柏樹、桑樹都鬱鬱蔥蔥。
當這棵樹長到幾英呎高時,有人把它砍下來做木樁。 樹幹有三面粗,用來做柱子蓋房子;當樹幹長大時。
當它厚到七八週時,它就變成了棺材板。
莊子嘆了口氣:“這些樹,如果不能盡孝,隨時都有可能死去,因為這些樹太有用了,以至於招致了災難。 ”
一座山,有很多樹,為什麼是有用的樹,卻一次又一次地受傷?一棵沒用的樹能快樂嗎?
樹“,就像兄弟姐妹一樣,誰最有能力,誰就會做得更多;有錢人更關心他們的父母。 就好像這一切都是給定的。
有能力的人,一開始也會覺得弟兄妹難,能幫上忙是一點點;父母老了,可以多孝順。
但後來我發現,你越有能力,欺負你的人就越多。
例如,如果你的父母生病了,你承擔醫療費用,而不是平均分擔。 然後,當你的父母第二次生病時,人們會想,你仍然要為此付出代價,因為你總是可以付出代價。
一位母親有九個兒子,一共十個。 兄弟姐妹參差不齊,有的能幹,有的沒用,有的破產了。 當乙個有能力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幫助大家,卻得不到任何回報時,自然會無動於衷。
孝順父母是很自然的,但幫助你的兄弟姐妹卻不是。 因此,當父母老了,他們就不再關心他們的兄弟姐妹了。
有用的人總是單打獨鬥,不再被無用的人拖累。
安世順,喜憂參進,古帝懸“:父母去世時,兄妹們會傷心,但也會感到如釋重負。
我去世時,很多人前來悼念。
有乙個名叫秦的男人失蹤了,在靈堂裡哭了三聲,然後離開了,舉止有些不尋常。
“哭泣是如此悲傷,它違背了生命的本質,”他說。 該來者必來,該去者必去,人有喜有哀。 古人稱其為自然解放。 ”
是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每個人的一生都要經歷。
如果我們悲傷太多,我們就會淹沒在過去的痛苦中,無法自拔。 這與上帝的旨意背道而馳。
能看透生命的人會發現,父母的死是生命的死,但也是疾病的死。
有些老人,臨終前,在床上躺了七八年,不能走路,不能說話,昏昏沉沉的,不知道是睡著了還是醒著。
有的老人根本動彈不得,任由老人四處走動,像木偶一樣。 我昏迷不醒。
有的老人病痛重重,但頭腦依然清醒。 我有孩子要照顧,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當乙個老人死去時,他實際上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弟兄姊妹們見狀都松了一口氣。
另一方面,有些家庭在老人生病的過程中,因為照顧問題而大做文章,誰也不想讓父母牽扯進來。
多年來製造噪音,付出金錢,貢獻,都是悲傷。
對大家庭的怨恨到了極點,看到父母的痛苦到了極點,一家人散散後,心中的兄妹們還是有一點安慰的。
至於扶南到應,北邊沒有山,算什麼?“走遠就走遠”:父母去世後,兄弟姐妹也年事已高,各自照顧自己的生活。
宋國有個姓黨的人問莊子什麼是“仁”。
莊子的回答是這樣的:“如果往南走,到了楚國,就看不到北邊的陰山了。 “因為距離太遠。 ”
他還指出,利益和仁愛不是故意的,沒有必要以關懷的方式宣揚仁愛。
所有的愛都是出於自然,而不是為了做。 就像我們專心做好事一樣,我們變成了“名利拼搏”,好事也就變成了壞事。
順理成章的是,父母去世後,兄妹倆年紀大了,還得給爺爺奶奶,那麼後半生該如何跟著孫子孫女的安排。
如今,乙個村莊的人不可避免地會在不同的地方定居和退休。
本來是一家人,但後來有人北上,有人南下,這也是必然。 畢竟,人們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
即使人們住在同乙個縣,他們也是不同的家庭。 顯然,距離。
走開是因為兄妹養老的方向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