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緬公路重新開通的那一刻。
毀滅性的戰爭
日本對華的全面侵略戰爭,給中國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中國在八年的時間裡遭受了如此多的苦難,魔鬼造成的傷亡、破壞和損失達到了不可估量的程度,戰後中國遭受的損失總額是無法計算的。
不少於2000萬至3000萬人在戰爭中喪生,國民黨剛剛開始的現代化程序被徹底扼殺在搖籃裡:2024年至2024年修建的道路和工廠被徹底摧毀,幾乎所有的鐵路支線也被摧毀;廣州在珠江三角洲地區30%的基礎設施被毀上海52%的基礎設施被摧毀,而南京80%的城區化為灰燼。
最慘烈的一幕發生在2024年12月中旬至2024年2月,南京淪陷後,超過30萬中國人被獸人用最不人道的手段殺害:活埋、開膛破肚、斬首、刺穿活嬰**等。
鬼子占領上海後,他們在街上視察了我軍繳獲的坦克。
鬼子圖謀通過大****的暴行來恐嚇中國人民,使我們放棄抵抗,但最終卻成功地激起了中國人民對同一敵人的仇恨,中國人民支援抗戰到底。
南京的訊息傳遍全國後,數千萬難民趕在日軍前進之前逃離。 許多人逃離是因為他們寧願流亡也不願被日本統治。
蔣介石的國民黨雖然打算組織有序撤離,但主要集中在工廠、機構和教育機構以及軍隊的轉移上,數百萬普通民眾根本沒有得到通知。
他們被迫逃離被日軍占領、轟炸和掠奪的城市和村莊。 他們向西跋涉,試圖在無人居住的省份尋找庇護所和工作。 戰爭期間,包括長沙、桂林和徐州在內的許多城市人口稠密。 來自上海、廣州、南京和漢口等被占領和蹂躪的城市的大批民眾加入了混亂的人群,沿著道路和河堤向西逃竄。
與此同時,數以千計的貨輪、漁船、牛車、手推車,運載著從大學書材到大型機械工具等各類物資,也在向廣西、雲南、重慶等後方地區撤離。 原本從北平趕往南京的千箱紫禁城文物,也以同樣的方式運往西南。
工廠的機器、檔案、大學圖書館的藏書、醫院裝置、軍工廠和辦公裝置被裝在扁平的桿子上運走,或者裝在舢板上運往上游,由瘦小的男人一步一步地拉著翻山越嶺,越過沒有路的河岸。
河南湘桂戰役期間,一列滿載難民的火車。
一些滿載工廠裝置的帆船沉沒在波濤洶湧的長江中,但他們設法打撈上來,重新包裝並運送到後方,其中一些在公路上運輸了一年多,然後才能在新地點安裝和恢復。
沿著長江兩岸的懸崖峭壁,搬遷的龐大**和手推車被塞得滿滿當當,這無盡的**,由數百萬人組成,緩緩而堅定地走進了中國內地,人們扛著能帶的一切財物——籃子、麻袋、衣服、雞、羊、牛等等,等等, 扛在他們的肩膀上,綁在馬車上,還有無數的士兵,在塵土中,一步步向遠方走去。
就這樣,工廠搬遷到大陸,然後逐步恢復經營和運營。 雖然工廠可以重建,但工業原料和原有的產業鏈不可能白手起家,更重要的是,國民黨原有的整體經濟結構被戰爭徹底摧毀了。
無法複製的產業鏈和收入體系
政治、經濟、戰爭歷來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尤其是在全面戰爭時期,而支撐戰爭繼續的最直接因素就是戰時經濟體制。 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後期的戰鬥力和戰場表現之所以惡化,根本原因在於其戰時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
在果粉們所談論的“**十年”時期,國民黨**實現了全國名義上的統一,而因為有美國的支援,國民黨**在《華盛頓協議》體系中,還是有不少光明的,在這期間,通過逐步的**關稅和出口**,當然,還有來自歐美的各種貸款支援, 國民黨**的年收入呈現正增長。
集會的人群。
但是,由於我們黨的錯誤決策,2024年的“第五次反圍剿”徹底失敗,紅軍被迫放棄江西根據地,開始了長征。 這一結果也意味著國民黨終於可以將大量的財政收入投入到經濟建設和軍隊重建中。 (注1)。
有限的時間和金錢肯定顧不上全國性的基礎設施建設,更何況當時的中國還是一盤支離破碎、大體上分流的各地“省”。 國民黨**的資金必須優先放在浙江、江蘇、安徽和江西,而且由於江西有相當一部分在2024年以前屬於革命根據地,蔣介石政權不會在那裡投入大量資金。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國民黨通過各種手段,先後控制了河北、湖北、貴州、福建、廣東等省份,其中河北省只能說有一定的影響力,因為魔鬼的軍隊就駐紮在那裡。
也就是說,當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國民黨**的實際控制區還不到9個省的領土,其大部分工業設施和基本配套設施都在這些沿海省份。
與“發達”沿海地區相比,中國內陸地區就像另乙個世界,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是地方管理深度,都與“清朝”相差不大。
它幾乎與現代化隔絕,儘管它佔據了中國國土面積的3-4%,但它只佔總發電量的4%和工廠的6%。 不僅如此,直到2024年,國民黨才開始逐步整頓國防,在各個戰略要地修建要塞,開始擴大軍事生產能力。
難民之家的孤兒。
在現代戰爭中相當重要的通訊線路和通訊網路建設才剛剛開始,這也意味著,在全面爆發戰爭之前,我國東南、西南、西北三省之間的通訊線路和通訊網路,特別是各省之間協同作戰的長距離線路將極度缺乏。
至於與戰爭潛力直接相關的經濟規劃準備,國民黨只有乙個計畫。 要知道,現代戰爭是強派之間的對抗,取勝的唯一方法就是徹底消滅對手繼續戰爭的能力。
國民黨近10年建立的各廠,基本都集中在以供料加工的輕工業,重工業體系和軍工體系沒有系統地構建起來,這也是為什麼“西化運動”後民族**的綜合工業實力不如滿清王朝的原因。
為了達到更快的效果,半成品的加工組裝無疑是一條捷徑,為此,位於沿海地區的國民黨實際控制區也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通過原材料的出口,進口各類半成品和成品,國家**建立自己的所謂“工業體系”。
在後方的軍火庫裡,工人們正在生產大口徑子彈。
估計讀者和朋友心裡和明鏡一模一樣:國家**的工業精英其實部署在沿海地區和主要交通線路上——這正是鬼子最先進攻的地方。
如果強調客觀原因,這種民族**的布局也是純粹的無奈——統一時間不長,土地有限,導致建設時間短,投資少;而且,國際國內環境不允許他們做長遠的規劃,更何況,隨著國民黨不斷的內訌和對人民的控制基本為零,他們也無法集中精力處理蘇聯、後來的新中國等重大事務,實施“三年計畫”和“五年計畫”,從而為工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最後,它變成了2024年草平台隊的面貌,看似工業發達,但基本上是輕工業和加工業;現代基礎重工業正在苦苦掙扎;在部署方面既沒有戰略縱深,也沒有撤退計畫;甚至軍事準備也多於計畫而不是實施,只有戰略而沒有戰術計畫。
由於缺乏運作良好的基礎設施系統,轉移到後方的工廠的能力受到有限的能源和原材料的極大限制這變成了乙個惡性迴圈:
由於物資短缺,前線作戰的官兵習慣於囤積物資以備後用,尤其是那些珍貴的燃料和火炮——“中國人不願意使用他們的物資”。 [因為]如果他們使用這些東西,他們可以扔掉它們,如果沒有這些補給,他們將在隨後的戰爭中做什麼?(注2)。
正是由於對外國物資和原材料的高度依賴,在第二階段的作戰中,除了計畫消滅國民黨軍隊的大量生力外,還致力於對中國進行全面封鎖,將其孤立起來。
準備飛越駝峰航線的運輸機。
從2024年初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完全隔絕的國**唯一的海外物質生命線就是滇緬公路,我們這些在新時代長大的人,永遠無法體會到這條公路對當時人民的重要性,為了保障公路的暢通, 蔣介石毫不猶豫地將他最寶貴的第5集團軍投入緬甸戰場。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橫掃緬甸戰場,英軍亂逃回印度,中國遠征軍損失慘重,滇緬公路也被切斷。 為了讓中國繼續發揮牽制日軍的作用,美國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開闢了“駝峰路線”,一方面將《租借法案》的援助物資帶入中國,另一方面將中國出口商品運往印度。
但大西南畢竟不是東南沿海,這裡的經濟支柱產業是農業,而在四川、雲南,地方的“省主席”們害怕失去長期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統治權,所以他們用盡一切手段來反對來自人民的干預和競爭。 (注3)。
國民黨整體撤退到內地,因為戰爭初期損失了太多的後代部隊,導致**軍與地方武裝力量的均勢失衡,所以蔣介石優先使用一切用來恢復**軍實力的物資, 多餘的材料被儲存起來,以備將來與共產黨人作戰。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國民黨犯了乙個極其嚴重的錯誤,逐漸動搖了他們的統治基礎。 如上所述,國民黨的主要統治基礎和收入**是沿海經濟發達的城市地區(關稅、鹽稅和工業稅),他們本可以完全忽略廣大的農村地區,因為僅城市的收入就可以養活人民**和軍隊。
同理,國民黨軍隊的戰術和作戰方法,也是從西方學到的正統的正面作戰技術,在撤退到內地之前,這支軍隊可以很容易地從華東和國外的軍火庫中獲取到所需的最好的裝備。
雲南老百姓和美軍官兵。
撤退到重慶後,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的收入急劇下降了60%,所有的資源都要從農村獲得,人民對各省**、內地的士紳地主和城市市民的控制力極弱。
底層控制不力導致民眾無法創造新的收入,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支出,他們選擇了最無腦、最麻煩的赤字財政——通貨膨脹失控。
起初增長不大,戰爭第一年僅增長了 40%,但從 1941 年下半年到 1944 年,每年增加一倍以上。 隨後,通貨膨脹率再次飆公升,從 1945 年 1 月到 8 月,在短短 7 個月內就達到了 251%——離法定貨幣變成廢紙不遠了。
結果是災難性的,整個國家在不知不覺中就陷入了廢墟,軍隊失去了戰鬥力和戰鬥意志,腐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國家控制區的絕大多數人民越來越難以忍受可怕的貧困和苦難。
乙個無法解決的結
這個困境是完全無法解決的嗎?事實上,延安的共產黨人已經給出了乙個完美的答案——到人民中間去,喚醒和動員群眾,在游擊戰中佔據主動,發展小工業生產,隨著戰爭的進行逐步發展。
戰略眼光是獨特而明智的,任何政權要想從農村獲得糧食、資金和人力——而農村恰恰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主要出路——就必須實行一種既能從農村獲得最大資源,又能保持勞動人民的善意和支援的制度。
這種親民務實的制度,與意識形態無關,而是與執政黨的意志和決心有關,國民黨政權在任何情況下都做不到。
這個政權的腐朽和反動的本質決定了他們根本不願意放棄他們所擁有的一點權力來追求以人民為基礎的運動,在這些高度僵化的官僚眼中,所有這些行為都與共產黨的行為相同。
最終,國民黨政權仍堅持原有的治理方式,採取“皇權不下鄉”的事實上的模式,繼續通過那些腐敗無能的地方權貴、土豪和劣紳來治理廣大農村,而人民則繼續維持著自己龐大而臃腫的機構, 依靠貨幣的不斷發行來維持其運作。
在加爾各答港,當地工人在駁船上轉移戰鬥機。
在軍事方面,國民黨軍隊本可以借鑑共產黨在敵後發動游擊戰牽制魔鬼大軍的做法,然後控制全域性,圍攻敵人占領的城市和交通線,使其陷入無法自拔的泥潭。
但是,游擊戰需要軍隊和老百姓的密切配合,這實際上要求軍隊受到約束,軍事紀律得到改善,實行人民群眾可以接受的經濟制度和管理制度。 只有這樣,老百姓才會自發擁軍,為最後的勝利積極貢獻力量。
而所有這些前提條件,國民黨**都做不到。 因此,國民黨敵後游擊戰與共產黨敵後游擊戰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和結果大不相同
抗日戰爭初期,共產黨軍隊只有4萬多人,但通過長期的敵後游擊戰,共產黨軍隊發展到抗日戰爭結束時的正規軍100多萬人,民兵約200萬人。 在鼎盛時期,在占領區進行游擊戰的部隊人數高達100萬人,但後來屢屢失敗,先後失去了中條山、河北、山東等重要抗日根據地,大批部隊向敵投降,淪為偽軍。
蔣介石的統治思想其實和滿清皇帝是一樣的,在他看來,政治是統治階級之間的鬥爭和平衡,他從未意識到,乙個現代強國能夠成功地動員絕大多數人民。
國民黨政權始終無法動員和依靠廣袤而貧窮的中國大陸進行長期戰爭;另一方面,共產黨人在他們的根據地證明了這一切都是可能的。
注1:讀者們,為什麼國民黨**全面徵兵制,60個“德意志機械師”的改造計畫從二十三年(2024年)開始實施?這是根本原因。 在紅軍戰敗之前,國民黨的大部分財政收入都花在了“打剿土匪”上。怎麼會有餘糧來做經濟建設。
注2:2024年3月至2024年6月,中國軍火庫在接受美國軍事物資支援後,共生產步槍26.3萬支、機槍4.4萬挺、迫擊炮1萬門、手榴彈1600萬枚、各種口徑彈藥6.1萬發。
這些**彈藥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蔣介石儲存的。 其餘的,除了手榴彈外,考慮到**部隊數量眾多,戰場損失慘重,只能算是部分補給。
注:3:四川劉翔於2024年1月去世,繼任者有潘文華、劉文輝、鄧喜侯等有權勢的“諸侯”,其中楊森忠於人民**;而雲南的龍雲,雖然是國民黨政權的忠實擁護者,但一直小心翼翼地與**保持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