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運動”是《道德經》中的一句名言。 這句話被很多人津津樂道。 許多中國文化探索者對這句話的隱含含義進行了許多有見地的討論。 但我總覺得,這些解釋都差不多,都有一些道理,似乎都幾乎毫無意義。 其實,《道德經》中反覆說的乙個詞就是“道”。 道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它與我們自己的生命狀態和命運息息相關。 然而,由於“道”的本質是看不見、摸不著,甚至無法用言語描述的,所以被絕大多數人忽視了。 那麼,“逆路而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它與我們自己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加**注,不超過140字(可選) 《道德經》第40章,原文第一句是“道的對立,弱者之道”,這是一對並列的短語,從兩個層面講述了乙個關於“道”的現實。 第一層次是道本身的鐵律,第二層次是道在現實中的應用。 在《老子》絲書版中,這句話的直譯是準確的,它說:“事物處於相反的狀態,道正在被啟用;事物處於弱狀態,是道在被利用。 那麼,讓我們更具體地談談道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是如何使用的
老子講天地造地,是“一陰一陽之道”。 我們能看到的每一樣東西都是乙個小小的太極拳,太極拳必須包含一陰一陽的能量。 這兩種極性能量相互影響,相互生化,因此會有源源不斷的新創造和延續。
如果缺少任何一根桿子,或者任何一根桿子太強,那麼道就不能在其中運作和創造,因此它不會繼續朝著事物的原始方向發展;為了彌補缺失的極點,道的力量是向相反的方向滑動,以尋求新的平衡和活力。 那麼,我們就可以這樣理解了,當某件事達到某個極端時,就會有一種相反的力量,自然會把它引向相反的一邊。 例如,如果一直在不斷增強的事物繼續向上攀公升並最終到達頂部,它自然會向下轉動,反之亦然。 例如,如果某個想法在某人的腦海中誕生,並將其視為唯一的真理,那麼不可避免地會有相反的想法來反對它。
這些相反的現象是道的力量在起作用,所以我們必須理解它,這樣我們才不會被“相反的道的運動”的鐵律所吞噬。 那麼,說完“道的鐵律”,自然再說它的應用。
如上所述,當乙個事物到達一極時,它不可避免地會滑到另一極,所以我們也可以將道的法則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例如,如果你想讓你的觀點或想法長期存在,你需要包括那些與你相反的觀點或想法。 例如,如果你想得到一些東西,你必須學會放手。 心裡必須有空間,不是一定要有,這是要包括“不能擁有”的另一種極境,叫做“心空虛,意志軟弱”。 只有沒有執著,心才能“弱”,而“弱”才能用“道”。 我們都應該有這樣的人生經驗:越執著的東西,越容易失去;你越超然,你就越能堅持它很長一段時間。
使用道的方法,就是“執著”和弱化充滿慾望的心。 這叫“弱者用”,很美妙吧?所以,當你看到乙個人很謙虛,不管他是學識豐富還是富有,但始終保持著謙虛的態度時,你就會知道他看似“軟弱”的形態,是在用“天道”來對付世間。
而那些忍不住膨脹自己,在取得一點點成就時表現自己強大的人,就是逆食而行之,而這“道”的正能量也會離他們而去。 結果是:“上公升會大幅下降,相反的會移動。 如果你了解了“相反的運動”,你就會知道,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有節制的態度,不偏不倚,不要過分執著於任何一極。 如果你懂得了“弱道之用”,你也會知道,你不必執著於任何事情,好的、壞的、貴的、便宜的都可以包括在內,這樣的靈魂就會有空間。 這個空間就是老子所說的“無中生有”。 如果你想創造一些東西,你必須讓它成為空的。這就像如果你想要乙個杯子來盛水,你必須為杯子留出一些空間。 如果你太執著於某樣東西,你的心是堅實的,沒有空間讓道創造它。 當我們理解了“道”的應用方式時,我們就會提醒自己,面對任何利益、成功或失敗的得失,我們不能被任何現象所脅迫,而是在無形中產生某種執著。 一旦你執著於它,頭腦就會失去它的空虛本性。 所以,每一天都要“死得大死”,從各種經歷和所謂的成就中解脫出來。 保持謙卑的態度,包容多元,讓心靈永遠安息在無常的虛空之中。 道,在這個空曠的地方,發揮著它的作用,保持著它創造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