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祖墳,16位皇帝的後裔,300年無盜。
自古以來,盜墓屢屢被禁止,從未停止過。 從春秋時期開始,“厚葬”的風潮盛行,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幾乎難以逃脫盜墓賊的侵占。
然而,竟然有這樣一座“中國最看牛的祖墳”,它的後代有16位皇帝,而且已經300多年沒有被盜了,現在國家不得不刻意避免修建高鐵,這要多花2個3億次繞道而行。
這是明代太祖朱元璋的祖墓——明帝陵。
朱元璋出身貧寒,年輕時為地主放牛謀生,後來加入紅巾軍,成功推翻元朝,登上皇位。 在那個小農經濟的時代,人們的氏族觀念很強,朱元璋也不例外。
他深深地愛著他的家人,並將其視為自己的生命。 在古代,婚喪嫁娶是家庭的大事,然而,朱元璋的父母和哥哥嫂子在他十幾歲時相繼去世,使他年幼貧窮。
他用“被穿三腳”最簡單的禮物,選擇了最普通的農場墓地,埋葬了自己的親人。
朱元璋出身貧苦農民家庭,曾從東向西借錢,只為父母買一口棺材。 然而,就在他準備埋葬親人的時候,大雨傾盆而下,棺材被沖走了。
朱元璋只好在父親棺材原來放置的地方,立了一塊小石碑作為墓地。 直到他被封為“吳王”,他才開始正式翻修父母的陵墓。
洪武元年,也就是朱元璋即位的那一年,他首先處理的就是這件事,這是他關心多年的事。
為了解決父母陵墓的問題,他下令在家鄉興建中都。 經過一年的努力,公元2024年,中央都城終於建成,朱元璋立即下詔,用剩餘的建築材料修繕父母的陵墓。
這次修繕不僅修復了陵墓的損壞,還奠定了明帝陵墓的規模和整體格局。 從外面看,陵墓是乙個橢圓形的平頂,周圍高出地面五公尺,在皇陵北門有一座200多公尺長的“神道教”,神道教兩側排列著32對精美的石像,展現了工匠們精湛的技藝和出色的審美。
這些石像是明代皇家陵墓中最早的石雕,在設計和雕刻技藝上都是一流的。 神道路南端直通金水橋遺址,遺址南側各有一塊巨大的石碑,兩塊石碑的體積、規模、質地完全相同,但左邊的那塊是皇陵碑,右邊是無字碑。
在皇陵的額頭上,朱元璋親自寫下了《明帝陵碑》六個字,告誡後人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國家。
他親自撰寫了關於他流浪和征服生涯的題詞,成為後人研究明朝建立歷史的重要資料。 明帝陵歷時四年,由朱元璋親自監督,現已基本完工。
陵墓內設施完善,包括森林花園、石碑、祭壇和雕像等,規模巨集大,建築雄偉壯觀,充分體現了朱元璋對陵墓建設的細緻周到和用心。
在封建社會,無論是皇帝還是老百姓都非常重視“風水”。 安撫天下後,明太祖朱元璋考慮為父母換墓地,但這個想法很快被他身邊的一位“皇家”風水大師打斷了。
風水師告訴朱元璋,朱家父母的墓地由臥龍看守,風水極好,只要修繕保護,就能保護朱家的後人,鞏固明朝的國家,所以不能隨意移動。
朱元璋自然相信“風水”,於是就在這裡修建了皇陵。 歷朝皇帝和富貴的陵墓難免被盜,甚至漢代劉徹皇帝的陵墓也曾多次被盜。
除了皇陵的地理位置外,沒有人敢偷明帝的陵墓,儲存得比較好的原因還有很多。 據說朱元璋登基後,為了防止盜墓賊破壞陵墓,還特意請專人看守,繼任者也嚴密守衛皇陵。
出人意料的是,清軍進關後,不僅沒有摧毀前明朝的皇陵,反而像明朝的統治者一樣,派出重兵守衛,防止盜墓賊佔便宜。
事實上,清朝皇帝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圍剿漢族,鞏固滿族政權。 乾隆在位期間,還專門為明思宗修繕陵墓。
乾隆後來雖然拆掉了龍恩殿的金絲南木,為自己建造了一座宮殿,但建築只使用了一小部分,地下宮殿完好無損。 明帝陵的精巧結構也讓許多盜墓賊望而卻步。
明帝陵地宮的結構極其複雜和精緻,甚至入口的位置都非常隱秘。 當年,國家文物局考古隊計畫發掘明代祖朱棣長墓,進行學術研究。
然而,考古隊在烈日下搜尋了幾個小時,還是找不到地宮入口的確切位置,只好放棄了。
儘管國家考古隊的專業知識,他們還沒有成功進入陵墓,更不用說經常可怕的盜墓賊了。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有家庭負擔,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陵墓的入口。
此外,關於明帝陵的民間傳說不少,與其他陵墓相比,明帝陵設有複雜的密道,還有兇猛的“護墓獸”......
關於皇陵的傳說也嚇壞了盜墓賊。 比起被東陵盜賊孫殿英毀壞的清代皇陵,明帝陵可以說是“幸運”了。 清代陵墓的結構通常很簡單,沒有複雜的通道,只要盜墓賊能找到入口,就可以輕鬆進入皇陵,偷走陪葬品。
而且,清朝的皇陵一般都選在人煙稀少的郊區,偏僻的環境更容易吸引盜墓賊。
在龍脈的加持下,成就非凡,歷朝皇帝都非常重視“風水”,這絕不是空穴來風。畢竟,正是在帷深扎根於臥龍的朱帝陵龍脈的加持下,明朝才在270餘年後創造了諸多輝煌。
明朝中期以來,資本主義開始萌芽並迅速發展。 在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服了美洲,並從那裡掠奪了大量的真金。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皇室貴族得到這些財富後,首先想到的就是從中國古代進口大量的絲綢、茶葉和瓷器,**的大量流入使明朝的**儲備位居世界第一。
明朝的軍事力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據史料記載,明朝初期,駐紮在全國各地的軍隊人數已達到驚人的兩百萬。
他們的軍事裝備也非常齊全,軍營每5000人就有1000門霹靂炮,還有刀、劍、弓、弩等傳統武器。 雖然在明朝末年,**組織發生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導致兵力大幅減少,但根據西方駐華傳教士的記載,即使整個歐洲軍隊加起來,也未必能與明朝的兵力相提並論。
明朝時期,不僅經濟和軍事達到頂峰,王室的發展也十分繁榮。 作為皇室的血脈,前後共誕生了16位皇帝,其中一些皇帝對明朝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比起推翻暴政,建立明帝國,修繕皇陵護明的朱元璋,朱棣的功績可以說是更勝一籌。
朱棣,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以藩王身份登基的皇帝。 他登基後,加大了縮小封建領地、鞏固王室統治力度的力度"永樂繁榮",編纂了《永樂佳能》,遷都北京。
此外,鄭和出西的壯舉也是在他的帶領下完成的。 明成祖朱棣的這些壯舉使他被後來的歷史學家譽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偉大的皇帝之一。
從明代太祖朱元璋建立明帝國,到明朝末代皇帝朱有貞之後的煤山懸空,李自成突破北京後,在朱帝陵的保護下,歷經270多年的風雨, 16位皇帝登場,政治、經濟、軍事發展達到了上一朝無可比擬的巔峰。
我們的國家基於"古代文明"立足世界,始終堅持與現代化並行,與文物古蹟保護並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在致力於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同時,也十分重視歷代文物和歷史遺跡的修復和保護。
對於國家的發展來說,基礎設施建設是必不可少的,包括公路和高速鐵路的建設。 但是,為了保護文物古蹟,高鐵必須繞道而行。
京滬高鐵最初的設計方案曾考慮貫穿明皇陵北側,但為了保護這一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址,鐵路設計專家經過多次修改和協商,決定避開皇陵南側。
在鐵路建設與發展學術研討會上,中國鐵四勘察設計院總工程師、京滬高鐵徐滬段設計師王玉澤指出了這一決定。
為了繞開明皇陵,**投入了6公里多的建橋資金,還花費了300多公尺的地下隧道開挖費用,超出了最初的建設預算23億元。
不過,從明帝陵悠久的歷史價值,以及文物保護的角度來看,避開明帝陵、修建高鐵的決定無疑是明智和正確的。 這樣的決定,在後期也得到了社會的一致認可。
時至今日,鳳陽縣明帝陵仍被我國文物保護單位視為重點保護物件,其修復保護工作從未中斷。 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明帝陵所蘊含的獨特歷史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