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礙國產CPU發展的不是效能,而是國產作業系統的生態。
眾所周知,目前國內有六大國產CPU,包括龍芯、兆芯、海光、飛騰、申威、華為鯤鵬。 這些CPU有的採用自主研發的LoongArch指令集,有的採用ARM指令集,有的採用x86指令集,有的採用alpha指令集。
不過,這些國產CPU與Intel和AMD晶元相比完全是微不足道的,其市場份額基本為0。
我們來看一下電腦市場,或者說電商平台,基本上所有的電腦都在使用Intel和AMD晶元,使用國產CPU的電腦很少。
很多人說,阻礙國產CPU發展的是效能,因為目前不管是龍芯、申威,還是飛騰等,與英特爾和AMD晶元相比,效能還是差很多的。
乍一看,這種說法似乎很正確,畢竟在效能上,沒有國產CPU可以與Intel和AMD相提並論,甚至說效能落後3年也是保守的,有的國產CPU甚至可以落後5-10年。
但實際上,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國產CPU發展的真正障礙其實不是效能,而是作業系統的生態系統。
如果支援這些國產CPU的作業系統能夠與Windows生態系統相媲美,那麼國產CPU的效能將立即上公升,然後與Intel和AMDPK競爭。
比如龍芯,如果Windows支援龍芯,估計很多國內消費者會選擇龍芯,而不是英特爾或AMD。
而當消費者大量使用龍芯時,龍芯將有營收和利潤,將能夠大力投入研發,開發更好的CPU,縮小與英特爾和AMD的差距。
同樣,如果適合飛騰、申威等的作業系統能夠擁有完整的生態,比如Windows生態,估計消費者也會選擇國產CPU。
遺憾的是,目前 Windows 只適合 x86 晶元,雖然適配 arm 的 Windows 也已經發布,但生態與 x86 的生態完全不同,至於 Windows 適配龍芯、申威等,那是個夢想。
適應它的家用CPU,國內大部分家用系統都是基於Linux修改的,生態完整性、成熟度和Windows,根本不是乙個階段性的檔次,要滿足大家的日常生活,工具難度大。 因此,人們因為作業系統問題而拒絕家用CPU,沒有人購買,所以家用CPU自然無法發展。
因此,我們在一味提公升家用CPU效能的同時,也要考慮作業系統的生態,只有在完美的生態下,家用CPU才能真正與Intel和AMD進行PK,否則,即使效能超過Intel和AMD,也沒有生態,消費者還是不會用的,你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