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午後,位於鐵西區威工北街的紅梅文創園人山人海。走在這裡,文藝氣息撲面而來,這個由工廠改造而成的公園,成為市民和遊客漫步的好去處。
近日,前來打卡的人們注意到了乙個有趣的變化,公園廣場旁的幾棵小樹穿上了“多巴胺”毛衣,不僅為公園增添了樂趣,也為這個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絲溫暖。 然而,這些五顏六色的毛衣背後的故事更是暖心。
“毛衣”的氛圍飽滿,成為溫暖的城市景觀
清水紅磚外牆斑駁,蘊含著濃厚的歷史感,走進這個由紅梅味精廠老廠改造而成的文創園區,記者發現**廣場旁的十幾棵小樹都穿著色彩鮮豔的毛衣。 有的拼接不同色塊,看起來明亮醒目; 有些質地細膩,並帶有蕾絲鉤; 有的裝飾著絨球和笑臉,溫馨可愛。 穿著溫暖多彩的毛衣,小樹也為冬天增添了一抹色彩,成為一道獨特而溫馨的城市景觀。
看到這些可愛的毛衣作品,前來遊玩的市民們都非常驚訝,紛紛拍照留念。 一件件小毛衣的出現點亮了公園,展現了浪漫,把這個地方變成了乙個溫暖的打卡點。 早上,穿著花棉襖、花裙的阿姨成群結隊地來打卡; 中午,陽光慵懶地曬著太陽,溫暖的陽光照在身上,嬰兒們抱著大樹; 下午,小夥子端著咖啡,在小樹前擺姿勢......每一張照片似乎都傳達著溫暖。
小樹上布滿了“多巴胺”毛衣,洋溢著冬日的氣息,展現出瀋陽的浪漫。 用“羊毛”創造的美麗風景,真正為我們帶來了獨特而溫暖的城市景觀。 兩個年輕人拍完照片後就喜歡上了。
“織女”點綴小樹,心中充滿了對家鄉的熱愛
這些毛衣是從哪裡來的? 所有這些都出自公園的商人和熱心市民之手。 早在乙個月前,紅梅文創園就以針織塗鴉的形式,為全體客商和遊客發起了這場“為小樹織溫暖”的公益活動,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表達對“生活、東北、家鄉”的熱愛。 沒想到,活動瞬間點燃了市民的熱情,不少人主動報名,迅速行動起來,掀起了今冬的熱潮。
36歲的李冬冬在小紅書上得知了這個活動,她花了兩天時間將平時手工製作的剩餘布料鉤織成一件五顏六色的毛衣。 “報名後,紅梅貼心地給我發來了小樹的**和大小,還告訴我,這是我認領的第五棵樹,在我'開始'之前,我就和這棵樹建立了聯絡,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李冬冬說,她本來就喜歡手工藝品,這次她可以用廢料,通過鉤編毛衣,為申城的冬天增添色彩和童趣,在這個過程中讓自己快樂。 當我看到在一棵小樹上穿下的作品,贏得別人的愛時,更是充實。 她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表達對家鄉的熱愛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願景,也期待通過藝術公益活動為瀋陽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希望藝術與公益能夠流淌在城市的每乙個角落
陳晨,乙個在瀋陽工作一年多的內蒙古人,目前在紅梅文創園區開了一家手工飾品店。 得知這個活動後,她立即和另外兩位同事一起報名參加。 “我們是半工匠,擅長手工藝,所以這次我們收養了兩棵小樹,用心設計,通宵工作,編織繡了兩件毛衣。 陳晨說,自己在北京、上海、廣州工作多年,之所以選擇留在瀋陽,是因為這座城市的氣質輕鬆。 “瀋陽人精力充沛,有上進心,但並不緊張,大家都會工作和生活。 我喜歡能夠在我喜歡的城市裡和我喜歡的人一起做我喜歡的事情。 她坦言,參加活動,就是要真切感受到瀋陽帶給她的溫度,她願意為這座城市做點什麼。
作為乙個土生土長的瀋陽人,我對紅梅很有感情,因為我的母親曾經在這裡工作過。 小媛告訴記者,得知此事後,媽媽高興地拿起熟悉的棒針和鉤針,在這裡編織了一件特別的感情和深深的祝福。 時光荏苒,工廠機器的轟鳴聲在時間的變遷中消失了,只剩下園區裡的廠房。 然而,小樹身上色彩鮮豔的毛衣,承載著太多真摯的情感,很多人願意用藝術回饋城市,也希望藝術和公益能夠流淌在城市的每乙個角落。
瀋陽晚報 沈寶泉** 首席記者:呂佳 首席攝影記者:常勝剛。
編輯:王佩婷。
責任編輯:張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