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抗日戰爭,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能講出一些抗日英雄的故事,但這些人往往有乙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幾乎都是共產黨員。
提到抗日英雄,似乎很少有人記得,一群身穿國民黨軍裝的鐵血戰士曾經在正面戰場上與日本人作戰。
國民黨軍隊的印象似乎是貫徹蔣介石“先攻內”的方針,說到國民黨,往往想到他們無情的民主派和共產黨人。
但實際上,他們也在正面戰場上與敵人進行了艱苦的戰鬥,20世紀80年代拍攝的電影《塔爾莊血戰》就展現了他們對抗日本侵略者的事蹟。
當時,在前線戰場的國民黨軍隊中,也有為抗戰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英雄,國民黨也不全是酒袋和公尺袋。
在電影《大兒莊血戰》拍攝之前,無論是影視工作者還是老百姓,都對國民黨的印象是一群只懂得打自己人的飯桶,蔣介石等國民黨領導人被稱為“人民公敵”。
然而,在這部電影中,它一反常態,準確客觀地還原了歷史事實,肯定了國民黨軍隊為抗日侵略者所作的歷史貢獻。
就連這部電影中的國民黨高階將領,都是正義、令人敬畏的形象,完全不像其他影視作品中的反派。
這部反映國民黨軍隊抗日戰爭的影片之所以拍得成功,是因為提到了兩個人,其中一人為這部電影的拍攝帶來了機會,另一人為拍攝的機會做出了貢獻。
2024年以前,中國**代李宗仁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從台灣逃脫了殺手,回到了中國大陸。
李宗仁戰敗逃往台灣時,並沒有隨蔣介石去台灣,而是飛到了美國,後來在美國呆了很長時間。
由於在一些問題上與蔣介石的立場和態度不同,兩人一度處於幾乎不相容的狀態,我黨得知李宗仁先生的返鄉想法後,積極想方設法讓李宗仁先生回國。
而且,他提出了“四項原則”,讓李宗仁先生有充分的自由,他可以選擇回國,回國後可以隨時隨地選擇去任何地方。
作為前中國人民的代表,李宗仁要順利離開美國,不驚動美國人和台灣,實屬不易。
李宗仁先生和負責安排回國一切工作的總理,都為安排回國事宜付出了千辛萬苦。
但還是讓在台灣的蔣介石得到了訊息,原來是李宗仁的妻子在照料私人財產時讓記者抓到訊息,訊息一出現在報紙上,李宗仁回國的計畫立即成為公開的秘密。
這也大大增加了李宗仁先生在回家路上的安全保障,但好在精心安排下,李宗仁先生安然無恙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在為李宗仁先生舉行的宴會上,他高度讚揚了李宗仁先生在抗日戰爭中作出的歷史貢獻。
特別是他率領的台兒莊戰役,是我們中國人在正面戰場上擊敗日本侵略者,削弱敵人氣焰的一次偉大勝利。
也正是在這次宴會上,他結識了導演程寅,並建議他可以以李宗仁先生領導的台兒莊戰役為題材,拍攝一部正確反映國民黨軍隊抗日戰爭的電影。
只可惜,雖然導演程寅同意了,但因為一些歷史原因,這部電影的拍攝計畫不得不暫時擱置。
十幾年過去了,《浴血大決臺》的拍攝計畫再次提出,可惜導演程寅在開拍當天就去世了。
但這部電影的拍攝並沒有落空,導演程寅的朋友楊光遠導演接過了這個重擔,拿到劇本後,他仔細研究,決定成為該片的總導演。
然而,在研究劇本的過程中,導演楊光遠發現,在創作過程中,一些歷史事實在原劇本中進行了藝術處理,使其與真實的史料不同。
這部電影嚴格來說是一部紀錄片,所以尊重歷史真實性應該放在首位,所有不符合歷史真相的部分都應該在拍攝前進行糾正。
於是,在導演楊光遠等製作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影片的劇本被修改了多達17次,最終在2024年走向全國觀眾。
為了在這部電影中盡可能地還原歷史,導演楊光遠等人幾乎對所有細節都小心翼翼,甚至還請來了真正的士兵來扮演片中的國民黨士兵。
扮演日軍司令的演員每天都在片場練習他的日語台詞,以使他的日語盡可能準確。
在許多抗日影視劇本中,很多日本士兵的形象都說著一句蹩腳的中文,不時冒出幾句“巴嘎”,想象起來非常死板和堅硬。
在這部電影中,情況就不一樣了,即使在今天,如果你看這部電影,你也會被演員的專業精神所折服,他扮演的不是乙個刻板的日本士兵,而是乙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令人憎恨的日本士兵。
不僅是日本軍人,蔣介石、李宗仁等國民黨領導人和將領的形象也從過去畏畏懦弱、偷命的形象發生了變化。
影片中的李宗仁作為這場戰役的總司令,充分體現了將軍的風範,指揮戰鬥時不惹事、訓斥方玄的氣勢十分表現。
而劇中的蔣介石也一改意裡再強調“出門就要先入內”的形象,日機不斷盤旋在頭頂,他仍然站在人群中發表演講。
曾有人建議是否應該刪掉這部分戲份,畢竟當時蔣介石還被稱為“中國人民的公敵”,在電影中把他刻畫得如此正義、令人敬畏,是不合適的。
但經過與導演組的反覆討論,決定還原歷史,按照原作***的指示拍攝,這是一部紀錄片,應該真實反映歷史。
這部電影從籌備之初就備受關注,而與拍攝結果有關的最重要的可能不是導演團隊,而是劇中人物的後代。
作為李宗仁將軍的兒子,當得知中國大陸要拍一部關於父親在台兒莊率軍打日軍的電影時,李有林非常忐忑。
他不知道父親作為國民黨將領,在這部電影裡會是什麼樣子,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像大陸其他作品中的蔣介石一樣。
2024年夏天,《台兒莊血戰》的前期剪輯剛剛完成,後期製作工作還沒有完全完成。
不過,在李幼林的強烈要求下,國家電影局的同志們還是提前批准了這部電影的內容。
雖然相應的背景還沒有新增**,但這部電影還是讓李幼林流下了感慨的淚水,他看到了父親在這部劇中最真實的樣子。
李宗仁在劇中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對戰場局勢的把握,對戰士犧牲的心痛,都是那麼真實,中國大陸並沒有把父親描繪成反派,更沒有汙名化父親的形象。
2024年4月,雖然十年後,中國電影將這張答卷交給了世界,但這部電影無疑是成功的。
雖然在審查最終影片的路上,導演楊光遠也很緊張,他也擔心自己和團隊長期的努力會白費。
一旦這部電影未能通過評審,他不僅會為***和老朋友生前承銀的委託感到羞愧,還會為為這部電影付出努力的團隊感到抱歉。
好在影片順利通過評審,首映禮定在中國香港舉行,此舉也成功引起了台灣當局的注意。
當時,電影中的大部分人物都已不在人世,蔣經國聽說大陸拍了一部反映**抗日戰爭的電影,對影片的內容也十分好奇。
於是,“台灣當局”派**通訊社駐港負責人找到新華社香港分社負責人,問我們要拷貝電影的錄影帶。
中共得知這一要求是“台灣當局”提出的,立即批准廣西電影製片廠複製《台兒莊血戰》錄影帶。
當錄影帶交給當時的台灣領導人蔣經國時,他幾乎含著眼淚看完整部電影,甚至把電影還帶給了母親宋美齡。
母子倆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多年來一直相互扶持,感情頗豐,母子倆一致認為這部內地電影拍得很好。
蔣經國立即命令台灣當局國民黨全體高階官員來觀看這部電影,讓大家來看看中國大陸如何向人民宣傳國民黨抗日戰爭特遣隊。
* 電影上映時,很多國民黨高官從一開始就暗自疑惑甚至不屑一顧,到最後,漸漸被影片中真正反映歷史的情節所打動。
這部電影不僅客觀地反映了國民黨軍隊抗侵略的事實,劇中的國民黨士兵勇敢無畏,將領們堅定睿智。
也正是這部電影,讓蔣經國意識到,也許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那麼台灣又是如何反應的呢?
在台灣當局看來,如果大陸還堅持以武統一台灣,就沒有必要在影視作品中如此真實地反映抗日戰爭的歷史。
這部電影不僅肯定了抗日戰爭的事實,也反映了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態度,我們不再是敵人,而是血濃於水的親人。
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的恩怨雖然由來已久,但歸根結底,是一家人兩兄弟的矛盾。
更何況,這淺淺的海峽,不僅阻擋了你哥哥的政黨,也阻擋了無數親人的團聚,隔絕了源源不斷的血緣親情。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蔣經國決定讓大陸退伍軍人回大陸探親,讓失散數十年的家人團聚。
事實上,儘管兩岸關係一度同在,人民解放軍也藍磕了金門和金門,但兩岸關係已經破裂,以骨為本聯繫。
政策頒布後不久,近30萬退伍軍人申請回大陸探親,自解放戰爭末期跟隨國民黨軍隊渡海到台灣以來,再也沒有回過家鄉。
誰也不會想到,台灣當局決定重啟***的機會竟然是一部電影,可見當年總理是多麼的有遠見。
當然,電影《台兒莊血戰》更是少不了,也正是因為他客觀真實地表現了歷史,才讓兩岸的親人有了團聚的機會。
但遺憾的是,蔣經國在老兵獲准回鄉探親後不久就去世了,沒能親眼看到兩岸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電影《台兒莊血戰》讓蔣經國和“台灣當局”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氣度和思想,給***帶來了乙個轉折點。
雖然蔣經國剛頒布第乙個破冰政策就去世了,但兩岸關係迎來了新的局面,前途自然更加美好。
一部電影,讓離散近40年的親人有機會團聚,台灣怎能不做祖國的孩子,祖國的母親也不總盼望遠道而來的孩子歸來。
如今電影《台兒莊血戰》已經上映近40年,以40年前的技術拍攝一部巨集大的戰爭紀錄片,實在是太難了。
當時攝影技術還沒有發展起來,許多相關技術還沒有開發出來,但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前輩們拍出了一部即使在今天也非常出色的電影。
這部電影的優秀不僅體現在精湛的影視製作上,還體現在它在世界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