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瞳病是怎麼引起的,發生規律等等,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講解得很清楚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這裡就不贅述了。
鑑於每年都強調黑星病的防控,我們會不定期研究是否有進一步的防控技術,今天就給大家做乙個總結。
小麥赤黴病的防治有幾個重點。
一、選良種,科學養殖
沒有品種可以完全免疫黑星病,但品種之間存在差異,下面列出了幾種。 例如,“高”抗品種寧邁20個,陽麥33個;中抗品種:楊惠麥4、楊麥17、18、19、楊麥21;鎮麥10個,蘇科邁1個,寧邁21個,中麥166個。
2.秸稈處理,減少細菌數量
秸稈處理是乙個“永恆”的話題,根據目前的環保要求,秸稈還是禁燒,該如何處理深翻?離開現場?無論如何,最終目標是減少土壤表面的秸稈用量,從而可以顯著減少基底細菌的數量。 據研究,稻穗平均菌株攜帶率超過1%,已達到疫情源頭的基數,隨著秸稈年復田,病原體年復一年積累,據調查,稻田害樁菌攜帶率甚至達到10%, 一旦氣候合適,就不可避免地發生。
3、科學管理田間,培育壯苗
毋庸置疑,適時播種,精準條播,溝渠清澈防潮,乾旱可進水,內澇可排水,科學施肥。 就像人一樣,如果吃得健康,自然會有很強的抵抗力。
四、精準監測上報,科學用藥
赤黴菌是一種典型的氣候病害,也就是說,黑星病的發生和患病率與天氣的溫度和濕度呈正相關。 根據任一芳等人的研究,以長江中下游和江淮河等疾病多發地區為例
開機—標題:日平均氣溫14;相對濕度70%;
抽穗—開花:日平均氣溫16;相對濕度 68%;
開花—乳熟期:日平均氣溫18;相對濕度70%;
以上是各階段容易促進黑星病發生發展的氣象指標。 江蘇省4月下半月以來,小麥黑星病存在風險,累計風險70%以上的集中發病期為5月4日至21日,蘇南大部分地區和懷淮北部沿線中部地區為高風險區,因此要結合重點發病期和區域加強疫病防控。
最後一道防線是科學用藥,首先是時間的選擇,黑星病可以說是一種可防不治之症,時間的選擇很重要,尤其是第一次用藥,一定要在小麥開花初期掌握,才能“見花噴”, 在開花期間遇到雨天,或易感品種,要做兩藥。二是農藥品種的選擇,多菌靈應該是消除藥物的首選,經過多年的使用,黑星病對它的抗性已經很高了。 近年來,仍有許多可選的藥劑,如丙硫菌唑、戊唑醇、氰菊酯類化合物、氟唑羥胺等,都是優良的藥劑。 其中應注意戊唑醇,每畝純劑量不宜少於8克,以12-15克為宜,以純劑量為主,否則低濃度的戊唑醇會刺激毒素的合成,具體機理本文不再贅述。
五、及時收割,晾乾或快乾
俗話說“麥收九熟,收不降百分之十”,麥收季停歇,風雨空蕩蕩,都意味著我們必須及時收割。 另外,收穫後,及時晾乾或晾乾,避免濕度過大,否則病菌會在麥粒上再次生長繁殖,產生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