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餐桌向社會開放,實現“開源、減少支出”;推出“**美食主題日”,實現“薄利多銷”;將家政服務嵌入養老驛站,實現“互惠共贏”......今年以來,北新橋街道海海倉社群養老服務站以“一站多用”推動更可持續發展、更優質服務發展,在東城區養老服務機構市場化運作中率先邁出了穩健步伐。
打破難題。 打造“一站八方”。
海海滄社群養老服務站於2024年竣工,建築面積602平方公尺,是北新橋街道規模最大、綜合性最強的社群養老服務站。 該站的運營方北京三迪養老集團養老事業部負責人何沖說:“驛站一年的租金需要近百萬元。 今年以前,驛站的收入主要依靠相關補貼。 ”
海海滄社群養老服務站承接了北新橋街道267張養老床位的服務,與131家基本養老服務物件簽訂了合同。 在現行的支援政策下,提供這些服務的**補貼並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 何沖說:“要突破瓶頸,就必須進一步拓展優質市場化服務。 ”
今年4月,驛站開始公升級改造,在提公升整體環境和設施的同時,設定了樂石坊、樂康坊、樂信坊、樂購坊等8個功能室,構建“一站八方”服務布局,並引進優質服務商,推動驛站服務“擴增增收”。
自我造血。 老年人餐桌公升級為社群食堂。
午餐時間,客棧的老人桌上坐滿了食客,不僅是老人,還有很多年輕人。 小區居民張奶奶和上班族張小坐在同桌吃飯,盤子裡裝滿了根據各自口味從清淡多口味區購買的不同飯菜。
何沖說:“自從老人餐桌向公眾開放以來,經常看到老人和年輕人一起吃飯。 “過去,高階餐桌的午餐時間為上午11點至下午12點30分,晚餐時間為下午4點30分至6點。 從今年5月起,午餐時間延長至下午1點,晚餐時間延長至晚上8點。
何沖介紹,大部分老年人習慣早點來就餐,而年輕人一般來就餐比晚一些,這樣自發的“錯峰就餐”也避免了排長隊、慢餐、等餐等問題,“有些老年人想和年輕人聊天聊天,會故意來晚一點。 ”
過去,老人的餐桌只對老年人開放,他們只能勉強維持自己的生意。 如今,老人餐桌公升級為“樂十方”,向社會開放,不僅吸引周邊上班族前來就餐,還推出團購服務,提公升“造血”功能。
促進收入增長。 鏈結資源,拓展服務內容。
記者看到,在海運倉庫的社群養老服務站內,還有乙個“隱藏”“寶藏”的直供蔬菜站,深受周邊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青睞。
下午4點左右,來買食材的張大爺在菜站看了看當天蔬菜的價格,說:“這白蘿蔔才6毛錢,我昨天去超市看還拿到1塊錢,再給我幾塊錢。 店員說:“我們這裡的菜都是從新發地直接進口的,不僅便宜實惠,而且新鮮,這裡用的菜也是我們驛站的老人餐桌用的。 ”
這個便餐站就是驛站搭建的“樂購工坊”,每天在這裡開展的“**美食主題日”活動,可以吸引100多名老人前來採購。 何沖說:“老人可以到菜站現場購買,也可以在微信群裡獨占鰲頭**,價格更優惠。 ”
驛站的“自我造血”功能並不止於此。 驛站將家政服務嵌入服務布局,為生活困難的老人推出“百元服務套餐”。 通過第三方服務商的引入,理髮、修腳、健康理療等服務深受老年人歡迎。
從“一流輸血”到“自我造血”,海倉社群養老服務站探索市場化運作,可謂勇往直前。令人欣慰的是,今年7月以來,郵局基本實現了收支平衡。 何沖說:“我們還需要繼續鏈結服務資源,讓老年人有事時能想到我們。 ”
文:王慧文。
*:林軒、張偉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