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李和小李是兄弟,大李在家務農,小李在外面幹活。 兄弟倆的關係不是很好,主要是因為父親母親一直偏袒小兒子,對大兒子不公平。
本來,大力是長子,應該和父親一起住在老房子裡。 但大力結婚不到一年,父親和母親就分居了。 那是李爺爺當年住的老人家,只有兩間土房和乙個小院子。 一家人分家時,爹娘給了他一百斤舊糧,別提錢了,他連幾件家務都沒給他。 大麗的兒媳婦只好回娘家借點錢,買生活用品。
大李是個孝順的人,他覺得家裡也很窮,父親養他娶他成家不容易,下面還有乙個弟弟還沒有成家,所以他沒有和父親爭吵。 分居後不久,爸爸媽媽掏出積蓄,把老房子翻了個底朝天。 四間寬敞明亮的大瓦房、廚房和浴室被整齊地覆蓋著,甚至院子裡也鋪滿了磚頭。 老宅本來就有個偌大的院子,這樣裝修的時候,真的是氣派十足。
大麗的兒媳婦心中充滿了不高興,但大麗卻不讓她去找爹娘講道理。 孝順在先,父母怎麼可能還活著,兒子會爭財產?大李勸說兒媳婦,我們有自己的手腳,只要願意工作,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
幾年過去了,小李也娶了兒媳婦,生了乙個兒子。 這時,父親和母親更偏袒小兒子,因為小兒媳婦生了孫子,而大兒媳只生了兩個女兒。 重男輕女的李母見到孫子就笑了,好吃的都留給了孫子。 而當我看到兩個孫女時,我連一張笑臉都沒有,我從來不會給她們吃東西。
大李的父親和母親早就說過,老房子是留給小兒子和大孫子的,於是他們跟著小兒子,每年都讓大兒子給食物和錢來養活他。 大力說實話,他每年都按時送糧送錢,至於錢糧是給爸爸娘吃的,還是補貼給弟弟的,大力懶得管,他只盡了自己的孝心。
不過,孝父沒有說的,在其他方面,大李也不想吃太多苦。 不,因為人際關係的事情,大李和小李惹上了麻煩。
原來,在農村,只要父親和母親還活著,不管有多少兄弟,關係也只算乙個。 而小李本來該上小學的時候,為了讓兒子在城裡上學,好好接受教育,就帶著老婆孩子進城打工,過年才回家。 怕耽誤掙錢,小李沒有去找家裡人情,讓哥哥嫂子幫他幹。
一開始,大力要自己出錢和努力,但輪到小李的時候,爸爸媽媽卻為大力出力。 父親總是說是小兒子留下的錢,小兒子每年回來都給他們錢。 也不知道大李是誰的錢,反正我爹娘總是偏心,只要不想讓他給我弟弟出錢,也不過是付出一些努力而已,到底是一家人。
又過了幾年,大麗娘病逝世,只留下乙個父親,平時由大麗照顧。 這個時候,小李沒有出錢,也沒有付出努力,全是大李一家人離開了。 大力的父親說,小兒子在城裡謀生不容易,要給孫子買房買車,經濟困難沒錢。 讓大力先靠墊,等小兒子以後有錢了,一定會還的。
不過,大力也要撫養女兒,贍養父親,自己離開。 漸漸地,大李不高興了,弟弟的家人也沒太昏迷。 他們在城裡不容易,自己種地更難,一年賺那麼多錢,人情都沒了。 現在人很親情,遠房親戚要上百次旅行,近親至少需要一千多趟。
這一次,大李的舅舅去世了,表哥發來了邀請函,葬禮在幾天後就送來了。 大李接到帖子,給小李打了個電話:我們叔叔走了,下週就要喪了,所以回來吧。 小李也想讓哥哥去找他,但大李這次不想說什麼:“上次阿姨去世的時候我去了,這次是你去的時候了。 以後不要讓我做這些事情,我自己也有事情要做,你要是不去,自己去給你的親戚解釋一下,別靠我了。 ”
小李見哥哥堅決不幫他,也就沒有再勉強了,直接結束通話了電話。 但他最後還是沒去,只把禮金轉給了表哥。 但這樣一來,不了解內幕的人也不會說小李什麼,而是在背後談論大李:這個大李太不討人喜歡了,哥哥不在家,舅舅去世的時候也不在家,這樣的人還不如少接觸!
大李無意中聽到了別人對他的評價,他很生氣,對小李的怨恨更大。 如果小李來來回回,大俐連打架都不會,誰喜歡通知誰通知,反正他沒有那個義務。 親戚們知道了,就直接通知了小李,不知道的,見沒人去他們家,就和兄弟倆斷絕了聯絡。
大力的父親去世後,兄弟倆依依不捨地一起哀悼父親,算了算這些年的賬。 之後,小李回到了城裡,大李繼續留在老家。 雖然兄弟倆沒有明確表示斷絕關係,但他們成了陌生人,幾乎不再互動。 村民們感嘆道,如果大李的父親和母親知道了這件事,恐怕他們會後悔當初的所作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