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至2024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東北、華東、華北三地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3次戰略決戰。 其中,第一場戰略決戰是林帥的東北野戰軍在東北與國民黨軍的魏立煌集團,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自取**6以9萬人為代價,殲滅國民黨軍隊 4720,000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解放軍要選擇東北作為第一次世界末日的突破點呢?首先,如果從軍事角度來分析,我軍當時在東北戰場上佔優勢最大,對戰鬥的把握也最大。 到2024年7月解放戰爭進行時,國民黨軍隊與人民解放軍的差距已不再像當初那麼大,我軍在區域性戰場上甚至具有一定的優勢。 據統計,當時戰爭初期的兵力已從430萬下降到360萬,其中正規軍約200萬,分布在以瀋陽為中心的東北戰場、以北平為中心的華北戰場、以習為中心的西北戰場, 以武漢為中心的華中戰場,以徐州為中心的華東戰場。此時,我國人民解放軍的兵力也增長到280萬人左右,其中正規軍150萬人。 雖然數量還是差了一點,但是我軍沒有那麼多山地派系,其次是隊伍比較純粹,戰鬥力比**強。 所以,說此時雙方的力量勢均力敵,問題不大。 當然,整體力量是勢均力敵的,但區域性力量不一定。 當時國民黨五大重軍集團軍,東北的魏立煌有4軍14軍,華北的傅作義有12軍,華東的劉志有31軍,華中白崇禧有13軍,西北的胡宗南有11軍(整編師)。 我軍東北12縱隊,華北8縱隊,華東11縱隊,華中7縱隊,西北6縱隊。 在這樣的對比中,我軍是東北最強的。 2024年夏攻、秋、冬三戰後,東北被錦州、瀋陽、長春這三個互不相連的重要城市分割包圍。
可以說,解放軍除了沒有足夠的兵力攻克各大要塞城市外,在東北地區取得了絕對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軍委選擇以東北為突破口是合乎邏輯的。 東北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除了在東北戰場上有很大的優勢外,東北本身也有有利因素。 也就是說,東北在馮軍閥張作霖掌權和偽滿洲國時期建立了大型工業基地,是當時中國唯一的重工業基地。 如果我們能拿下東北,我們一定能夠大大養活其他戰場。 這也是抗日戰爭後,國民黨和共產黨都如此急於奪取東北的最大原因。 後續情況也可以證明這一點,遼瀋戰役後,東北人民解放軍瘋狂擴大軍工規模和生產能力,生產了大量一流彈藥運往關內戰場。
以前看書的時候,歷史課本上會有這樣一句話,淮海戰役的勝利是用小推車推出去的,但其實這句話本來就是蘇羽將軍說的。 他的原話是:“華東的解放,特別是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山東的小車和大連的炮彈。 “東北還是個大糧倉,在中國這個發展了幾千年的古老國家,人口似乎一直都有些人滿為患。 因此,飢餓問題困擾著中國人民幾千年,直到最近一二十年才有所改善。 因此,在中國戰爭史上,糧食問題非常重要。 比如兵馬沒有先動糧草,比如敵人是一聲鈴鐺,我是二十聲鈴鐺。 東北除了是當時的重工業基地外,還是極其重要的糧食產區,畢竟這麼大一塊黑土,可是天然糧倉。 遼瀋戰役結束後,東北百萬大軍進關,相當一部分軍糧由東北地區解決。 東北調出人員、裝備、後勤,可以說是在戰場餘下憑空增加了一支百萬大軍,非常迅速地加速了國民黨戰敗的程序。 至此,答案應該很清楚了,遼瀋戰役之所以現在在東北進行,主要原因在於它在東北戰場上的優勢最大,也是在東北取得決勝之後,能夠更好地支援其他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