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美博弈幾乎主導了所有地緣政治爭端,類似於俄烏戰爭、巴以衝突、印巴衝突、非洲動盪等地緣政治衝突,本質上是中美對抗的風險溢位。 說白了,美國在對抗上花費了太多精力,導致其管理世界的能力下降。 這導致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 從長遠來看,硝煙將在世界各處公升起,如果美國無法主宰世界原有的格局,必然導致霸權的衰落。 基於此,美國需要與我們暫時妥協,在我們國內許多問題難以解決,國力積累不足以主宰全球秩序的時候,也有必要與美國做出適當的妥協。
我的結論很簡單:美國希望通過與我國的和解,獲得一段時間的緩和,解放雙手來解決其全球格局的穩定問題。 在美國做完這一切之前,它暫時不會找我們的麻煩。 同理,在中美全面博弈下,我們的國內經濟問題也出現了危機的跡象,這時候中美雙方會暫時和解,我們也會有一段緩衝期來解決國內矛盾。 正是因為中美雙方都需要乙個戰略緩衝期,所以在中美博弈的關鍵時刻,雙方都會暫時按下暫停鍵。 據悉,11月15日,中國領導人將出席在三藩市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如果此行成真,中美兩國可能會在緩和的基礎上達成更多的經濟協議。
但是,暫時和解並不意味著中美之間的博弈和解,更不意味著中美從此將完全和解。 相反,我認為,在中美兩個大國之間,這是經過多年激烈戰爭後筋疲力盡時停下來休養生息的時候。 當雙方解決了背後的制約因素後,它們不可避免地會再次不相容。 我的判斷是,明年中美關係將迎來乙個溫和合作的時期,明年年底之後,雙方的對抗將再次急劇公升級,明年下半年的鬥爭形勢可能比現在還要嚴峻。 接下來,我們來為大家分析一下中美對抗的總體格局,為什麼現在中美關係出現短期和解,為什麼美國肯定會再次加大中美博弈的強度
首先,我們來看看國際形勢,目前世界關注的焦點,雖然更多的是在中美之間的博弈。 但主要表現點有兩個,乙個是俄烏戰場,另乙個是加沙地區。 不過,這兩地的衝突對美國來說可謂是悲喜交加,其中俄烏戰爭是美國大力推動的,巴以衝突是美國極力避免的。 美國之所以幫助烏克蘭吞噬俄羅斯,並沒有全力以赴幫助烏克蘭打敗俄羅斯,顯然是有其自身算計的。
俄烏戰爭開始時,美國極力鼓動烏克蘭和俄羅斯開戰,雙方開戰後,拜登立即宣布永遠不會參加俄烏戰爭。 你當初為什麼這麼努力地把火拱起來?當火燒起來時,你會立即開始重新清理關係我的觀點很簡單:美國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在消耗俄羅斯的同時吸納歐洲資本,同時讓自己置身事外,讓資本流向美國而不是其他地區。 這裡有乙個有趣的時間點,你可以想想這裡的門口是什麼。
2024年1月底,美聯儲召開議息會議,為加息做準備。 至於議息會議,從經濟角度來說,可以算是預期管理,相當於告訴外界我要加息了,你的資金可以準備來美國了。 會議結束後不久,2024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終於在美國的炮火下打響。 如你所知,俄羅斯對歐洲影響的歷史已經多次證明,東歐的戰爭並不可怕,但可怕的是,參戰的國家是俄羅斯,這讓西歐國家開始感到危險。 當乙個地方出現戰爭威脅時,那個地方的資本會拼命逃到安全的地方,資本的流動不僅會受到美國加息的影響,還會受到戰爭因素的影響。
歐洲戰爭威脅的風險正在公升級,美國在戰爭爆發後不到乙個月就宣布美聯儲加息。 結果,在戰爭和美國短時間內猛烈加息的影響下,歐洲資本瘋狂地從歐洲逃往美國,震驚了歐洲,原來美國人還能這樣經營。 但說實話,美國人還是達到了他們的目的,至少是吸納歐洲資本的目的。
同時,美國只給了烏克蘭少量援助,幫助烏克蘭在戰場上實現了戰略力量平衡。 目前的情況是,烏克蘭在美國的支援下不會輸,俄羅斯也不會贏。 我曾經認為,美國人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戰略力量平衡,就是為了消耗俄羅斯,直到俄羅斯再次被肢解。 但現在我的看法發生了變化。 因為從戰場形勢來看,俄羅斯的作戰能力還不如蘇聯,而現代高精度裝備已經發展到今天的技術水平,俄烏戰場的主力是火炮和火箭炮。 顯然,俄羅斯的戰爭能力已不再與美國相同。
如果美國試圖肢解俄羅斯,那麼只需要給烏克蘭乙個更先進的**,就足以形成對俄羅斯的戰場優勢,讓烏克蘭略有優勢,甚至將戰爭推到俄羅斯的土地上,吞噬俄羅斯不是更好嗎?顯然,美國人沒有這樣做。 顯然,美國人期待的不是戰爭的結果,而是戰爭不能在這裡停止,只要繼續打下去,歐洲資本就會留在美國。 即使歐洲央行做出反應,開始加息,並維持高利率水平,仍然無法拉回已經離開該國的歐洲資本。 美國的目標很明確:讓戰爭繼續下去,而不是指望任何一方獲勝。 一旦和平到來,歐洲資本留在被掏空的美國是沒意思的,肯定會回去,這對美國來說也是一種經濟上的傷害。 從本質上講,美國在烏克蘭發動戰爭的目的是收割歐洲。
當美國利用其同盟體系穩定歐洲的俄烏戰爭不至於變得無法控制時,它立即開始了針對我們的各種對抗。 像科技戰、金融戰的公升級,龍頭產業鏈遷出我國等,同時助力印度製造業的崛起,與印度開展所謂香料之路經濟帶建設,試圖讓印度取代中國**鏈在歐洲的地位。 對我們來說,美國的這一舉動可謂是從水壺底抽取工資,直接來自外貿,我們的主要收入,他們不僅要減少從我們的進口,還希望歐洲減少從我們的進口。 但是產業鏈在我們國家,如果沒有其他製造業強國崛起,他們只是想減產,但是他們做不到,所以要支援印度,幫助印度開啟他們的香料之路經濟帶,就是用經濟孤立來取代我們。
美國明白,一勞永逸地打敗我們的最好辦法是從製造業開始。 作為乙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印度理論上有可能成為世界的下乙個工廠。 因此,我們將重點支援印度取代中國製造業。 坦率地說,美國支援的印度香料之路經濟計畫是印度版的商品出口計畫,類似於我們的“一帶一路”倡議。 只不過,我們的“一帶一路”倡議是幫助世界各國搞建設,而印度的香料之路是連線中東和歐洲,開闢商品出口到歐洲的陸路通道。
這其中有乙個基本要求,那就是中東必須實現基本和平,不能有動亂,一旦中東動亂捲土重來,顯然印度用向歐洲出口貨物是無法取代我們的。 美國幫助印度的目的只是為了取代中國,歸根結底還是中美之間的博弈。 然而,美國人仍然過於自信,認為他們可以通過在中東經營20年來壓制中東的反對派。 結果,美國人還是沒能壓制住,巴以衝突終於爆發了。
按理說,加沙地帶只不過是乙個長40公里、寬只有8公里的小地方。 這裡的衝突不應影響美國的大戰略。 那麼,為什麼美國對巴以衝突如此緊張呢?甚至不惜中途將烏克蘭的物資改道到以色列?這表明,在美國人的心目中,中東的穩定大於烏克蘭在美國戰略中的地位。 美國人明白,加沙似乎只是乙個狹小的地方,但這裡的任何動亂,都足以影響中東的整體格局,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導致中東翻盤,他們多年經營中東的成果將瞬間化為烏有。
因此,美國特別關注中東,即使它毫不猶豫地放棄烏克蘭。 這也是為什麼澤連斯基這幾天曾表示,美國因為巴以衝突而拋棄烏克蘭,澤連斯基甚至表示,烏克蘭願意為北約的軍用物資買單,只要等到戰爭結束,就會慢慢付出。 這種近乎懇求的口頭表達足以表明美國正在大幅減少對烏克蘭的援助。
那麼,加沙地帶的衝突對中東格局有多大影響?我們知道,中東幾乎所有國家都是穆斯林,除了宗教派別外,這裡的大多數國家都有相同的信仰。 此外,宗教在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國家之間的法律。 在中東,反對以色列,無論是遜尼派還是什葉派,在政治上都是正確的。
加沙地帶是300平方公里巴勒斯坦人的家園,是乙個難以想象的人口稠密地區。 如果以色列在加沙地帶作戰,將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巴勒斯坦平民**。 巴拉斯坦人民的鮮血可能會再次將已經分散的中東粘合在一起。 這樣一來,整個中東勢必會陷入另一場大戰。 到時候,別說印度了,就算是美國也未必能平息場面。 中東是世界能源,俄羅斯打,中東再打,世界能源危機捲土重來,美國通脹必將再次上公升,美國過去一年左右加息的所有努力都將化為烏有。
基於對抗中國、支援印度的需要,基於抑制美國國內通脹的需要,對美國來說,中東的穩定最符合美國的利益。 存在著複雜的政治和經濟聯絡,影響最大的是美元的信用,一旦美國未能抓住中東衝突的風險,美國的全球霸權就可能動搖。 因此,對於美國來說,加沙衝突就像一根針扎在美國緊繃的神經上,雖然不會感到太痛苦,但一旦用得更用力一點,美國這些年的全球布局就會產生負面影響。
正是因為巴以衝突有公升級甚至招致第六次中東戰爭的風險,所以在哈馬斯襲擊以色列後,美國立即派出國務卿,希望說服內塔尼亞胡放棄對加沙的襲擊。 結果,布林肯沒能說服以色列,最後,美國的老拜登親自出門,最終也沒能說服以色列。 內塔尼亞胡在以色列的支援率不高,如果本輪不反擊,必然會引起國內的反對,所以拜登只能表達對以色列的支援。 美國還向地中海派遣了兩艘航空母艦。
小小的哈馬斯根本不是以色列國防軍的對手。 美國之所以如此擔心,主要原因是害怕中東國家參戰,而派航母的目的就是為了威懾加沙的哈馬斯?顯然,美國正在恐嚇除以色列以外的所有阿拉伯國家,以便以色列能夠盡快擺脫加沙。
俄烏戰爭是美國樂見的,巴以衝突是美國試圖避免的,無法說服以色列,並竭盡全力阻止戰爭擴大。 那麼問題來了,這與中美和解有什麼關係呢?別擔心,我會向你解釋這句話的深層含義。
中美兩國在中東都有巨大的利益。 美國中東戰略的目的是促進以色列和沙地阿拉伯建立外交關係。 這樣,阿拉伯國家就可以分裂和解體,這樣他們就不會再次團結起來對以色列發動一場重大戰爭。 這樣,中東將永遠不會,也永遠不會混亂。 為此,美國多年來一直在努力使沙地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間的關係正常化。 不過,沙特也明白,一旦與以色列和解,就會成為阿拉伯世界的公敵,如果沒有足夠的討價還價籌碼,它就不會與以色列和解。
沙地阿拉伯最初提出與以色列和解的提議是讓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2024年聯合國協議規定的邊界上建立自己的國家。 只要以色列同意,沙地阿拉伯將與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以色列怎麼能吐出它嘴裡吃過的土地,交給巴基斯坦建國呢?沙特自然明白,這個條件看似很高,但實際上卻無法實現。 但沙特還是提出了這樣的條件,目的無非是占領阿拉伯世界的道德制高點。 所謂天價要價,坐在地上還錢。 既然沙特人可以提出條件,美國人自然可以討價還價。
美國認為,沙特的條件太高,無法實現。 沙特被要求提出其他條件,於是沙特下馬,向美國提出了兩個條件,看似不高,但還是很難完成,第乙個條件是美國給沙特安全保護,第二個條件是民用核能專案。 在這兩個條件中,第乙個是沙地阿拉伯害怕因為與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而成為阿拉伯世界的公敵,第二個是它主要朝著擁有核武器的方向努力。 顯然,美國可以為沙特提供安全保障,但在核方面卻無法滿足沙特。 結果,美國多年來在中東的努力毫無結果。
我們在中東的外交努力的最大成果是伊朗和沙地阿拉伯之間建立了外交關係。 伊朗和沙特雖然宗教派別不同,但一旦和解,將有利於我國在中東地區整體的利益。 雖然沙特已經與伊朗和解,但多年來積累的恩怨並未完全消除。 雖然建立了外交關係,但沒有實質性接觸。
在這一輪巴以衝突中,沙特和伊朗首次在中東問題上達成一致,這意味著美國在中東的所有戰略行動都破產了。 作為最後的手段,美國必須更多地關注中東。 說白了,美國現在之所以選擇與我們和解,主要原因是希望中東不要因為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而再次演變成大規模的中東戰爭。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派出航空母艦戰鬥群來支援以色列的原因。 正如我們上面所說,美國的目的是讓中東國家不敢對以色列採取行動。
但是,一旦美國稍有出手,中東局勢在美國的脅迫下穩定下來,美國豈不是不能全力對付我們?基於此,美國向中東出兵,我們也出兵。 在美軍兩艘航母在地中海的時候,中國也派出了三艘**艦艇,在亞丁灣與其他三艘**護航艦艇聯手,組成了一支由六艘主力部隊組成的艦隊。 這樣的力量在中東已經非常強大了,中美兩國在中東都可以說是全副武裝。
在這種背景下,黎巴嫩的安拉炮擊了以色列的陣地,埃及允許平民自發支援加沙,兩個敘利亞軍團開始向南移動以威懾戈蘭高地,巴勒斯坦最近表示將率領乙個代表團訪問北京。 如果任由局勢發展,美國無論如何都會再次捲入中東。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迫切需要改善與我們的關係。 他們這樣做是為了換取不干預中東。 自昨天以來,以色列宣布暫停在加沙的軍事行動。 目前,巴以衝突的戰爭外溢風險正在得到控制。
中美之間的互動包括中國增加對美國農產品的購買,以及美國降低部分進口商品的關稅等。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訪美、何立峰與耶倫舉行新一輪會晤等。 於是,過去緊張的中美關係開始出現緩和的跡象。 顯然,就世界影響力而言,美國必須考慮我國因素的時候到了。 那麼,如果美國的中東戰略失敗,中東完全脫離美國的控制,甚至部分或完全轉向中國,對美國意味著什麼?美國為什麼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我們身上,收拾中東的爛攤子?為什麼我國會接受美國的和解要求?想一想,我們繼續前進。
在這裡,我們必須從美國霸權的更高維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我們知道,美國全球霸權的優勢在於可以獲得高額回報。 美元對世界的收割效應,可以滋養美國霸權的基礎,讓美國保持強大的軍事實力。 軍事實力反過來可以保護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而美國的技術優勢反過來又加強了美元在獲得超額技術紅利時背後的信譽。 這樣一來,美國就可以在工業空心化如此嚴重、美國工人如此分散的前提下,享受如此多的物質財富。
但是,美國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來維持霸權,而不僅僅是享受。 維持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的基本穩定,是維持美國霸權的代價。 如果美國為了對付我國而無視中東正在發生的一切,最終的結果將是以色列將在阿拉伯世界的圍困下被殲滅。 然後,整個中東的地緣政治格局將被重塑。 這樣一來,美國領導世界的權威將受到挑戰。
美國對中東的漠視,也將導致另乙個後果,即世界其他地區的離心趨勢。 且不說美國當初收穫的地方,就連美國的親密盟友歐洲,也會想方設法盡可能地擺脫美國的束縛。 這樣一來,多公尺諾骨牌效應將引發美國霸權的瓦解。 有人會說,這是什麼?美國不是還那麼強大嗎?即使這些國家不聽美國的話,對美國也無能為力,那麼美國霸權為什麼會瓦解呢?
如果你這樣看,它似乎很膚淺。 美國霸權基礎的養分從何而來?這不仍然是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嗎?美國為什麼要殺死薩達姆海珊並殺死卡扎菲?這難道不是因為他們想去美元化嗎?一旦美國主導的世界格局瓦解,誰來削減美元?如果美元失去了國際貨幣的地位,它如何維持美國經濟的繁榮?如何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你依靠什麼來向美國的那些老式工人支付福利?你只依賴美國的科技行業嗎?誠然,這些產業是有利可圖的,但絕不足以支撐美國的霸權支出。 因此,只要中東地區發生地緣政治變化,美國就無法控制局勢,美國霸權衰落的第一張多公尺諾骨牌可能從中東倒下。 這是美國在中東必須挽救的底層邏輯。
至於美國,不管怎麼樣,打敗我們後,一定要收拾中東的爛攤子。 這不是美國的想法。 原因很簡單:美國在短期內與我們的比賽沒有結果,也不確定它會贏,他們知道,全世界都知道。 把虛幻的希望寄託在一種可能性上,你認為美國有可能做到這一點嗎?與霸權瓦解的危險相比,他們寧願暫時與我們妥協,決不允許中東發生巨大變化。
那麼,為什麼我們必須接受美國的和解要求呢?美國把中東掌握在自己手中之後,還會對我們死手嗎?那些所謂的**協議,就是隨時可能被推翻的東西。
在我看來,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但除了已經危機纏身的國內問題外,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做不到。 一旦我們花費巨大的國力將美國從世界霸權的寶座上拉下來,我們卻無力控制局勢。 我們不是在為別人做婚紗嗎?你讓別人摘桃子了嗎?
與美國不同,中國國力的主要表現是以製造業為基礎的內生力量。 我們國力的產生不需要像美國那樣通過收割整個世界來獲得。 我們擁有世界製造業30%的份額,這是我們最好的財富,財富是一切的基礎,這是我們與美國區別開來的根本方面。
但目前來看,這方面其實遇到了乙個大問題,說白了,除了中美對抗的原因,導致我們產業鏈搬遷的因素。 我們的整個經濟發展正受到債務的挑戰。
為了應對可能由債務引發的經濟衰退的風險,我們必須找到糾正過去不可持續的債務主導發展模式的辦法。 中美雙方都在全力以赴對抗對方,說實話,我們已經表現出疲憊了,哪怕是在美國加息到不容易加息的地步,但我總覺得我們不舒服。 我們身邊的失業形勢嚴重,民間投資嚴重下降,經濟活力下降,公務員工資拖欠,各地國道收費站重新開放等現象,都表明我們的債務風險已經到了臨界點。 這個時候,能夠暫時與美國和解,無疑是喘口氣的關鍵。 至少我們不需要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金融對抗上,這對我們緩解債務危機是非常有利的。
除此之外,還有乙個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那就是即使我們竭盡全力依靠地緣政治衝突將美國從世界霸權的寶座上拉下來,在經歷了巨大的內外消耗之後,我們還有能力控制局勢嗎?從根本上說,我們仍然沒有主宰世界經濟秩序,一切國力的產生仍然依賴於內生力量。 在這樣的世界體系中,我們還是受益者,而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竭盡全力打敗美國,而且很有可能打敗美國,我們也會遭受很多損失,誰來控制局面?
如果美國的霸權崩潰,世界格局就會變得混亂,我們就無法主宰新的世界格局。 難道不能讓一些地區大國趁勢奮起,收穫勝利的果實嗎?我甚至可以看到,一旦美國的霸權垮台,世界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地區大國將趁勢崛起,歐洲和西歐的心臟極有可能成為德法的世界,俄羅斯也將趁勢恢復蘇聯的輝煌。 整個東歐和中東部分地區都將由俄羅斯控制。 一旦到那一趟,不僅我們的利益無法擴大,而且我們可能面臨在新的世界格局中萎縮的風險。
很多學生看到這裡都會有疑問,德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有能力完成擴張嗎?是的,不是現在,畢竟世界上有兩個超級大國,中國和美國,輪不到他們發揮力量,但一旦中美兩國在鬥爭中嚴重消耗,雙方都會輸。 屆時,它將是檔案中的大人物,誰還剩下更多的權力,誰就有機會獲得更多。 這就像我國歷史上發生的西晉八王之亂,三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在曹操的鎮壓下沒有任何崛起的機會,但晉朝八王的叛亂卻讓中國北方地區被嚴重吞噬, 而北方少數民族儲存完好,雖然實力不強多少,但是金朝的實力在消耗下落得太多,北方少數民族的剩餘實力成為此時矮人中的大一。因此,國與國之間的戰鬥,取決於誰的決心更強,誰能將實力保持到底。
事實上,我們這裡還沒有結束,畢竟我們今天談論的主題是美美和解只是暫時的。 當前美美和解是出於雙方的戰略需要。 那麼,為什麼美國在處理其他事務後仍繼續與我們對峙呢?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中美合作不是更有利於美國控制世界嗎?
美國的政治訴求不是繼續成長為乙個更強大的國家,而是想辦法阻止那些可能提前成長起來的國家。 我們是唯一乙個在增長潛力方面超過美國的國家。 人類歷史上的大國競爭,歸根結底是人口規模和國土面積的較量。 英國的榮耀是建立在30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面積和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之上的,美國的霸權也是一樣的,雖然人口不多,但它主宰著世界經濟秩序,控制著全球財富,而美元的霸權是美國實力的基礎。 而現在,作為乙個立志取代美國的國家,我們已經呈現出超越美國的趨勢,如果繼續順其自然,美國用不了多少年就能成為世界第二大國家。
因此,在2024年之後,當中美開始進入對抗時,注定是一場不會停止沒有結果的霸權鬥爭。 一旦美國與我們和解,不顧過去的恩怨,重新回到中美合作的友好環境中,那麼我們目前的問題就會在中美友好發展的環境中逐步得到消化。 當我們的內部問題消失時,美國將再也沒有機會打敗我們。
基於此,目前中美之間的和解只是一場比賽的中場休息。 每個人都有後備問題,需要相互解決,然後才能達成暫時的和解。 美國明白,我們的債務問題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所以會選擇繼續與我們對抗,美國絕不會無情。 自然,我們也要明白這個道理,趁著目前短暫的歷史視窗期,盡快清理一下我們內部的問題,哪怕不是全部,至少要提前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做規劃,這樣我們到時候才不會真的著急, 任由內部問題出現,無能為力。
對抗仍是主流,如果大國之間的鬥爭在短時間內產生結果,那就不能稱為大國博弈了。 在歷史上任何一場大國博弈中,決勝負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所以中美之間的短期和解只是這場博弈的中期插曲。 博弈妥協,和解後奮鬥,這是符合長期博弈之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