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SpaceX獵鷹重型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重新點燃了許多人登陸火星的熱情。 然而,國外對此事的反饋與國內截然相反,例如,英國著名報紙《衛報》評論道:
沒有比這更好的方式來舉例說明21世紀全球不平等的悲劇了,當時一位億萬富翁花費9000萬美元將一輛價值10萬美元的汽車送到太陽系的盡頭。你可以說這段文字很酸,但它陳述了乙個事實,即阿波羅計畫50年後,人類在載人航天領域沒有取得任何突破。 對於SpaceX的重型獵鷹運載火箭技術,中外航天專家並不看好。
不過,SpaceX的創始人馬斯克卻給各國支援的航天機構乙個啟示,那就是火箭能否再利用,降低火箭發射成本,讓太空盈利,從而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像當初的阿波羅計畫那樣,做一些象徵性多於實際的事情。
人類探索太空的意義非常重大,除了滿足好奇心外,還需要找到乙個人類長期尋找地球的備用系統。 然而,星際旅行對人類本身來說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因為在地球上進化了數百萬年的人類並不適合在太空中長期生活,移民到火星並不容易,那裡的條件與地球非常相似,離地球不太遠。 按照阿波羅計畫的想法進行載人火星飛行是不現實的,人類必須在能源和資訊的使用上實現質的飛躍,才能實現這一使命。
早在阿波羅計畫完成後,馮·布勞恩就考慮過使用核動力火箭探測火星,並提出了一項名為“涅爾瓦”的火星計畫,其中許多計畫都進行了測試成功,但由於成本高昂而被尼克森否決。 載人航天之所以在冷戰後被置於各國科技戰略中不重要的位置,還有乙個原因,那就是遠端通訊、人工智慧和機械人技術的發展,使得機械人能夠完成許多原本需要人類才能完成的任務,比如早期探索火星。 如果人類未來真的親自去火星探索,就需要先建造乙個供人類居住的火星站,而這也會由機械人來完成。
如果人類的星際探索以這種方式進行,SpaceX的低成本、可重複使用的火箭方法將非常有意義,因為在人類真正進入載人星際探索之前,機械人將是前沿站。 在人類大航海時代,早期從歐洲到美洲的殖民者,如果沒有當地原住民的幫助,就無法生存和站穩腳跟,而在未來的星際探索中,或許那些被人類提前派去工作的機械人,將扮演太空遷徙時代原住民的角色。
只要人類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星際旅行的能量就不會成為問題。 在太陽系中,有足夠的氫用於核聚變(木星的主要成分是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