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以北的草原和中原的草原有著截然不同的系統。 草原降雨不足,人們只能靠游牧為生。 這使得草原不可能建立起像中原帝國那樣龐大的**金融體系。 國家徵稅,靠稅收養活; 但是,有乙個前提,即徵稅的成本必須低於稅收的成本,這只有在人口定居並可以組織成家庭的情況下才能實現。 游牧民族以追求水草為生,流動性強,偷稅漏稅太容易,收稅的成本肯定大於他們的稅收。 因此,不可能在草原上建立**金融體系。 在秦統一世界之前,沒有強大的統一草原人,歷史記載被中原諸侯國用來對抗其他中原諸侯國,比如周有王的“烽火戲王”,狗戎是神侯利用的物件,借助狗戎的力量消滅了西周。 統一秦國後,孟天北上進攻,使匈奴撤退七百多裡,收復河套地區。 但到了西漢帝國的時候,乙個強大的匈奴帝國似乎從天而降,聳立在北方。 那麼這個強大的匈奴帝國是如何形成的呢?
草原游牧帝國出現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原統一為乙個龐大的農業帝國。 草原上的資源有限,除了肉、奶等少數產品外,遊牧民所需的生存資源必須從南方的農業區獲得。 通常有兩種方法可以獲得它,戰爭和**,這是更便宜的方式。 但問題是,中原是否願意與草原交戰**? 當中原不統一時,中原的諸侯國會與草原部落進行**,並從草原上購買重要的戰爭物資和馬匹,而不與草原進行**的附庸國在與其他諸侯國的戰爭中將處於不利地位。 因此,中原諸侯不可避免地與爭奪霸權和草原的分散有關。 中原國家和草原上不同的部落做著不同的交易,中原無法形成統一的市場,對於草原上的許多小部落來說,這種**不需要依靠與大部落的聯盟,也可以在與中原的藩屬國的貿易中生存。
但一旦中原統一,中原帝國可以用政治手段關閉**,或者規定增加**中原產品**。 曾經面對這種情況,對於草原上的許多小部落來說,他們無法獨自生存,他們只能聯合起來組成乙個龐大的部落聯盟,打仗和**,才能在東亞草原的惡劣環境中生存,於是乙個強大的游牧帝國出現了。
聯合草原帝國的人口還遠遠少於中原帝國,但戰鬥力總體上要強於中原帝國。 究其原因,一方面,草原軍隊以騎兵為主,機動性遠遠超過中原軍隊。 另一方面,草原上的生產、生活、戰鬥完全是連在一起的,戰鬥力高,後勤壓力低,遠遠不能與中原軍隊相提並論。 另外,草原比中原更貧瘠,對於草原帝國來說,戰爭幾乎是淨收益,對於中原帝國來說,戰爭是負回報,需要強大的後勤保障,雙方的戰爭利益和慾望也大相徑庭,這樣草原帝國才會對中原帝國構成巨大的軍事壓力。
草原帝國嚴格來說是乙個部落聯盟。 由於草原的特殊環境,不可能形成像中原那樣的稅收制度,聯盟的大汗只能控制從中原掠奪的戰利品的分配,以控制帝國各個部落的聯盟。 因此,小部落只是名義上效忠於大汗,在各自的部落中擁有自治權,一旦大汗在與中原王朝的戰爭中失敗,部落聯盟就會崩潰,比如匈奴在與漢朝的戰爭中敗下陣來,匈奴**為南北匈奴, 南匈奴為了依附於漢朝的生存,北匈奴人最終被迫向西遷徙到更肥沃的中亞草原尋求生存,游牧民族的大遷徙也開始了。明朝的北方草原一直沒有形成龐大而持久的游牧帝國,究其原因,明朝強大的軍事防禦體系,使得蒙古大汗在與明朝的戰爭中大多失敗,因此無法繼續團結眾多小部落,但對於明朝來說, 戰爭的代價遠高於第一次的代價,最後連續的戰爭造成了明朝的財政貧困,而財政收入來自人民,太多的戰爭使朝廷從人民那裡汲取了太多,明朝的民間財富不如宋朝。
蒙古的崛起,在於成吉思汗在西遼、金朝的戰役中屢戰屢勝,每場戰爭都收穫頗豐,可汗的權力得到鞏固。 草原帝國採用的部落聯盟,可汗的決定需要部落首領的支援,因此游牧帝國經常採用軍事貴族民主。 無論是蒙古部落選出大汗的庫魯臺會議,還是清朝入關前的八王大公會議,都是這種軍事貴族民主的體現。
對於草原來說,大汗必須能夠打好仗,才能維持部落聯盟的統一,所以草原上的繼承制度與中原王朝不同。 對於中原人來說,帝國治理是由龐大的官僚機構完成的。 君主主要是繞過官僚制度治國肯定會有問題,君主的能力只能排在第二位,第一是君主的合法性,長子的繼承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中原王朝延續的邏輯在於穩定, 從清朝中後期可以看出,清朝九子攫取國嗣引起內訌、自相殘殺、民族動亂,雍正採取秘密儲備,幫助穩定朝廷,乾隆、嘉慶、道光都選擇了最穩定的長子繼承制,然而,隨著女婿的去世, 他被迫採取建立有德行的人的策略。明朝作為傳統的中原王朝,一直貫徹這一點,沒有孫子,這樣皇權才能順利過渡。 與草原則不同,小兒子不能保證能打好仗,一旦大汗死,部落聯盟必然會解體。 因此,草原的繼承規則是兄弟傳兄,而不是父傳子,這樣才能保證王位繼承人始終是戰鬥力強的年輕人。 匈奴血統
但是,一旦建立草原帝國的可汗的所有兄弟都死了,誰應該成為可汗呢? 不止乙個兒子和侄子會出來希望繼承王位,因為他們的父親曾擔任過可汗,所以會有紛爭、部落聯盟和內戰。 這構成了草原帝國的週期性繼承危機,這將導致帝國的崩潰。 葫蘆百年無運,純草原帝國難得一有百年以上。 這是由於大汗兄弟們的自然壽命,他們加起來活不過一百年,等到他們都死了,下一代肯定會發生**。 只要草原帝國發生,在武力上不是對手的中原帝國就有機會分而治之。 漢唐兩朝對匈奴和突厥人的征服,並不是從根本上用武力征服的,而是最終等到後者出現傳承危機,導致內部**的發生,並趁機分而達之。 契丹耶律阿保基的弟弟們的叛亂,也是事實,遼國存在的兩百年內亂,只要契丹姓耶律姓耶律,他們都認為自己有機會成為契丹的皇帝,遼朝是二元制的國家, 皇帝是草原部落聯盟的可汗,是燕雲十六州漢地的皇帝,而燕雲十六州漢地的財富有利於支撐皇帝的軍事力量,可以平息叛亂,皇權交給皇帝本人。遼國後期,最初只存在于燕雲十六州的科舉考試逐漸蔓延到草原,加強了君主的權威。
早在部落時期,晉朝就收養了兄父子,長子繼承了部落首領之位,讓完顏部越來越強大,最終可以吞併遼國,滅宋,但隨著進入中原, 繼承制度發生變化,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阻礙了皇帝在中原的集中權力,海陵王完顏梁遷都北京,新秩序重新建立。蒙安穆克等貴族勢力被削弱,最終叛亂,他的繼任者為了平息叛亂,重新扶持蒙安穆克,最終貴族掌握了更多的權力,大臣們干涉政治,加速了晉朝的滅亡。蒙古帝國的可汗是需要部落首領選舉繼承人的,到了忽必烈汗時期,忽必烈得到了漢地的支援,孟戈死後召開了名為汗的慄臺大會,雖然他的弟弟阿里布格也在草原上得到了草原各部門的支援, 但草原的勢力無法與統一的中原勢力相提並論,最後忽必烈汗擊敗了阿里布格,成為草原大汗,中原皇帝,忽必烈汗採用了長子繼承制,之後的元朝皇帝都是忽必烈嫂子的真金一脈。